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亦哀之矣”应该怎么翻译?课本上没有注解,配套教参上的  相似文献   

2.
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的句子。对文中的“亦哀之矣”应如何理解?教材上没有作任何解释,而相应的教参则说是“也够可怜的  相似文献   

3.
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为之泣”一语,教材和教参均译作“为她哭泣”。粗略一看似乎较为通达,但其中尚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这里的"行",我们认为,应取"嫁"义.  相似文献   

5.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课文中释“必勿使反(返)”为:“一定不要让她回  相似文献   

6.
一古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战国策·赵策》 ,全文以叙事对话为主。我在备课上课过程中 ,遇到一疑点 ,教材教参都没有注解 ,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和分歧。经讨论释疑后 ,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大。文中有这样的文字 :左师公曰 :“……媪之送燕后也 ,持其踵为之泣 ,念悲其远也 ,亦哀之矣。……”根据上下文 ,这几句话应是触龙在赵太后面前回忆当年太后送女儿嫁往燕国作王后的悲切场面。因为当时诸侯为利益而联姻 ,女人除非夫家国破或自己被废 ,否则是不能回娘家的。所以赵太后送女出嫁是带着永别的心态而来。关键是“持其踵”应作何理解 ?“…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一册“阅读”第四单元《触龙说赵太后》有这样一句话 :“媪之送燕后也 ,持其踵为之泣 ,念悲其远也 ,亦哀之矣。”课本把句中的“持其踵为之泣”注为 :“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持 ,握。踵 ,脚后跟。”“持其踵”是“握着她的脚后跟”吗 ?“握着她的脚后跟”干什么 ?郭锡良、唐作藩等人编写的《古代汉语》解释说 :“这是写送别燕后的情景 ,燕后已上车 ,赵太后在车下 ,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 ,意思是非常舍不得她离去。”这解释似乎有些道理 ,但原文中哪有关于“后已上车 ,赵太后在车下”的文字叙述呢 ?而且“脚…  相似文献   

8.
李润 《现代语文》2006,(1):109-109
《触龙说赵太后》是选自《战国策·赵策》的一篇名文,现行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材和中学语文课本都常将此文选为课文。文中通过触龙之口道出了赵太后送女儿出嫁时的情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太后对女儿远嫁的不舍,从文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但为何要“持其踵”呢?各种注本的解释各有不同。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持其踵:握着她的脚后跟。这是写送别燕后的情景,燕后已上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摸着她的脚后跟,意思是非常舍不得她离去。”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与此相类:“大概女儿登车…  相似文献   

9.
触龙说赵太后之所以成功,全在于“巧说”。这里且不谈触龙怎样以“自谢”、“问安”、“托子”的策略去接近盛气凌人的赵太后,单谈谈他是如何巧妙地阐发自己的卓见的。触龙的“说”是从提出“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的论题开始的,接着他以赵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为长安君计短为  相似文献   

10.
《触龙说赵太后》中左师公有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怎样的爱才是“为之计深远”,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成人必须用心思考的。要知道,我们今天给他们的满足,未必能够担保他们明天的无缺。  相似文献   

11.
“问题注释”是指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由于编校等原因而出现的错误注释或虽不是明显错误而语焉不详、犹有可解的注释,前一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后一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对“问题注释”进行恰当的利用,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触龙说赵太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下版本同)中有这样一条注释: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太后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我在查阅多种资料以后发现,课文的注释是错误的。原句应为“持其踵履女而为之泣”,意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穿鞋并为她将要远嫁而哭泣…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章有这样一段:“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必勿使反”条下注曰:“古代诸侯之女嫁于他国,只有遭到休弃,或所嫁之国覆灭时,才能回来。这句是说,希望女儿不要遭到灾祸。”在目前较为流行的一些书籍中,凡是涉及这个问题的,大都采用了类似的说法。例如,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是:“古代诸侯的女儿远嫁别国,只有被废或者亡国,才能回到父母身边。”初级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也采用了这种注释。类似的还可以举出很多。这种解释流传极广,在童蒙的心中可谓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大有加以正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2001年第7-8期发表了陆精康先生的大作《也说“持其踵为之泣”》一文(以下简称陆文)。陆文就如何训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持其踵为之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陆文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中把“持其踵为之泣”翻译为“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不自然,不合乎人情常理。又以西汉刘向《说苑·修文》中所记载的先秦时期的迎娶之礼为主要依据,从而得出如下观点:赵威后送女儿燕后出嫁之时,之所以要“持其踵”(即握持女儿燕后的脚后跟),是为了从女儿丈夫家所带来的两双鞋中择取一双及时给女儿燕后穿上。此明证是,陆文…  相似文献   

14.
第十四讲 触龙说赵太后 1.必以长安君为质 质:抵押品、人质,名词。这里用本义。下“质于齐”,“质”用作动词。 2.大臣强谏 强:读qiǎng,副词,竭力。下文“乃自强步”与此同。 3.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愿:希望。下文“愿”都是这个意思。 4.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郄:空隙,指毛病。之:连词,介于主谓结构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种“之”又见“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父母之爱子”,“媪之送燕后也”,“至于赵之为  相似文献   

15.
《触龙说赵太后》中写道:“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触龙想要见赵太后(劝说她把小儿子交给齐国作人质),赵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着触龙。触龙进了宫,做出快走的样子,但他却走不快,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所以走不快。”触龙脚有毛病,走不快,为什么还要做出快走的样子(即“徐趋”)呢?  相似文献   

16.
从触龙的“徐趋”说到古代的趋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赵策四》里讲了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的丈夫赵惠文王死了,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但孝成王还年幼,所以赵太后就临时掌管朝政了。而在她刚刚当权的时候,秦国就趁赵国还在办丧事的当口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太后就向齐国求救兵,齐国却提出了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太后不肯。所有的大臣都极力地劝谏,太后还是不肯。事情正僵持着的时候,来了一个老臣叫触龙,说是要见太后。文章写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触龙来劝谏,写触龙上殿之后慢腾腾地走,化了很长时间才走到太后的面前。文中就用了一个“徐趋”来描写触龙上殿以后行走的样子。  相似文献   

17.
《触龙说赵太后》(初中语文第五册)一文中,触龙提出了四个“愿”:“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故愿望见太后”、“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乍看起来,这四个“愿”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把上面四句话分别译作“左师触龙说希望拜见太后”、“所以想来看望你”、“希望你让他补进王宫卫士的行列当一名侍卫”、“希望在我还没有死之前,把他托付给你”。除第二句把“愿”译作“想”而外,其他三句都译成了“希  相似文献   

18.
对《触龙说赵太后》一,一些教辅资料众口一词盛赞触龙进谏的灵活技巧,以为非触龙委婉曲折的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的进谏,就不足以说服赵太后,使之回到国家利益上来。笔认为,触龙的进谏艺术确有过人之处,但把他说成是“智多星”,而视太后为老糊涂则有失公正,违背常情。其实太后不糊涂。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篇策论文,对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提出了作者的新见解。文章主要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的精妙之处,以及作为"纪传体雏形"类文章,其形象与说理高度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其中“故愿望见太后”一句的句中停顿常常引起师生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应读为“故/愿望/见/太后”,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读为“故/愿/望见/太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