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前,地市报纸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它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一方面受到来自大报业集团和省级晚报、都市报的挤压;另一方面近年来新兴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这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地市报纸构成严峻挑战。作为地市报纸,要保持科学持续发展的势头,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2.
魏玮 《新闻知识》2007,(3):77-77,25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放弃了报纸周末版这块“肥肉”。下图为2006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四家报纸日版与周末版版面比较:  相似文献   

3.
随着瓦联网等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而临的形势口趋严峻,这已是报业同仁的共识。报纸之间的竞争同样激烈,地市级报纸不仅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省级都市报的强势冲击同样令人感到如芒在背。要应对这双重的挑战,地市报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杨伟 《新闻世界》2014,(1):59-60
《南方都市报》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系列报纸之一,正式创刊于1997年,是面向珠三角地区主流人群所创办的综合类日报,也是广东省内发行量最大的综合类日报。《南方都市报》已经成为中国报业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并且正朝着"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目标努力。而《南方都市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报纸品牌的塑造。《南方都市报》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报业品牌的打造,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的品牌发展策略,为报纸媒体的品牌打造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燕赵都市报》在报业竞争的大潮中,锐意改革,运用“拇指定律”和“时针效应”的原理,进行区域媒体整合,创办了经营模式国际化的哑铃型报纸,以百万份的发行量占领了全省报业市场。探索出了一条省级晚报(都市报)在省内拓展品牌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6.
区域内都市报发展现状 地市报纸是我国报业中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支年轻的生力军。但是,由于受报业经济规模、发行地域以及新闻报道资源、采编人员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又被称为“在夹缝中生存的报纸”。目前,我国地市报纸主要有党报和晚报(或都市报)两类日报和作为周报的广播电视报。地市报纸的种类并不算多,同城媒体的竞争并不算...  相似文献   

7.
党报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还要应对来自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不仅要与传统的广播电视角逐,还面临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竞争。面临国际国内双重竞争压力,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培育品牌正成为媒体共识。在国内的媒体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较早地引进了品牌理念,南方报业作为传媒集团的品牌应运而生,它涵盖了《南方日报》的“高度决定影响力”、《南方周末》的“记录历史进程”、《南方都市报》的“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和《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新闻创造价值”的品牌理念。品牌为报团开拓了市场空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对待品牌,如何有效利用品牌,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品牌效应,这是当前党报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8.
最近,全国首份付费订阅的“数字报纸”——温州报业集团的《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在全国上线发行。这4张数字报与以往网络版的《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等4张报纸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是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9.
1995年,《华西都市报》以新型都市报的定位和大量贴近百姓的新闻策划,别具一格的“敲门发行”迅速走红。《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带动了成都地区其他报纸的超常规发展,也使成都这个内陆省会城市成为国内报业竞争的焦点。现在成都报界比较流行的“天花板理论”认为:成都报业已经  相似文献   

