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切实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是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及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普通高校很好地落实这一举措尤为重要,不仅要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充分落实,还应该借助校运动会这一重要的体育活动,引导和推动阳光体育的落实,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校运会中,尽量避免极少数人参加校运会而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观众的现象,让校运会更好地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服务,让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得以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2.
谌助华 《体育博览》2011,(7X):128-129
校运会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每年一度的大型集体活动,其比赛形式一般是由多个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的校运会还是沿用传统的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模式,它只注重了竞技性而忽略了大众性,而且偏离了现代学校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种陈旧、枯燥与单一的校运会,只是少数学生施展能力的舞台,而绝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运动会缺乏热情,缺乏参与意识,有的甚至还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这样的现象更为突出。因此,改革旧有校运会的模式,开展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健身体育和阳光体育的校运会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从我校校运会的改革与创新中,就比赛规则、项目设置、比赛时间和拓展内涵等诸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结果表明,只有不断地对校运会进行改革和创新,并适应时代的需要与发展,才能让校运会在新形势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它在学校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阳光体育运动的心理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阳光体育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国家层面推动的重要体育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必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带来巨大的促进。阳光体育运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但是这一运动产生的效果并不局限于身体健康方面。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阳光体育运动也会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口号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发挥体育运动潜能,改善体质状况,增强终身体育意识。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归纳法、综合分析法对黑龙江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对策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要使学校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改善体育场地器械、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营造体育活动氛围、加强课内外体育指导等几个方面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可以使阳光体育运动在改善高校学生体质状况,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2011,(11):18-18
一、发展学校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1.成立"阳光体育"领导小组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体育工作,成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制订阳光体育运动计划:包括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总课程表、设计小型竞赛活动及校运动会方案、编排课外及社团体育活动内容,明确运动项目指导教师及运动员。阳光体育运动课程内容及要求,做到人手一份,人人明确,项目落实。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近几年进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情况回顾,分析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提出了践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长效机制策略。旨在转化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引领的榜样作用,结合校园文化和体育特色,落实常态化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探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提供范例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2年12月7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隆重纪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发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五周年,集中展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取得的成果,积极推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的落实,教育部在北京地坛体育馆举行了"少年强则国强——2012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展示活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实施"以情优教"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指出如何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到该项运动中,切实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推动阳光体育深入实施,同时也能通过实践经验丰富和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校残障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残障学生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制度保障体系缺失、管理体制不健全、体育教育滞后、课外体育活动得不到良好的落实、观念制约等是影响高校残障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主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残障学生中有效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让青少年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的群众性体育运动.我国自2007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教育各级部门认真贯彻与落实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精神,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得”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作青就目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些简单的阐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作为一个高校的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学校之中。优秀的高校体育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反之则削弱学校的组织功能。高校体育将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高校体育的建设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高校体育开展民俗体育的意义,以及如何选取民俗体育项目。认为高校体育开展民俗体育具有丰富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维护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等诸多作用。高校体育选取民俗体育运动项目时应本着能够体现鲜明民族特色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以及符合不同高校实际情况的原则进行选取。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SWOT分析法为视角,分析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及其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在此基础上,对构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教师对大学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相关活动的开展进行日常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是大学生能否长久坚持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基本保证,本文就教师如何顺利地参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管理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塑造着一个大学形象。本文就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弱势群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推进高校弱势群体素质教育,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6.
奥林匹克文化对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借鉴了全人类先进的文化教育理念,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到的青年文化教育思想。我国普通高校应充分借鉴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思路,始终围绕如何更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个主题,正确认识校园体育文化软环境建设对大学生教育所起的作用,充分挖掘“阳光体育运动”所拥有的文化理念,不断充实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体育参与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每周锻炼在3天以上的学生占36.91%,每周锻炼1-2天的学生占36.24%,每周锻炼1天以下的学生占16.97%;且他们在选择活动项目、场所时都带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特征;他们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体育活动场所器材缺乏,锻炼项目少,缺乏指导和锻炼意志以及学习任务重是制约他们有效从事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校企联办视角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做SWOT分析,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企业进行对接的可行性,探寻高校依托企业的经济优势、管理机制等,来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问题。  相似文献   

19.
美国各种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开展非常普遍,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极大。美国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开始于大学体育和职业体育,美国体育成功的关键是大学有组织地广泛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以及各职业体育联盟精心组织、推广和经营其赛事。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基于体育游戏的特点、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当前体育游戏的应用现状,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和阐述了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应遵循的3个原则:体育游戏的运用要凸现健康性和教育性、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体现趣味性和竞争性;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要注意的3个问题:游戏前的准备工作、游戏过程中形式的把握、游戏过程中的安全性;最后提出了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改进建议:民族民间体育游戏资源的开发、教师应参与体育游戏活动、游戏在体育课中各个部分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