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以周作人关于序跋写作的内外关系来分,序跋的内容一方面指向“书里边”。涉及作品本身;另一方面指涉“书外边”,诸如作家身世、思想、文艺思潮与论争、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序跋其实可能关涉新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所有史料。  相似文献   

2.
古代小说序跋与诗文序跋产生时间应相差不大,现存的《毛诗序》一般认为是汉儒毛苌所作,而现存最早完整的小说序跋性质的作品是刘歆的《上山海经表》,二人生活大致同时。不过,《汉书·艺文志》称":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认为《毛诗序》渊源于子夏。汉代以后的学者,大多相信子夏曾作有《诗序》。宋洪迈《容斋随笔·子夏经学》(续笔卷十四)":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  相似文献   

3.
《学山堂印谱》是明代张灏汇辑时人篆刻作品的一部图像文献。序跋作为印学研究重要的文献资料,涉及印谱编纂、印人思想和印学价值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目前国内外对《学山堂印谱》序跋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原始文献的解读,首先从地域、亲疏关系、职业以及编排顺序四个方面考证序跋作者;其次从张灏与汪关晚年交恶和政治上的避嫌两个方面考证更改序跋署名的原因;最后,《学山堂印谱》序跋语言多过度赞誉之辞,大大降低了明代序跋评价的可信程度,通过考证其中的溢美成分,有助于还原序跋背后真正的印学理念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代书评的出现与发展,固然有受到西方影响的一面,但也有它自己的内在发展的因素,它继承了中国文人评书的传统,其中与序跋的关系就很密切。我国古代书评不发达,书刊的序跋常常是书评的一种方式。因此,有人说序跋也是书评。最初的序跋,一般是放在作品的最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如此。那时统称为序,后来才把放在一本书或  相似文献   

5.
本书名为《人物小记》,系"清园丛书"之一种,收录著名学者、思想家王元化先生自选作品20篇。这些文章有的是读书札记,有的是纪念文字,有的是论著序跋,大多与读者熟悉的人物有关,如《谈鲁迅小集》《谈胡适小集》《记熊十力小集》《记顾准》《记王瑶》《记孙冶方》《读〈毛选〉记》等。当我们读到那些由记人叙事连缀起来的历史片段,变成一幅幅活动的影像,其景其情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阅读使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图书馆导读普遍存在居高临下、忽视读者的倾向。接受阅读理论中关于"第二文本"的观点为图书馆导读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即重视读者对作品的阐述及读者阅读经验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面对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必须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寻找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从"第一文本"发现转向"第二文本"发现。  相似文献   

7.
蔡毅先生编著的四巨册《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以下简称《序跋汇编》),正式问世大约是在1990或1991年(版权页署1989年10月),笔者在大洋彼岸辗转读到,则已是1994年的早春2月了。读后深感这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心力,齐鲁书社也为读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清代的现存戏曲作品,数量远过于元明。但我们现在较易读到的,只是已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五集中的部分清初传奇,以及《清人杂剧》初集、二集中的八十种杂剧等,形成了年  相似文献   

8.
明代文集的渊薮--"四库"系列书中存在着大量的谱牒序跋;但因其庞杂、芜乱而乏人整理.作者详细稽考其同的明人谱牒序跋,共辑录、确认1595篇,这些篇目主要出自明代南方文人之手,江西籍文人尤其热衷于为谱牒写序作跋.文章从布政司、府、县三个层级对所录谱牒序跋的地域分布分析,指出长江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区是谱牒序跋分布的密集地,该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昌盛的人文、完备的家族制度以及发达的经济是造就"谱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这一期“读者论坛”集中发表了读者对编书中的一些小事的议论:目录、序跋、注释……都是些  相似文献   

