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曾试着用“背”的方法,准备和讲授过《济南的冬天》一文,尝到了甜头。《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仅五个自然段,不足千字,却文情并茂,能给人以文气美、动态美、色彩美、语言美等多种美的享受。这篇散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讲这篇文章,我要求学生分段背诵全文。当背完第一自然段时,我问他们是怎么背的,有的学生回答:“一句一句的硬记呗。”由  相似文献   

2.
背诵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小学课文中就有不少要求背诵的篇章和段落。但是,背诵也是教师的难题,难就难在时间不够。于是,有的在课后大面积地留下学生背;有的在课余一个个地背,身边排列着长长的过关队伍;有的要求在家背,然后家长签字……如此等等。这样,教师的难题又转化为学生的难题,乃至家长的难题。背书成了地地道道的苦事,教师空叹奈何,学生叫苦不迭,家长意见纷纷。就是象这样大量地花时间背诵,收效也不见得好。当时“过了关”的课文,等不到一段时间又忘却了,要背又只得重新“过关”。  相似文献   

3.
下文《指导背诵四部曲》所选的例文《少年闰土》,在“九义”教材第11册中虽然没再入选.但考虑到《指导背诵四部曲》所提出的“一填二引三想四会”的指导背诵四步法较有参考价值,所以原文照发.我在多年的指导背诵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一填二引三想四会”的指导背诵四步法.下面就以《少年闰土》第四自然段为例说说我是怎样运用这四步指导学生背诵的.一填.填关键词语.在学生理解了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之后,我根据这一自然段的三个层次出了三道填空题:(1)第一、二句表达了“我”盼望见到闰土的______心情,从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来.(2)闰土长着______的______脸,头戴一项______,颈上套一个______.他真是一个______的少年.(3)不到半日,“我”便和闰土______了,可见“我”非常______闰土.这一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强化了关键词语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日日盼望”、“好容易”、“飞跑”、“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明晃晃的银项圈”这些  相似文献   

4.
一、板书引导。如背诵《桂林山水》第二、三自然段,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板书中“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的提示,进行快速背诵。。、掌握结构。如《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属于总分结构。课文先总说“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然后按“开始”、“不久”、“一会儿”、“夜里”四个时间段进行分述。掌握这一结构特点,学生背诵的难度降低了。三、词语串联。如背诵课文《的突泉》最后一段,教师可让学生抓住“有的……有的·有的…··”等关键词语,以提高背诵的效率。四、情境感染。如背诵《草原》第一自然段,教师可打出投影片,让…  相似文献   

5.
《语文标准》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利用学生记忆力强的优势,背诵一此古诗文,尤其是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是实现这一要求的较好方法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和今后的成长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文言文难懂,文言文的背诵成了难题。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会背诵又乐于背诵呢?一、激发学生兴趣。首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好的学生多读多背,甚至背那些教材没有要求背的文章、段落;差一点的学生可以少背,只要他们努力做了,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不论背得快还是背得慢,都要适时给予鼓励。要…  相似文献   

6.
《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教材)第五到第九小节要求学生背诵,背诵内容相对比较多,让学生尽快达到“正确背诵”的目的,我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了抽查。凡是被叫到名字的学生就起来背,背好一节后,由另外一名学生接着背,没被点到名字的学生在下面听人家背。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开始背诵起来——“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前突然一亮……”“不对,应该是‘眼睛突然一亮’。”学生大声纠正道。“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色的花……”“不对,应该是‘淡红的花’”学生又齐声纠正。“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儿空隙,”“没有‘…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多背些好文章,可以丰富语汇,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受益终身。因此,在指导背诵之前,老师首先要讲清背诵的重要意义,使自己的教学对象在真正明确了背诵的重要性之后,由“要我背”转化为“我要背”的自觉行动。有了自觉行动,老师再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就会变“死记硬背”为“活记乐背”“活记易背”,背得轻松,记得牢固。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背诵。1、重章叠句的诗歌采用更换词语法《伐檀》这一课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  相似文献   

8.
从课堂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背诵练习,是背诵训练能收到实效的基本保证。把背诵练习完全放在课外,一是容易放任自流,二是使学生产生“给老师背书”的心理,不利于提高背诵的自觉性。采取课堂练习形式,说说背背,有助于消除这些弊病。二、善于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把学生引到文章的“规定情境”中来,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绝无旁骛。可以从启发提问或表情朗读入手,可以搞小型比赛或听录音,还可以运用教师所熟悉的其他方式;但关键的一条是教师的示范作用,即不仅能随时指出学生背诵中的错误,而且能流畅地背诵全文。三、朗读是背诵的准备,一定要首先读好,除了字音准确而外,还要把轻重、停顿和语气处理得恰当。必要时教师可以一句一句地领读。四、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维的层次——主要段落中的层次。这一点之所以显得格外  相似文献   

9.
背诵是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形成语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一个人脑子里如果储存了一定量的语言材料,说起话来就会出口成章,写起文章来就能笔底生花。因此,“九义”教材中年级段十分重视背诵,较之普通教材增加了7次背诵内容,达24次之多;针对背诵枯燥乏味的特点,编者安排了两次选背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其中一次是《美丽的小兴安岭》2至5节任背一节,一次是第六册的《寓言二则》任背一则,选背的内容分量差不多,避免了学生拣短的背,偷懒。 背诵是一种语言训练,除了必要的“练”以外,还需巧妙地“训”,即教师根据背诵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身心情况加强背诵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兴趣浓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背诵总的原则是大纲里所说的“讲究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落实到每课,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五年制五、六册指定背诵内容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其目的之一是“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目的之二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培育爱美的情趣”;目的之三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何认识和理解这样的要求,尤其是对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篇目及其价值和意义,值得人们深思。问题一:“推荐”就是“必背”吗?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三处出现“推荐”一词。何谓“推荐”呢?《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为“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  相似文献   

