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在采访时,要想探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就要和被采访者交朋友。只有当采访对象认为你真是他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无冕王”时,他才有可能对你敞开心扉、泄露“天机”。去年4月,我去山东淄博齐鲁石化公司采访橡胶厂开展的“创免检”活动。我找厂长、书记谈,找宣传处长和调度处长谈,有关处室和一些重点车间、重点人选代表也谈遍了。按“常规”我可以鸣锣收兵凯旋了。然而就在我要走时,宣传处长不经意说了句“××车间听说有件‘一根油条罚款1000多元’的故事,挺有意思的。不过听说当事人不愿意讲这件事。”尽管我手头的材料当时已算“很丰富”了,但听说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故事,我立即去采访!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我到北京市海淀区采访,在一户菜农家里吃饭。餐桌上,摆着几样菜,都是当时市场上缺少的。我问:“你这鲜菜从哪儿来?”他说:“自种的——我是专种‘冷门’菜。”他进一步说:“别人都种大白菜时,我种的是细菜;当众人都种细菜时,我还适当种些粗菜。这样,拿到市场上就成了热菜,卖  相似文献   

3.
提问的技巧     
现在有的年轻的记者(通讯员)在采访中提问时,象警察查户口,或象法官审理案件,你问一句我答一句。例如当采访得金牌的运动员时,总是千篇一律地问道:“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答曰:“我什么也没想。”当采访合已救人的对象时,又总是问:“你当时想到了什么?”答道:“没想什么”。显然这样的提问,是很难收到预期的访问效果的。对此,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烟瘾很大的教徒问牧师:“祈祷时能抽烟吗?”牧师答道:“不能。”这位教徒不死  相似文献   

4.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不直接参与被报道者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是由记者职业的特点决定的。记者不可能对他所报道对象从事的社会实践事必躬亲,然后再去报道。但是“你做我写”,记者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缺乏亲身体验,不能不说是个缺憾。体验式采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变“你做我写”为“我做我写”。尽管每一次体验的时间有限,但对常年扮演“你做我写”角色的记者来说,还是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5.
我是晚报的一名通讯员,地地道道的“土八路”。当“土八路”其实比正规军要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爬格子,采访时间大多是在上下班的路上或是公休日。那些被采访的人对我大发感慨:“市场经济了,年纪轻轻你干点什么不好?走街串巷挨家挨户问这问那,谁不忙?哪有工夫跟你聊!”更有甚者:“你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不知道!”说着,门“咣”  相似文献   

6.
事情往往很怪。有时,你与采访对象交谈半天,甚至几天,都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偶尔在一瞬间,采访对象一句“变调”的语言,一副“反常”的神态,一个“出人意外”的动作,常常会招致一条条蹦蹦乱跳的“活鱼”来。记得我当部队新闻干事时,就从一个采访对象的一句“变调”的语言中抓到了一条“活鱼”。那是我得知某仓库战士陈焕明连续三年被仓库党委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的消息以后,便立即前往采访。结果先后交谈了十几个小时,事迹平平,毫无新意。就在我叫他休息时,突然,他带着低沉的语气说:“唉,没啥好谈的。这些全靠我……姐姐的支持”。“姐姐的支持?”我心中一亮。经过细致了解和阅读这位姐姐在5年时间里写给弟弟的30多封书信,掌握了大量材料:她为了全力支持弟弟安心部队服役,在父亲去世,母亲得病欠债300多元的艰难情况下,24岁的她,一个人挑起全家重担,种好6亩责任田。当还清  相似文献   

7.
前年3月的一天,我到南京采访,无意中听到人们在议论一件事:“涟水县的两个农民还挺胆大,居然敢告公安局!”“那不是瞎告吗?他就是再有理也赢不了啊。”“他们是冤枉的,这父子俩不但被人打了,还被公安局拘留,你说,他们能不告吗?”当我不解地问其原因时,他们告诉我:“这父子俩因家里人被欺,去找公司党委书记评理,书记理屈词穷,先动手打了人。而当地公安局认定这父子二人扰乱单位工作秩序,父亲被拘7天,儿子被拘10天……。”我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在全国刚刚公布实施,农民告公安局这件事,很可能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但当我询问开庭的日期时,一位  相似文献   

8.
滚一身兵味     
1979年,我刚当记者就碰上了西南边疆的那场战事,临出发时,老记者夏国珞特别交待我要带上吃饭的碗筷。他说:“到了前线,不会有人把你当客人招待,带上碗筷,见有人开饭,你就凑上去盛饭吃,边吃边采访,你要客气,就只有饿肚皮。”等我赶到前线时,虽然战事已基本结束,但他教的这条经验还是派上了用场。倒不是部队官兵不热情,而是人家没办法“招待”你。每人就一副餐具,给你用了就肯定有一个人吃不成,而且部队战时开饭快如闪电,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有位炮兵营长是抗日战争末期入伍的,军龄比我  相似文献   

9.
一次,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在上海某医院养病,我去探望他。谈话中,他告诫我:“一个出色的记者。能抢新闻,那才算得上有真本领。”她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那个“抢”字一贯穿在我的采访活动中,也真“抢”到了一些好新闻。其中一那次杭州“抢”新闻之行,至今仍让我心潮激荡。你有没有胆量写那年春天。我到浙江省公安厅去采访一起轰动全国的诈骗案。当我正在厅长办公室看档案时,副厅长陈明从文件箱内取出一份简报,递到我面前说:‘然看看这份简报,你敢不敢报道?’俄取过简报,只见上面刊登的是几百字的案清简介—一今…  相似文献   

