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向生命体验回归,关注人的道德智慧的发展,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实践主题,也是学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应以生命体验培植学生的道德智慧;以道德智慧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以道德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体验;使生命体验与道德智慧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生命体验是人们对生命的感受、反思与体味.道德在生命的展开与体验过程中生成,个体在生命体验中建构自身的德性,道德的生成与生命体验是同一的.道德教育当是在生命中进行的、为了生命的、在教育过程中体验道德的教育,道德教育与生命体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就道德教育而言,必须转变规范式道德的观念,认识生命在道德中的本体价值,确立道德的生命性。井以此为基础,使道德教育成为生命化道德教育。生命化道德教育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追求生命的完善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遵循生命化原则、叙事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和主体间的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4.
生命视野中的道德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就道德教育而言.必须转变规范式道德的观念.认识生命在道德中的本体价值.确立道德的生命性.并以此为基础.使道德教育成为生命化道德教育.生命化道德教育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追求生命的完善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遵循生命化原则、叙事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和主体间的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德育是善待生命的道德教育。它善待个体生命,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它善待生命生成,使道德学习过程成为学习主体个人的真正诞生的过程;它展开平等对话,建构"我-我-我"的师生之间、同伴之间有着共同话题的平等的对话关系或伙伴关系;它实现向生活之境、自然之境开放,向生命个体、生命的未来开放,向道德价值标准、教育方式方法开放;它创设情境以营建体验课程,并以诗意语言演绎生命故事。  相似文献   

6.
鲁明 《教书育人》2012,(11):16-17
生命叙事,指叙事主体表达自己在生命成长中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体验和潜意识的价值指向,它包括叙事主体自己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生命追求,同时也包含自己对他人的生命经历、经验、追求和感悟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存在方式,生命叙事有着悠久  相似文献   

7.
社会个体的生命既意味着个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将承担与其生活境遇关涉的特定社会责任。生命教育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或情境体验。只有分析个体道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挖生命的道德价值,将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生命教育功能,才能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关注生命,已成为世纪之交教育学界最为响亮的口号,生命德育也跃然成为时代的新课题。学生是生命体,是道德教育的中心点。班主任应该让学生的生命质量在道德的浸润中得以自主地提升。让道德教育步入生命的心灵殿堂,让生命亲近社会、亲近自然,构建起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应成为道德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认识应该在其自身活动与情感体验中获得,而不是接受外在的灌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应该以自我的道德觉醒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站在“人性本善”的视角中,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彰显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实效,使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传统德育的缺憾在于疏离生活。德育内容只有来源于生活,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学生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通过“大”、“小”两类生活德育和校园环境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对学生达成“立体包围”、潜移默化的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2.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它的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德育课堂是一个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它要使儿童逐渐去理解和体验: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是有价值的,它还要在不断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德育课堂是迷人的,这是因为意义世界是充满人性的世界,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命的潜能都被激活,各种能量都能得到释放。  相似文献   

13.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教学必须富有生命情趣才能真正让大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才能真正对大学生发挥应有的效应。因此,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采用一种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习、体验中思考、体验中成长,最终形成珍爱生命、积极向上的健全品格,达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通过调查表明:体验式教学法不仅能指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乐观上进的人生态度,而且为其它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德育课程具有践行性特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海南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海南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建设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的体验教育模式,将德育与体验联系起来,重视道德体验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归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生活化是指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以生活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途径让大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接受社会的主流思想和道德要求,最终使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德育方法。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思潮,它以推崇非理性道德、倡导多元化价值观以及否定权威道德的基本主张影响着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有效进行,突出表现在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道德判断的凌乱等。因此,有必要从后现代语境下德育内容的更新,隐性德育方法的推行以及大学生道德生活化主体能力建设等方面寻求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情感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德育的手段,也是高校德育的目的,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情感教育的实施,建立高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体验到人文关怀,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解决道德教育本身的道德问题,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道德教育的目标;2.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目的性为道德教育的内容;3.以加强与学生生活伯联系为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归根地底,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德育生活化——一种开放式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德育以说教灌输为主 ,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 ,盲目追求确定性的道德知识 ,忽视人的现实生命需要。应当建立一种新型德育模式 ,将德育生活化 ,以生活为德育的中心。动态的、发展的生活是德育的起点 ,是归宿 ,是途径 ,也是动力。此种德育模式主张开放式的引导 ,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学会自主选择 ,并且一以贯之 ,成为一种自律的终身行为。  相似文献   

20.
生命体验是体验的生命性展现,是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道德教育要提升生命的质量,必须以生命体验为主导,在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实现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