11.
快乐地背诵     
秦金琳 《小学生》2013,(2):35-35
小短诗是开始引发一年级学生背诵兴趣的好材料,篇幅短,韵律强,琅琅上口,小朋友最爱。《课堂练习》中有首诗歌《清夜》,要求学生读一读,然后和同学比赛背一背。如果让学生先自己读然后比赛背,学生兴趣不大。我在教学时,是按学  相似文献   

12.
背诵方法ABC     
背诵课文或精彩的片段,一定要讲究方法,要避免“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为了提高背诵的效果,增强记忆能力,这里向家长们介绍五种背诵方法。一、理清意思。任何文章或片段,都有一定的记叙顺序。背诵时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如《翠鸟》(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第二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翠鸟动作的敏捷,是通过“贴着水面疾飞”和“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表现的;第二句讲翠鸟捉鱼时的专心。  相似文献   

13.
<正>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要求背诵,有些课文的背诵难度较大,怎么办?经过实践,我探索出了几个帮助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1.借助视频背诵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但没有具体的要求,背诵课文成了一项空洞的指示,落不到实处。学生回家究竟背不背,是一点点挤牙膏式艰难的背诵,是磕磕绊绊小错频出的背诵,还是流利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背诵,这些也没有时间考证。基于高段学生的“表现欲”,我们班开展了“视频背诵极速赛”:  相似文献   

14.
背诵七法     
理解——朗读——背诵的传统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根据儿童的心理规律,在讲求背诵训练的同时,还应讲求训练方法的多样性.这里所谓方法的多样,是指在理解和熟读的前提下达到背诵目的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的多样.当然,方法的多样也必然带来形式的多样.列七种方法供参考.1、分解法.这种方法较为常用,即一句一句地、一层一层地背至背一段,一段一段地背至背一篇.2、复述法.先通过列提纲复述抓主要内容,再按原文朗读背诵.这种方法较适用于故事性较强且背诵内容较多的段、篇.3、提示法.这种方法一般要求用句中的重点词作为提示,有时也可用句首词作为提示.如《太阳》最后一段:……光明和温暖,都是…… 如果没有太阳  相似文献   

15.
《第一场雪》课后练习第三题要求学生背诵第四至六自然段。对此,可根据不同要求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选择和确定背诵的指导方法。一、探索思路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编写要求背诵部分的提纲,以此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思路,理清背诵线索。如:  相似文献   

16.
训练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直坚持把背诵放到理解文章的首位,有的边讲边背;有的当堂成涌;有的先背后讲。文言文中的许多字、同和句式,意义和用法方面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学生理解这些知识本身就有难度。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讲解一下,课后不复习巩固,很容易出现课内熟、课外生的情况,如果能背下来,效果就会好一些。下面我就结合《醉翁亭记》一文来看背诵与理解的关系。我运用的是边讲边背诵、当堂成确的方法。《醉翁亭记》文章本身生动,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全文的主线是“乐”…  相似文献   

17.
画图背书     
背书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特别是写景的课文,没有故事情节,背起来就更困难了。我本来很怕背写景的课文,可是,自从我五年级下学期摸索出了“画图背书”法以后,就再也不怕背诵写景的课文了。那一次,学习完了《月光曲》后,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最后三个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屋内的情景,第二个自然段是皮鞋匠在听贝多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第三个自然段是贝多芬记下《月光曲》。其中第二个自然段最长,背起来也最吃力,该怎么背呢?开始时,我一句一句地…  相似文献   

18.
授完《逍遥游》,教师提出课后要求:请同学们按教学要求背诵全文。学生们哇地一声后,议论纷纷: “太长了,哪有时间背?”“文句理解上还存有疑问,哪背得下来?”“太难了,背了课文就没时间温习其他功课了。”……授完《离骚》(节选)一课,教师提出同样的要求,学生们又是一片诉苦声。诗歌朗诵会上,老师提议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爱、最熟悉的诗与大家分享,结果学生们选诵的大都是现、当代诗人,如徐志摩、舒婷等人的诗。这样的镜头经常出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对于长篇大段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学生望而生畏,教师爱莫能助。面对数量多、难度大的必背课文,即便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也皱眉头,这难道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目睹的吗?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新教材的编者们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了一堂五年级的作文指导课,内容是“场面描写”。可容纳三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上课铃响了,老师微笑着走进课堂,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场面描写”的作文任务后,便要求学生背诵《难忘的一课》中描写场面的片断。学生背不出,无一人举手。老师降低要求,可以在这课中随便选一个片断进行背诵,学生还是摇头。教师拿出花名册任意点了一名学生,被点的学生站起来满脸通红,其余的学生有的把头低下来,生怕被老师点到,有的无可奈何地望着老师。听课的教师也生出疑问:颇有知名度的王老师今天怎么了?上课教师只好严肃地对大家说:“谁坐得不好我就点谁背。”刷的一下同学们的身  相似文献   

20.
《醉翁亭记》上完了,我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并强调背不出的罚抄课文三遍。第二天,我首先点了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他除了把“伛偻提携”背成“区娄提携”外,基本过关。接着,我又点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女生,谁知她仅背了第一句就不做声了。后面几个学生,除了一个背了一半以外,其余的全成了哑子。我有些生气。“能背诵《醉翁亭记》的请举手。”等了半天,六十六个学生中,仅有两双手犹犹豫豫地举起来了。“这篇课文就这么难背!?”“不难背你就试试!”一声嘀咕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教室,冷不防将了我一军。“好吧!我背一遍。”“背不出也要抄三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