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是生命主体个性化的语言行为。写作的主体性,表现为写作者写作态度的主动性和语言表达的独特性。就高中作文教学而言.要努力实现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就是要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热情,展示学生语言表达的独特个性,简单说,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并且“有话会说”。怎样让学生的文章更加生动,语言更有文采,这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关注的基本命题。但许多教师往往忽略的是.在正式作文之前如何激活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思想流”和“情感流”。因为离开了这些“思想流”和“情感流”,学生的语言表达是不可能生动而多彩的。道理很简单,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没有思想和情感的活跃和多彩.是不可能有语言的活跃和多彩的,所谓“意在笔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许不一定要让学生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但最起码首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所以,作文教学的第一要着,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活”。在实践上,有以下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1998年到2004年的高考作文题中可以鲜明地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命题者提供给写作者一个话题、一段导言、一个引子,让写作者审题命意写作。对这类作文,我们姑且称之为“话题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是话题作文构思的第一步,也是能否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所在。那么,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3.
写作,原本是写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渲泄,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作文是学生精神的家园,人生的“断代史”,写作主体——“我”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是不可替代的“这一个”。然而,纵观现在的学生作文.心理上的“怕”,思维上的“窄”,行动上的“懒”,语言上的“瘪”,技巧上的“拙”,仍然是当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通病。在教学方面,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  相似文献   

4.
徐晓勇 《现代语文》2006,(2):115-116
“个性和创造性”是目前新课程作文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内容和语言是相辅相承的,表达能力最终要落实并体现在语言层面,写作者在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情感的丰富性的同时,也要积累、推敲和锤炼语言,重视语言的简洁性。  相似文献   

5.
一篇作品一般都会有一个基本的思想或情感的核心。写作者就是在这一“核心”驱使或规范下进行写作的。有时候,这一“核心”就是文中的一句话,或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思维提示、一条情感线索,是窥豹之一斑,是兴波澜之尺水。而这些启发我们在解读作品文本时,可以调动一切思维审美储备,钻到文本的气韵精髓里去。点击这一能使作者产生创作冲动的触点,或是勾连文本肌理的关键之处。整合出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从而引得打通作品全部脉络的源头活水。下面以《名人传序》课例抛砖引玉,以求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入格”讲的是议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那么“合意”讲的主要是考场议论文的特殊要求。这里的“合意”有三层含义,一是合题目之意,二是合老师之意,三足合心中之意。考试型议论文首先要合乎题意,这是评判一篇考试作文最基本的标准,若缺失了这一条,后面都免谈;考试型议论文的好坏和得分高低是评卷老师在很短的日寸间里做出的评判,且几乎没有重判的机会,于是要得到一个好分数,“合老师意”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要求;同日寸作文毕竟是我们内心思想、情感的外化,考试作文也不能违背作文的一般准则,所以它还应该合我们写作者的心意。  相似文献   

7.
姚民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1):160-161
写作,原本是写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宣泄,写作主体“我”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是不可取代的“这一个”。有的学生作文,中心也明确,材料也不少,结构也严谨,语句也通顺,但就是缺乏灵性、生气,其原因往往是文中无“我”,没有个性。作文中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却惟独丧失了学生自己。改变这种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文如其人”是大家对文章能很好地反映写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简单概括,教育工作者也往往从作文中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可当下的学生中却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认识:作文是“做”出来的。于是问题便突显出来:有的作文人为地制造一些生活悲剧,想以此来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分;有的作文呈“零度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9.
张扬个性的理念。在教育呼唤以人为本的背景下.在新课标“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表达力求有个性、有新意”的标准里.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尤其引人注目。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假大空”、“慢差费”的局面令师生头痛不已,而作文作为学生思想、情感、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对学生健全人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对作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写作不仅可以反映写作者的内在知识和写作技能,同时还蕴含着写作者内心的情感。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强行加在学生的作文之中,扼杀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写作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写作的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在切实的“需要”下作文。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客观事物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时,这种伴随有应激状态的需要就激励人去行动。因此,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动机,满怀热情地参与写作这一创造性的智能活动,以不断提高创作素养,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在浓烈的“兴趣”下作文。兴趣表现在写作上就是写作者积极探究写作规律、表露某种情感的一种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促使写作者经常对身边的人、事、物、理、情给予优先注意…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作文“立意多元化”的特征“立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浓缩在作文中 ,我们可简单地概括为 :主题、思维、意念、理趣、情调等。“立意多元化”是写作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表象。它既是一种思维、情感 ,又是一种活动过程。因为这种表象具有很强的特征 :1.包容性。所谓包容性 ,是指多元化的立意之间可以互为统一 ,互相包含、容纳 ,即多元和立意是统一的 ,或从属的、或暗合的。 (1)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统一。每一个写作者的立意首先的依据是材料。这一材料往往是共有的。同一材料不同立意才能体现多元化。从另一个层面看 ,个性化的立意又…  相似文献   