10.
我是随着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潮流加入传媒的。199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那一年堪称中国的“都市报元年”,当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8月1日《大河文化报》(现名《大河报》,下简称“大河报”)在郑州创刊,这两张报纸在中国的都市报阵营里都很有代表性,而后者则还是我工作过的第一家媒体。可以说,正是都市报的兴起使我有机会加入新闻业,并随着都市报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11.
庄向阳 《报刊之友》2008,(10):54-55
我是随着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潮流加入传媒的。199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那一年堪称中国的“都市报元年”,当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8月1日《大河文化报》(现名《大河报》,下简称“大河报”)在郑州创刊,这两张报纸在中国的都市报阵营里都很有代表性,而后者则还是我工作过的第一家媒体。可以说,正是都市报的兴起使我有机会加入新闻业,并随着都市报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12.
后都市报时代:向主流媒体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建华 《传媒观察》2004,(11):18-21
都市报是我国报业发展的一个独有报种和特殊现象,它的出现意味着我国市场化大众报纸的诞生。自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以来,都市报的发展已近10年,它在总体成熟定型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课题,要么因循守旧“老化”下去,要么变法维新“主流”起来。其中,一些报纸在原有轨道上“重复操作”,遇到严峻挑战,有的中途夭折,有的数年不振;一批问世5年左右的新兴都市报则发生新的变革,显示出向主流媒体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张劼 《今传媒》2005,(12S):44-47
在“都市报纸冬日说”、“报纸消亡说”开始成为报业界的热论时,免费的精神午餐也开始疯狂的扑到鼻尖。今年,《河南商报》计划免费发行;1月6日起,《北京广播电视报》免费送报三个月;《Ⅰ时代报》在地铁沿线免费发行,《广东日报》即将出版免费报纸……免费报纸在国内开始正式抢滩传统报业市场,并试图分割报业利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江城武汉,活跃着被誉为“江城四小”的四大都市报,它们分别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和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武汉晚报》、《武汉晨报》。同城竞争,四大都市报皆使出浑身解数,以期在竞争的残酷中生存、壮大。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在当下江城报业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和“观点时代”来临的境况下,率先在其子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分别推出言论版《声音》和《说吧》。  相似文献   

15.
6月9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在武汉东方大酒店隆重庆贺《特别关注》杂志期发量突破100万份。至此,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事业发展迎来又一个新的起点——在拥有一份期发量超100万份的报纸《楚天都市报》的同时,还拥有一份期发量超100万份的杂志,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双百万”报业集团。  相似文献   

16.
1995年,《华西都市报》以新型都市报的定位和大量贴近百姓的新闻策划、别具一格的“敲门发行”迅速走红。《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带动了成都地区其他报纸的超常规发展,也使成都这个内陆省会城市成为国内报业竞争的焦点。现在,《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两家零售额在成都报业市场所占的份额  相似文献   

17.
张志新 《新闻三昧》2004,(11):26-28
新千年之交,《深圳商报》、《南方都市报》各出了100个版,《广州日报》出了200个版,《羊城晚报》连续7天共出了236个版。北京、南京、西安、济南、武汉等地的报纸也纷纷跟进。今年3月开始,相对比较保守的《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也由日出对开20版扩至24版,《成都晚报》也由日出四开24版至32版扩为32至40版。《南方都市报》于3月31日在广州报业市场上隆重推出了谓之“成熟2004”的最厚报纸,共有14叠,每叠16至48版不等,总计304个版,创造了国内厚报的“吉尼斯记录”。  相似文献   

18.
雷利 《东南传播》2010,(4):127-129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报业生存空间备受挤压,甚至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可能,但一些媒体却在日益萎缩的报业市场中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文章以《华商报》和《南方都市报》南北两家国内著名的都市报对海地地震的关注及连续报道为出发点,通过头版风格、报道角度、侧重点等方面的分析,探寻两者同为都市报在对同一事件的处理上的异同,透视同为都市类报纸不同的媒体风格,并试图寻找他们立足于传媒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整合新闻资源 提升党报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和提升影响力,是地市党报面临的迫切的问题之一。地市党报影响力遭遇挑战在中国的报业市场结构中,地市党报从诞生之日起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传播优势,其区域影响力是垄断性的。然而,近几年以市场为指向的地市级晚报、都市报迅速崛起,其市场覆盖率、绝对发行量不少都超过了当地党报。那些走向成熟的晚报、都市报喊出了“从强势媒体走向主流媒体”等口号,功能定位正努力从“拾遗补缺”、“茶余饭后”向主流报纸转变,试图创建全新的社会服务功能,关注主流信息,努力影响主流人群,向地市党报的权威性提出挑战。毋庸…  相似文献   

20.
新闻在线     
《中国地市报人》2007,(6):64-64
广东省首家地市党报采编行为准则出台;17家都市报结成“中国城市第一媒体联盟 ”;大连五报联盟共创新高;《汕头日报》启动“粤东行”采访活动;温州发行首份收费“数字报纸”;《石家庄日报》60华诞将出版系列特刊;[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