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广大士子借以走上仕途、获取名利的一条途径。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体。要对八股现象进行研究须先立足于对文体本身的研究,因此我将从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八股文的特点和影响、文体变异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八股文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八股文的评价褒贬不一。试从以下五方面来探讨八股文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八股文的特定格式符合一般文章的"起承转合"章法结构,有利于学生习得一定的章法结构;对"代言"的严格限定,启示写作要读写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对"尊题"的严格要求,启示写作行文必须切合题旨;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是训练理性思维的重要凭借;分步、渐进的训练过程,符合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3.
闲话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每篇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其中起股到束股四部分是议论的主体,每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亦称“时文”、“制艺”等。八股文的考题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允许自由发挥,因此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直到1901年废除八股文,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采用时间长达数百年,影响之深远,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那么,如何看待八股文呢?  相似文献   

4.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因功利驱动,日益形式化而丧失了生命力,但八股文不应为科举制度的腐化承担罪责。八股文的章法细密、结构严谨。从思维角度考察,八股文的起承转合章法,是"原、反、正、推"思维脉络的结构体现。借鉴八股文的结构模式进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也为写作的初学者提供了简捷的入门途径。  相似文献   

5.
八股文和小说的文体差别很大,前者属于议论文体,后者则属叙事文体,但由于明清文人对八股文和八股笔法十分熟悉,部分八股文作者又持有游戏态度,所以,很多八股文题本身就具有一定故事性,诸多原因都为八股文与小说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其中小说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通俗语言均被纳入八股文的写作当中,使得很多八股文章都带有叙事性和故事性,人物形象由此成为文章描摹的重点,所运用的浅切语言也使八股文的整体风格由雅转俗,从而形成具有小说特色的游戏八股文一类,这种现象在清代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6.
废除八股取士百年以来,对于八股研究,学界普遍存在着重影响重文风,轻文体的做法。同时,对于八股文的认识也存在着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将八股文与八股气、八股文化混为一谈。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体为切入点,分析八股文文体方面的特征及成就。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来,八股文名声欠佳,如党八股、官八股、学术八股、学生八股等语词所示,形形色色的反八股之声不绝于耳。单从文体学角度看,八股文凝结了精巧美雅的结构意识和修辞意识,较好地解决了文体创作中定法和活法的辩证关系,长于辨物析理,便于判分定等,因而是一种既适用于考试选拔又有一定借鉴价值的集成性文体。  相似文献   

8.
八股文兴盛于明代,这是科举考试文体不断演变的客观结果。在明代,官方和社会认可的八股文是典雅纯正,而非怪诞浮华。作为考试文体,因应试者的学识参差不齐,故在考场上所写的八股文有优有劣。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进行人才选拔。只有对八股文多一些宽容和理性,才能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的主试文体,明清小说作者对此十分熟悉,他们在长期的习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八股文式的惯性思维,转作小说时,这种惯性思维也随之运用其中。这不仅表现在明清小说经常提及八股文等相关内容上,更表现在深层的创作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明清小说的繁荣也有赖于此。  相似文献   

10.
从阅读期待心理的落空与补偿谈拟话本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中叶以后的拟话本因内容较为单一,远离了市民的道德、理想和趣味,说教过多,文学性减弱,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读者的阅读期待落空。与此同时,读者又在以往拟话本的重刊、选刊、合刊中得到阅读的补偿。拟话本在清中叶的衰落,主要原因在内容上,而非文体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那些内容丰富、能够反映广大市民生活、趣味与要求的优秀拟话本仍然受到广大市民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八股文是在综合古代众多文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一种非常讲究文章技巧的文体,可谓集古代文章学之大成。它的一些技法并没有随着八股文的消亡而消亡,而是潜移默化地进入现代文章,为现代文章提供技法的支持,因而成为现代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假、大、空"是官话的三大特征,其语言表现形式多样。毛泽东曾在诸多论述中对此不良话风进行过深入剖析与深刻批评。改变话风要从改变作风开始。领导干部要在"话语形象"上取得民众认可,只有走毛泽东所倡导的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遵循语言的群众性原则,切实改变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作风,才能立言立德,赢得民心。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继承发扬了毛泽东质朴、生动、亲民的话语风格,为端正话风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3.
北宋《春秋》学以争论褒贬、臧否义例为主潮,滔滔汩汩,席卷天下之际,苏辙《春秋集解》特出其间,以矫俗规过为著书旨趣,极力诋斥孙复诸家“以意说经”之穿凿钩深。家学、庭训、地域文化与学风世俗之激荡触发,于是蔚为苏辙《春秋集解》以训诂为书法,事义兼采而又归本于“以史传经”之特色。本文考其特色大抵有三:一、解读《春秋》,专主《左传》叙事;二、据史为断,批驳“以意说经”;三、事据《左传》,义兼《公》《谷》;权衡诸家,发挥经旨隐微。此种透过考据事实,以得书法之治经风格,于北宋揣度义例、执着褒贬之《春秋》学研究主潮中,真堪为沧海横流之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4.
“瞽”是中国古代盲乐师,由于眼睛失明和他们对音乐的专擅,“瞽”在某种意义上营造了西周至近现代的中国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 “相”,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也有人说“相”只不过是一种“辅乐”的打击乐器,而正是这集两种内涵于一身的特点,使“相”典型地说明了音乐由说到唱的形式发展脉络。 研究这两个概念,可以使我们对中国古代音乐见微知著。  相似文献   

15.
艺术设计的格调与中国传统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艺术设计及其格调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艺术设计格调与风格的区别和联系,由此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艺术设计格调的影响,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艺术设计格调提升的重要性,提出了艺术设计格调魅力展现基于中国传统思想活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诗经》的诗体以四言为正格,而以杂言为变格。《诗》体的正变对《诗经》之后的文学体裁发生深远的影响。《诗》体的四言正格在汉魏被改造成三言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并发展演变为五言、七言和辞赋等诗体。四言在《诗经》时代的正格角色,在其后的时代里,让位给五、七言,而成为变格。《诗》体的杂言变格,成为后来五言、词和其他杂言诗体的直接源头。词、曲在宋、元时代成为诗体正宗,而四言则厕身于庙堂。  相似文献   

17.
《智囊》是冯梦龙编纂的专题性文言小说总集之一,它成书于晚明崇智的文化思潮和市场需求的利益驱动,体现着冯梦龙明确的编纂目的和独特的编纂思路,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文学创造性,为明清拟话本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素材和艺术借鉴。正是这些特性,使得《智囊》区别于子、史文章而具有小说特性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老庄以来重神轻形的"形神"观,在魏晋人物品藻、谈玄之风的影响下,逐步与绘画理论融合,确立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尚"神韵"的特色,独具审美趣味。六朝绘画"形神观"对后世绘画、书法、雕塑等影响遥深,可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核心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浅谈体育运动对糖尿病防治的功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分析运动可动员肌肉GLUT4蛋白吸收葡萄糖、改善抗胰岛素现象和提高身体的胰岛素敏感度等防治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糖尿病的运动方式,以期为人类提供新的糖尿病防治手段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玄学教育思想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人的觉醒’’和“人的解放”的时代。玄学教育思想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和理性清谈。它在思维方式上、思想内容上、理论形态上对当时及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对我们现代教育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教学任务、教风改革等诸方面的深入研究亦颇具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