13.
一、构思特点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是“开放”,限制较少。审题立意难度不大,只要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写作,一般不会跑题。话题只提供写作范围,不提供创作主题,写作者可以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想像,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话题作文中审题立意能力退居到了次要位置,语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话题作文是高考作文应考的一个方向。作文成绩的好坏决定语文成绩的高低,因此,写作话题作文是语文高考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关键。而历年来,作文成绩要想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作文写作者的思维,而作文能否打动改卷老师,关键在于思维是否能创新。  相似文献   

15.
彭勃 《湖南教育》2002,(12):24-24
作文教学有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作文学的“德育功能”亦在于此。众所周知,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写作者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写出的文章就有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力量。“文如其人”,要写好作文,首先必须要学会做人。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文是各种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功的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16.
程小娟 《辅导员》2009,(14):66-66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学生有选择的、开拓性地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现实,是在思维活动的支配下表达自身情感的智力活动。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情感心理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对人对事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看破红尘”,情感世界形成很厚的“冻土层”。在这样的情况下,作文作为学生情感抒发的一个平台的作用就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一篇作品一般都会有一个基本的思想或情感的核心,写作者就是在这一“核心”驱使或规范下进行写作的。有时候,这一“核心”就是文中的一句话,或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思维提示、一条情感线索,是窥豹之一斑,是兴波澜之尺水。而这些启发我们在解读作品文本时,可以调动一切思维审美储备,钻到文本的气韵精髓里去,点击这一能使作者产生创作冲动的触点,或是勾连文本肌理的关键之处,整合出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从而引得打通作品全部脉络的源头活水。下面以《名人传序》课例抛砖引玉,以求方家赐教。师:同学们,有谁知道世界上演奏最多次…  相似文献   

18.
马琴 《宁夏教育》2006,(9):49-4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学生思维。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丰富学生的语言,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积极作用。学生掌握词语需要一个内化过程,可将它分解成课外初“相识”,课内再“熟悉”,作文里“交朋友”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所谓作文表情法,是指作文能表达真情实感,有了情感的冲击,自然落笔成文。叶圣陶说:“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吐。”所以,表情应该是写作者内心独自的需求,正所谓“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如果人的内心无成文的欲望,无情感的波澜,即使抒写成文,也是难以打动人的,也就写不出来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梁启超先生曾在《梁著作文入门》一书中,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只偏重于“技术”操作,偏重于抽象、概括、提炼等逻辑思维的训练;轻视学生在整个作文过程中的审美情感、精神、意志、个性、情趣的介入。写作者只是凭借某种语言惯性操作性的往前推进,写作前后压根就没有惊叹、沮丧和战栗之类的情感因素生成并从心底泛开,即没有心动。中学生作文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学习,它是学生心智的反映,是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的体现。所以说“心动成文”。笔者提出“心动成文”,必须阐述二点:第一,写作的主体是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作文时无动于衷,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