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英 《考试周刊》2009,(44):228-228
互动发生式教学,系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即生随师动,生随生动,师随生动;在教学中,以知识、问题作为牵引,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形成认识的自我构建,学生获得知识是在外部信息与原有知识框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互动发生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通过互动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发挥评价过程的激励和诊断作用。通过反思和矫正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新的实施阶段,但基础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仍多以“语法为纲”,依赖教师的权威作用,惯用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和考试威迫等手段。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对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要求入手,阐释了英语教学应该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由教师“灌输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师生“探究、互动和合作式”教学,由学生“盲目、被动式的学”转变为“计划、自主式的学”,和由“单一化教学”转变为“多元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卫环环 《甘肃教育》2023,(21):76-80
项目式学习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深度学习、实现育人方式转变的有效方式备受关注。文章通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与实践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学策略,以项目式学习“探索燃烧的奥秘——物质的变化”为案例,提出从领会素养目标内涵突显核心素养培育、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关注认知思维的逻辑结构、合理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探究的视角下开展项目式教学,落实科学探究与实践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以来,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成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在自己教学实践和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弗赖登塔尔再创造教学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构建的“学案探究”教学模式能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喜欢学数学的逐渐多了,学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改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成了“群言堂”。期间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言,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动局面。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和方式也悄然发生着转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时转变,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以来,如何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住的教学,成了迫切需要进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问题为截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态度.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促进学生高水平思维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为我们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途径。本文探究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对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中“音频的采集与简单加工”这一章节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具体案例初步探讨了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的过程及其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实现“三维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中,合作学习由于在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8.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然而,实施新课程改革多年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彻底革命,它是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的一场全面改革。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放者和建设者。这就决定了校本教研不能仅仅停留在重视教师显性技能训练和提高这一层面上,而是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校本教研模式,帮助教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学习、更新与适应,让教师与新课程—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单纯的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要重视教学设计的转变.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好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设计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以学生认知活动为载体,以学习任务为活动中心进行设计,让课堂实现教师、学生、教材资源、师生生活资源的自由沟通.“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就是将课堂学习目标转换成学习任务,以自学探究引领学生进行初始认知活动,以问题与反思引领学生参与深层次认知活动,以诊断评价引领学生弥补、矫正认知结果,以系统总结引领学生建构个体认知体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式.本文以“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新课程已进入我们的校园。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一、转变教师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  相似文献   

12.
推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生物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互动式”教学探索,从巧搭“互动桥”、掌握互动的原则和提高互动i的有效性等方面阐述了高中生物“互动式”教学的方略.  相似文献   

13.
王旭 《学周刊C版》2020,(11):77-78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之下,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从传统的培养学生计算和做题能力,逐渐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列出“思维训练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数学“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的相关策略,以期帮助我国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小学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以计算机编程系列课程开展的“理论—实验”融合授课改革和“教学—考核”课堂融合改革为实践基础,基于过程性考核评价实践数据,以课程成果目标分解为理论基础,推导了课程考核递进式激励方法,实现“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考核能力和知识并重”的课程考核目标,达到激励学生获得更好成绩、增强教师在课堂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黏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从督促学生学习向激励学生学习转变。  相似文献   

15.
“探究—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使他们在主动意识下进行知识探究,在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和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课堂组织者和主导者的地位,深入研究新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不断创设新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探究—体验”学习过程中,感受文章中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感,激发思维的创新意识,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秦翠华 《教师》2010,(28):34-3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对此,笔者站在教学主体——学生的角度上来认识并探索化学课堂的活力因子:如何进行“问题式”教学。我尝试在初中化学课堂上进行“问题式”教学的教改研究,让学生在问题中能有所发现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陆怡 《海南教育》2014,(10):34-34
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是创新意识形成和发展之源,是建构其他能力之本。英语学科认知性、实证性、逻辑性的思维特点不同于以伦理性、直觉性、形象性为主的汉语思维。要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更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倡导探究实践,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应当积极转变班级管理观念,改革班级管理方法、途径及评价方式等,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本文论述了学校班级管理要从单一的控制管理模式向人性化管理、互动管理及主体管理转变,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校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最终实现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应当积极转变班级管理观念,改革班级管理方法、途径及评价方式等,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本文论述了学校班级管理要从单一的控制管理模式向人性化管理、互动管理及主体管理转变,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校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最终实现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引动导探”教学法是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自1999年转变传统的“授——受”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这一教学方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升华。“引动导探”教学的主旨是,实施“活动——探究”教学机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究活动、合作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学习创新性的主体价值,促进创新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引导”上,要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在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