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大众传播介入佤族木鼓文化传承后,佤族木鼓文化发生了变迁:木鼓形质改变,用途缩减、用法随意,木鼓文化作为一种神圣的生产文化之原始意义已经消失。佤族木鼓文化变迁源于大众传播的符号转换需求,并完成于符号转换的编码过程中。由他者完成的符号转换过程在受到不当的受众和社会需求输入后,文化生产输出了变迁的木鼓文化,最终改变了大众传播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艺术思维的符号转化是艺术创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艺术思维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艺术是思维的整体化结果,是思维的符号化转化。艺术符号之成为艺术符号,正是由于它具有审美和文化的双重特性。符号,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二级传达或显性传达媒介,是艺术思维的直观二级传递。艺术思维要想转化成艺术符号,就必须依靠艺术技巧。艺术符号是对艺术思维的简化处理。  相似文献   

3.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消费异化是一脉相承的.鲍德里亚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商品,在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动机方面都已经符号化了.文化符号化的实质是在消费社会中文化的意义与符号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跨距,在大众传媒的强大推动下,文化的意义被消解.人们的文化消费只是符号消费.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大物博,地域特色文化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此时越来越多的设计工作融入了各种类型的传统元素。而装饰符号作为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在现代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现代包装设计中装饰性语言的审美韵味,此时现代商品在传统服饰符号的辅助下提升了品位与风格,充实了设计企业的文化结构,使包装设计将浓烈的民族艺术淋漓尽致的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论述神话时,提出神话是一种“生命形式”.他从原始人类的主体性的发现、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的生命情感的客观化等方面论述了神话作为“生命形式”的内涵,揭示了人类创造文化符号的最初历程,对文化符号学派的艺术“生命形式”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乾陵是一座意蕴丰富的古老的文化符号,从审美角度解读这一文化符号,展现出的是中国人在其历史性生存中所追求的天地境界之美,这一境界表现为天道、王道和人道的和合。这一天地境界体现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形而上追问与形而下关怀相和谐的自觉的生命意识和超迈的人道情怀。对乾陵的审美解读,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跳动的生命底蕴的触摸。  相似文献   

7.
从平面广告角度谈广告跨文化传播问题,指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应跨民族,跨地域传播“共通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掘和运用广告目标受众所熟悉的民族性的、区域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从而达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罗兰.巴特认为符号有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两种意义。内涵意义的建构主要通过隐含性与与神话,他认为神话是一种“言谈”,即信息传播。本文以罗兰.巴特的符号学观点,从含蓄意指的再度植入、文化意义的召回来说明的刘文彩“恶霸地主”符号的神话性。再从所指意义上符号的特定性和图象(或信息)的准确性、内涵意义上符号与使用者的文化需要的契合程度来说明刘文彩“恶霸地主”神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教科书是通过文字和非文字符号来呈现教学内容的,非文字符号具有直观形象、寓意丰富、整体传达、一目了然、审美感人、强化认知、记忆深刻、模塑心灵的传播优势。集合性结构符号是教科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文字符号,它既是一种心理模塑结构,同时也是一种情境结构和视觉组织结构。在教科书中应该充分利用非文字符号营造良好的知识和文化信息交流界面,巧妙地呈现、传达内容,在提高认知效率和效果的同时,更好地陶铸、模塑学生的学科认知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0.
设计美不同于一般的审美,尤其是艺术中的审美,它具有特殊的内涵.设计美可分为三个层次形式美、关系美和符号美.这三个层次既是一个审美内涵递进的过程,又是一个完整的意义结构.设计美的真正涵义应从这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而作为一个整体,设计美是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1.
人类思维发展到今天,已达到了十分缜密的阶段,当我们再回到神话世界时,自然会感到不可理喻。本文就是试图从神话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神话思维的特点、神话思维进行的规律以及神话思维最终解体的过程,从而解释神话的神秘性以及神话消亡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希腊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一样反映出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本文从宇宙的生成、人类的起源、大洪水的传说和兄妹通婚现象等四方面比较了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异同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中国与希腊虽因所处地理及人文条件各不和相同,而思维方式各异,但从两国的古代神话对比中,我们还是能发现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作为法国结构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列维-斯特劳斯将结构主义方法论运用于神话研究,分析“神话逻辑”,旨在找出全人类所共有的原始逻辑或思维方式。该文在介绍结构主义与神话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研究印度尼西亚神话“鼠母人子”的结构,挖掘早期人类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阐释中日神话中英雄人物的共同点,即他们敢于反抗权威、征服自然、治服怪兽,保护百姓。共同点反映出两个民族在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经历了相同发展阶段。指出中日两国英雄神话又各自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性。其相异性在于:第一、思想倾向不同。第二、中国神话着力歌颂英雄的执着与顽强,而日本神话则大多歌颂胆略过人、克敌制胜的英雄。第三、日本的英雄神话中,英雄们总有好运相随,而中国神话注重体现英雄本色,绝不靠运气。中日英雄神话比较,可以感受到中日两国民族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与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神话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义拟从古代与现代来分析探讨神话与文学的关系,神话与西方文学有深厚的渊源,在古代两者相辅相成,而20世纪文学出现了神话复兴。  相似文献   

19.
混沌,是“遂古之初”洪水神话的折射——古人在雨水(洪水)与黑暗问所建立的一种对应物,具有水黑和混融不清的整体特点,这也是神话世界的起点。随着不同文化因素的渗入,人的认识的发展,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气化、人格神化等嬗变。  相似文献   

20.
女娲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少数几个以女性为主的神话之一。女娲神话涉及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追问、对婚姻对权力的追求等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相比,可以发现二者神话内容的差异,这折射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与民族心理差异。特别是通过比较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型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发现中西方女性在其古代社会的地位并不相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能够为当今时代女性的社会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