10.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11.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12.
搞新闻的朋友在一起侃大山时,常因采访时“俘虏”不到对象而困扰。当你兴致勃勃地找到采访对象时,而他(她)却遮遮掩掩或动辄生厌,在你面前临时搭起一堵“墙”(即戒备心理!)将你隔开。这堵无形的墙不推倒,就无法让你的采访对象吐露真言。采访中,如何推倒这堵“墙”呢? 首先,从采访者自身角度看,采访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采访的成败。被采访者对采访者产生戒备心理,有许多是采访者本人主观造成的。采访者常常有:1、自己是个名记者,采用居高临下、傲慢待人的方式“逼供”,给采访对象一种心理压力;2、不会察颜观色,  相似文献   

13.
忆顾行     
“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社刚调入北京日报社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社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讨论栏目:《小红入队为什么难?》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少儿部工作,正调研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  相似文献   

14.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傅溪鹏一直铭记着上大学时一位老师的教诲:“当别人把你从大门轰出去时,你得有本事从窗口再跳进来。”他体会他的报告文学的成功,“不过是屡次采用了这种战术”而已。这实在是耐人寻味的。采访,是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先决性的工作。而“采访”,就必须由新闻记者或通讯员去亲身接触其人其事,这促使采访者面临困难和艰辛。你必须抓紧时间,瞅准机会,捕捉和把握瞬间,掌握足  相似文献   

15.
在我采访的许多艺术家中,农民出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别有风采。他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对民族戏剧事业的无私奉献,都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写一个人的“角度”,可以在采访之后产生,也可以在采访之前萌发,被采访人物的强烈的特色,往往使作者在采访之前就有这样的萌发。我第一次采访宋长荣在1983年5月初,当时他是淮阴地区京剧团团长,率团来徐州演出。当我打电话找宋长荣时,剧团的同志告诉我,他就住在剧场的后院,没有住宾馆,随时可找他。我来到剧场院子里问宋长荣在哪里,一个小演员说:他刚和我  相似文献   

16.
司徒汉帮助我采访八九年初,我在《歌剧艺术》编辑部工作时,采访过一位英藉华人音乐博士——何士能先生。当时,在旁作陪的有何先生的表哥司徒汉先生,那是我第一次认识这位“大指挥家”。作陪的还有何先生的表姐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司徒璧双女士,她和司徒汉是堂宗兄妹。席间,司徒汉先生没有一点指挥家的架子,当我听不懂何先生的广东土话时,他和璧双轮番当我的翻译。何士能先生谈及中国音乐在英国的地位时,一些音乐领域的术语和专业名词诸如“头紧腹圆尾轻收”“打击乐”等等时,司徒汉先生还借助于手势为我解说。采访即将结束,司徒汉先生告诉我,他的夫人顾葆瑜女士也在歌剧院工作,是位“女高音”。可惜的是,  相似文献   

17.
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每写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细心地听取被采写者的意见。我曾采访过一位助理工程师,用微机控制百吨锅炉节约原煤的事。写稿时我为他加上了一段“闪光”的话,文章发表后,他感慨地对我说:“本来这是篇好文章,可你加上这样一段我没说过的话,就显得多余了”。我十分尴尬。至今想来,都是一件憾事。打那以后,我坚持每写完一篇新闻稿,都要让被采写者亲自看一看。再有就是不能强人所难。去年夏天,我采访了我厂一位优秀青年工程师。他谈到,我迷上了革新,竟  相似文献   

18.
从“真的没有时间”到“你有20分钟可以提问”再到“非常抱歉地通知您……”约访曾宪梓先生的过程,真的有点儿像过山车,还好我的心脏是强壮的。 然而,当真正面对到他,采访时看到73岁的曾宪梓坐在我的对面流泪的那一分钟,突然觉得之前约访所受的折磨都是一种偏得,尽管当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洪水中,将军画出千里边关采访图 去年7月我在广州军区采访时,正赶上广西发生特大洪水。我当即赶往广西,随军区文国庆司令员与广西自治区书记赵富林乘驻桂空军直升飞机首次飞往梧州、桂平等地视察灾情。飞机在受灾地区上空盘旋,下边是一片汪洋。我让机组人员把我捆绑在飞机的仓门口,强顶气流的冲击,紧握着相机拍个不停,几百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了这场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最先以新闻照片《梧州告急》《危难时刻》《洪水无情人有情》三个专题组照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十多家报纸刊出。当我在梧州找到被洪水重围的抗洪抢险指挥部见到总指挥广西军区胡军副司令员时(他也是广西中越边境排雷总指挥),他开玩笑说:“你不是要采访我们的排雷部队嘛!怎么被雷炸飞到这里了?”我说:“雷还没见着就被水冲来了。”这一夜,这位著名的法卡山战斗的指挥员与我从洪水谈到昔日那场反击战,从战场又谈到现在的雷场和商场,多少动人心  相似文献   

20.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 BP 机隔一会就响,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结果,采访草草收场。BP 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及时接收信息,这有助于记者沟通信息。然而,如果 BP 机响的不是时候,响得记者心神不宁,响得采访对象扫了兴,便起了反作用了。我建议:记者在采访时,请把 BP 机关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