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意境应该有新的阐述。首无从本质论角度就意境的理论和语言学渊源可以透视出意境的审美本质不仅是情景交融,主客体的统一,而且是一种“对现实回归的超越”。其次从创作论角度谈意境的创造必要注意取境和造境,而且要做到含蓄,境生象处。最后从鉴赏论的角度谈意境的审美实现有赖于欣赏者对作品的填补,领悟,达到“对现实的超越”和“生命本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台湾作家白先勇以现代派的创作身分步入文坛,但他钟情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诗学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传统诗学审美追求的感伤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沧桑感的忧患意识、传统诗歌诗情意境的意象群落、传统诗学艺术辩证法的情节特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台湾作家白先勇以现代派的创作身分步入文坛,但他钟情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诗学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传统诗学审美追求的感伤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沧桑感的忧患意识、传统诗歌诗情意境的意象群落、传统诗学艺术辩证法的情节特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感悟说是宗白华生命诗学中的重要理论。感悟说主要包括感悟创造意境论和感悟是中国诗歌乃至艺术、哲学创作共同的主要思维方式的观念,其中,感悟创造意境论是理论重心,它着重阐发了感悟在诗歌意境创造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意境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象”与“意境”分别是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在意象理论方面,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相通。而对于意象派诗是否也有“意境”,则有许多争论。该文试图揭示意境的心境本质,说明意境是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共同追求,并对其意境进行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6.
感知论是学创作的主要论题,唐代王昌龄对感知的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指出了它在学创作理论上的开拓意义,以求艺理论界对“三境说”的重视,并赋予应有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7.
意境与典型的迥异──从生成与发展轨迹看杨立民“意境”与“典型”分别是中西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这两个不同的诗学范畴是否处于同一理论层次,是否可以等量齐观,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中需要准确回答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分别对...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诗学史并不适合于宗白华意境理论的生成。长期的社会动荡,改变了意境诗学赖以存在的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化轴心和诗学轴心;西方典型论诗学的涌入,也极大地冲击了意境论诗学。当然,现代诗学与传统诗学的那种割舍不断的关联,又为宗白华意境理论的生成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诗以反传统为其肇端,外国的诗歌资源是现代新诗人的锐利武器,新的诗歌理念、形式、手法等都给当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气象,新诗之“新”便体现于此。而中国传统诗学留给五四新诗人们的也决非一种历史包袱。他们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惊叹于二者的美丽,而出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偏向于从西方诗学中汲纳创作资源。考察新诗人群体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既难舍也难归依的复杂心路历程,可知隐藏在“西化”外表下面的这些诗人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顾与潜性发扬。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是一个复杂的众说纷纭的问题,但也可以用最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一语道破,即“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或者说,意象与意境,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由意象和意境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兼及意境的营造、意境在古今中外诗歌中的表现以及意境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西方意象派诗歌发现了中国诗学、诗歌的独特内容和表现方式,并在学习中创作出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中国的读者、研究者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诗学理论去欣赏和研究这一流派的经典作品,感悟和谐、广阔的意境空间,以寻求中西诗学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3.
人们谈文学创作与批评,不能不谈意境。意境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说到“意境”,人们耳熟能详——不仅文学关注它,绘画也讨论它,哲学、美学都研究它。而与意境范畴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另一个诗学范畴——“意格”,是不是同样为人们所熟知呢?意境与意格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意格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必须实现现代转换为当代文学理论所接受吸纳。  相似文献   

14.
南社诸子与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关系密切,在诗歌创作与理论探索上皆有所深入,是诗界革命的忠实继承者、发扬者.高旭、林庚白、汪兆铭等人对新意境、新名词的阐发,尤其具有理论深度,是20世纪中国诗学的宝贵财富,对于当下旧体诗词的创作亦具借鉴意义,应当引起诗学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张猛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25-128
意境理论是中国古代诗学关于艺术形象创造和艺术价值评价的重要理论之一,从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理论的成熟到诗歌意境美学理论的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在意境理论的构造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二十四诗品》对24种表象不同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的阐释确立了意境理论在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中的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16.
感悟意境     
钱凌梓 《广东教育》2006,(11):53-53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的“境界层深创构”美学理论,使中国古代诗学意境理论完成了现代性转型,并对其作了精致化,深刻化,系统化的发展,该理论不但对学创作与学鉴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构建中国现代诗学,现代论,乃至对复兴华诗歌,都具有方法论启示,值得学术界重视。  相似文献   

18.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中国画意境的精辟概括,要创立意境,表达意境,必须处理好形与意、尚意与创意、意境和想象的关系,即做到意与形的统一、尚意与创意的统一,意境与想象的辩证统一。做到三者的辩证统一便能领略绘画天人合一的诗情画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学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重生”的哲学影响下,中国诗学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它发于情志,起于兴,成于意境,最终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达于无限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有别于西方诗学的推崇主体精神的崇高,中国古代诗学重在创造宏大的诗境。宏大诗境的构成依赖深远广阔的历史时空和壮怀激烈的生命情绪。中国民族的整体性思维与对抗死亡的生命需要是造成中国诗学宏大性的深层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