10.
书的序跋     
读者拿起一本书,总喜欢先读序跋文字,目的是想预先知道作者的意图。因此一本书总得有序或跋。作家、编辑家萧乾的习惯是  相似文献   

11.
序跋是重要的文献类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存世古籍中有大量的伪序跋.序跋作伪是古籍文本和版本作伪的重要手段.文章讨论了古籍序跋作伪的原因、方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总结了对古籍伪序跋鉴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曾祥芹序跋文数量很多,内容丰富。研究作为语文教育家、文章学家、阅读学家的曾祥芹先生,其写作的序跋文字就为我们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途径和独特的视角。曾祥芹序跋有重要的价值:一、曾氏序跋是有着深厚传统的序跋论学体例的新创获;二、曾祥芹序跋体现着著者内心世界、人生体验、治学经验。本文就曾祥芹先生的序跋文做以考察梳理,试图探究曾祥芹先生的学术世界与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看到人民出版社资料室编的一本小书:《序跋按》。这里编集了八本书和文章的序言、跋文、按语(包括出版说明),还有一些关于这些文字写作情况的材料。这种资料,一般读者未必有兴趣,对编辑出版工作者说来,倒确实有用。序跋按之类,在一本书里不占主要篇幅,属于“零件”之列。但是细心的读者知道,正是在这里,提要钩玄地点出了这本书的要点,指明了出版本书的宗旨,有时甚至补罅纠谬,讲一些正文里没有讲到的道理,更正书中的某些错误,是不能忽视的。从编  相似文献   

14.
序跋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一种特殊的体例.随着学界对文献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和重视,序跋在目录学研究、版本鉴定及古籍校勘中的作用愈加重要.本文拟对此加以考证,试图阐明序跋的文献学价值,以求关于序跋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写作中的语言运用,当然需要正确地使用语法。因为正确地使用语法,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便读者正确理解。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准确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也取决于作品具体的语境——它包括作品内部的语境,即"上下文";以及作品外部的语境,即作者与读者所共同拥有的与作品相关的事实、知识背景。它还取决于在长期的语言使用(写作)和理解之中,作者与读者共有的某种"默契"。这是新闻评论写作在语言使用方面更为微妙之处,需要仔细观  相似文献   

16.
张国功 《出版广角》2013,(Z1):35-36
因得职业之便利,出版人为他人著述作序跋,堪称一种现象。在现当代出版史上,如张元济、鲁迅、叶圣陶等即有古籍整理与出版序跋集问世。只是,在今天的文坛学界,我们常见作者有攀附名人、借虎皮作大旗之俗念;作序者来者不拒、随意应付,更甚者则是廉价吹捧。甚至有作者代笔名人签字序文即出炉之事。无实事求是之心,而有各得其便之意。两相呼应,序跋自然流于下品、面目可憎。这种时风,亦不免影响了编著之间"合则双美"的良性  相似文献   

17.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于20世纪60代发出了"作者之死"的感概。"作者之死"非某个作家的死亡,只是以后现代的宣言终结了作者在文学乃至文化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和霸权地位,宣告了自由读者的诞生和读者主体地位的确立。由此,读者获得了自由与创造的主体地位,阅读成为读者积极主导的自由游戏;另一方面,以作者为中心而形成的作品结构及其作品所负载的意  相似文献   

18.
编辑活动是指向读者的一种活动,通过编辑,让作品或者文本作用于读者,编辑的目的才能达到.在作者、编辑和读者的三边活动中,读者是受动者,也是目的,因此,如果忽视了读者的接受心理,这样的作者和编辑是不可想像的.在这方面,接受美学的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对文本生成的重大作用,甚至认为读者本身就是文本的一个有机因素.这些理论对编辑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认为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文学有着光辉灿烂的成就,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文体.过去专家、学者们对古文作品的内容及其思想性,艺术性介绍、研究较多,而涉及文体方面的论述甚少.本文谨就古文文体赋、说、记、书、表、序跋、赞等几种主要形式的源流加以介绍,供编辑同志和文学工作者参考.赋"赋"原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铺陈手法.按刘勰  相似文献   

20.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海外用英文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美国引起很大轰动。林语堂是以一个作家身份出国的,他的作品要在异国发表,必须接受"语言、出版、市场"三座大山的考验,林语堂如何让异质文化读者认同和选择他的作品?笔者认为林语堂在实施小说传播时,能敏锐地发现西方读者所渴望了解的信息,及时发送传播内容;尊重接受者(读者)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习惯,并进行有效的编码,因而得到读者的认同和理解,受到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