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语文教学强调了有感情诵读,因此,在一些公开课上经常听到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总要问一个问题:"在朗读文章时把握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我认为,朗读既要讲究艺术性,也要讲究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正朗读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同时要求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长期以来,不少老师误解了"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要求,指导朗读时,喜欢起伏很大的语调,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朗读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朗读的要求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三个学段朗读目标具体表述的时候,还是略有区别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在具体达成度上是有不同要求的,这里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对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对孩子的朗读是以"有感情地朗读"为评判标准的,尤其是低段学生的朗读拔高要求,过高的要求使得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急躁、盲目、无所适从。基于低段年级的朗读现状,从正确朗读的角度,阐述低段学生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胡志平 《教师》2014,(6):35-35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下面笔者就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自己的点滴做法。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农村小学的学生往往只对动画片、游戏机感兴趣,对朗读不感兴趣。为了有效地激发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理解、感悟文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没有感情的教学,教学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而我要说:"没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相似文献   

6.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青岛市黄岛区辛安中心小学宋云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应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认识到学生朗读重要性的老师,往往在指导读得“正确、流利”两方...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琅琅的读书声.教师越来越重视朗读,但在指导朗读训练时,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一,过分强调理性的指导.有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或强调突出一些"重点词语",或要求学生"带着××的心情(感情、语气)读",不时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这样的朗读是理性化的"朗读技术"转化而来的,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靠读;课文的理解,靠读;体味课文的感情色彩,靠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靠读。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流利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   

9.
孙晓玲 《现代教学》2010,(11):71-71
“有感情地读课文”,这几乎成为朗读课文的统一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重些,哪里要读轻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悲痛或高兴的心情读”;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通过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机械操作,看似读得“有感情”,其实纯属理性化的“朗读技术”,并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0.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有感情朗读是低段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必不可少的手段,作为语文老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指导学生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老师要加强范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依据教材课型教学要求,指导朗读;抓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强调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激发兴趣,增强语感,提高写作水平;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他们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强调了一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评价"有感情的朗读",是"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可见,新课标对于语文阅读课中朗读教学的方向树立了更明确的标杆,情感朗读的评价标准是:在领悟文本的基础上自然的朗读,就是情感朗读。也就是说,读,是要给自己听,此时的朗读已然上升到另外一个境界——情感诵读。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但一些老师只是空泛地让学生读出感情,或是用枯燥乏味的课文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要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归根到底要回到"读"的方法指导上。  相似文献   

14.
林茂之 《考试周刊》2014,(22):24-24
<正>时下,语文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式各样的教改理念层出不穷。虽然我们已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走了出来,但是课堂上却依然甚少听到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代而取之的是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课堂表演,滥用多媒体,评价手段僵化,等等,以致语文在各科中的比重越来越轻,越来越边缘化,这都是令人心忧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特别加强朗读,要重视用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两种能力的获得依靠的是学生在诵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国内"素读"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语文的学习,领悟作者的感情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也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对如何读出"语文味"给出建议,希望能给老师以启发,给学生以指导。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呼唤朗读。但有时,课堂往往不尽如人意。作者结合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认为可从指导示范、提倡自然、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课堂情有"读"钟,情在读中。  相似文献   

17.
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常见问题有:朗读环节欠缺,朗读的时间不足;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不能实现感情朗读;方言影响朗读,"唱读"现象难以纠正;朗读的方式单调。为此可以采用下列对策:营造朗读氛围,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多练,扭转方言"唱读"现象,实现感情朗读;激发朗读兴趣,阐明朗读意义,让学生热爱朗读;指导朗读方法,注重学生的朗读基本功训练,注重朗读评价,让学生学会朗读。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很重要,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语文教学,以讲代读仍大有人在,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使得课堂空气沉闷,导致学生朗读能力差。语文老师应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每个学段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堂为学生学习言语搭建了平台,而朗读是学生感知言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许多名家大师在课堂教学时都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很重视朗读,语文课上一片书声琅琅。但笔者听过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课文朗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1.老师指导不到位,学生朗读时语调呆板统一,没有个性;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情感不到位,有时甚至错位,朗读时语气夸张;3.学生"朗读腔"太浓,装腔作势、矫情做作,表演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低段朗读教学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地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的朗读"?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人境,再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现在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读的训练,但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只追求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很热闹、很花哨,却没有让学生真正抓住文本的情感,进行朗读感悟;有些教师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如"请你有感情地来读读".这种现象在低段语文课堂中尤为明显.那么应如何优化低段感情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