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教学中,教材被视为“圣经”,师生必须原原本本地接受,不得“越雷池半步”,即所谓“以本为本”;而新课程把教材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能唯“教材”。就学生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对教师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也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不再是完成课程目标、教育教学任务的“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再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成为“学材”,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中去。教学《景阳冈》时,我对以上…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各种学科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要对教材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工”.通过对教材符合创造性原则的积极选择,有效重组及完善整合等“创新化”建构,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着的创新教育因素,使教材潜在可能的创造力转化为学生显性、现实的创造力,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创新性学习的“学村”,才能实现教材的创新教育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课程改革特别重视这一教育思想 ,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切实贯彻落实这一思想观点。发展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学生的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 ,学生是加速发展的人。一、教材中的“名言”、“插图”和“小栏目”三大内容 ,集中体现了当前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为使学生按照教育目的要求得到健康发展 ,当前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实践都努力在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特别是 ,在当前的新课程教材改革中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对初中思想政治教材进行的修改 ,使修订后…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的母语课程往往通过渗透于教材之中的“国民主体性教育”来培养学生对本国、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以塑造学生的精神与人格。《美国语文》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其教材编写的方式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者、语文教师也应树立“国民主体性教育”的意识,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旧教材中属于第三章第二节“海洋水”的一部分内容。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增加了“海气相互作用”和“海陆相互作用”的内容 ,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等思想教育 ,渗透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特别是“海岸—人相互作用阶段”的深入分析 ,有助于学生对人类在沿海地区的活动有深入的理解。“海水的温度”与“海水的盐度”是新旧教材共有的知识点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对全球影响的教育。比如 ,海水温度对全球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等。新教…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能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依据,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的性质、培养目标、教材特点和素质教育的因素,才能充分发挥新...  相似文献   

7.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也就构成了现代教学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而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师生观、教材观。如果把教育理解为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那么学生就必然“臣服”于教师,教师就必然“臣服”于教材,因为教材是真理的化身。在这样的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失去了思考的自由,教师被隐喻成类似机械操作工的“工程师”,学生则不过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育与新时代格格不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含义。有人说:“教育就是文化的融合,知识的建构,意义的实现。”这或许就是新课程要实现的“教育”。如果教育的意义要由建构来完成,我们就必然要赋予教育过程中的每个对象独特的主体地位。因此,师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就只能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并在这种多重的对话中,丰富和重新发现自身的意义。“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这是一个国外学者的告诫。重新建立教育观,重新界定师生关系,重构教材观,显然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探索过程,因为过时的教育理念和偏见已经深入许多教师的骨髓,这就像一个人的秉性一样,比江山还难改易。比如,对师生平等关系的误解,对教材作为对话文本  相似文献   

8.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也就构成了现代教学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而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师生观、教材观。如果把教育理解为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那么学生就必然“臣服”于教师,教师就必然“臣服”于教材,因为教材是真理的化身。在这样的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失去了思考的自由,教师被隐喻成类似机械操作工的“工程师”,学生则不过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育与新时代格格不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含义。有人说:“教育就是文化的融合,知识的建构,意义的实现。”这或许就是新课程要实现的“教育”。如果教育的意义要由建构来完成,我们就必然要赋予教育过程中的每个对象独特的主体地位。因此,师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就只能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并在这种多重的对话中,丰富和重新发现自身的意义。“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这是一个国外学者的告诫。重新建立教育观,重新界定师生关系,重构教材观,显然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探索过程,因为过时的教育理念和偏见已经深入许多教师的骨髓,这就像一个人的秉性一样,比江山还难改易。比如,对师生平等关系的误解,对教材作为对话文本  相似文献   

9.
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和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应当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一、教师应转变教材观教师不是教材被动的“消费者”,而是教材主动积极的“抉择者”,教师不是教材不折不扣的“执行者”,而应成为驾驭和改造教材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去“用”教材,而不是去“教”教材;教师是把教材作为一种“道具”来辅佐教学,而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科本身的科学性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现行人教版教材在体例上的创新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深化、挖掘教材正文内容来渗透学生唯物观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渗透科学思想教育,通过“小资料”渗透科学态度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编辑手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也就构成了现代教学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而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师生观、教材观。如果把教育理解为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那么学生就必然“臣服”于教师,教师就必然“臣服”于教材,因为教材是真理的化身。在这样的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失去了思考的自由,教师被隐喻成类似机械操作工的“工程师”,学生则不过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育与新时代格格不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含义。有人说:“教育就是文化的融合,知识的建构,意义的实现。”这或许就是新课程要实现的“教育”。如果教育的意义要由建构来完成,我们就必然要赋予教育过程中的每个对象独特的主体地位。因此,师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就只能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并在这种多重的对话中,丰富和重新发现自身的意义。“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这是一个国外学者的告诫。重新建立教育观,重新界定师生关系,重构教材观,显然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探索过程,因为过时的教育理念和偏见已经深入许多教师的骨髓,这就像一个人的秉性一样,比江山还难改易。比如,对师生平等关系的误解,对教材作为对话文本  相似文献   

12.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针对当前高职《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教材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说教法讲述知识等问题,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引导”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和编写,体现了现代教育侧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数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要对数学教材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工”,通过对教材符合创造性原则的积极选择、有效重组及完善整合等“创新化”建构,充分控掘数学教材本身所蕴涵着的创新教育因素,使教材潜在、可能的创造力转化为学生显性、现实的创造力,真正使数学教材成为学生创新性学习的“学材”,实现数学教材的创新教育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也就构成了现代教学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而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师生观、教材观。如果把教育理解为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那么学生就必然“臣服”于教师,教师就必然“臣服”于教材,因为教材是真理的化身。在这样的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失去了思考的自由,教师被隐喻成类似机械操作工的“工程师”,学生则不过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育与新时代格格不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含义。有人说:“教育就是文化的融合,知识的建构,意义的实现。”这或许就是新课程要实现的“教育”。如果教育的意义要由建构来完成,我们就必然要赋予教育过程中的每个对象独特的主体地位。因此,师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就只能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并在这种多重的对话中,丰富和重新发现自身的意义。“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这是一个国外学者的告诫。重新建立教育观,重新界定师生关系,重构教材观,显然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探索过程,因为过时的教育理念和偏见已经深入许多教师的骨髓,这就像一个人的秉性一样,比江山还难改易。比如,对师生平等关系的误解,对教材作为对话文本  相似文献   

15.
对话:平等中的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也就构成了现代教学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而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师生观、教材观。如果把教育理解为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那么学生就必然“臣服”于教师,教师就必然“臣服”于教材,因为教材是真理的化身。在这样的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失去了思考的自由,教师被隐喻成类似机械操作工的“工程师”,学生则不过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育与新时代格格不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含义。有人说:“教育就是文化的融合,知识的建构,意义的实现。”这或许就是新课程要实现的“教育”。如果教育的意义要由建构来完成,我们就必然要赋予教育过程中的每个对象独特的主体地位。因此,师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就只能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并在这种多重的对话中,丰富和重新发现自身的意义。“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这是一个国外学者的告诫。重新建立教育观,重新界定师生关系,重构教材观,显然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探索过程,因为过时的教育理念和偏见已经深入许多教师的骨髓,这就像一个人的秉性一样,比江山还难改易。比如,对师生平等关系的误解,对教材作为对话文本  相似文献   

16.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但长期以来教师对课程通常理解为:课程就是教材与教辅用书,因而教师只要教好教材,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那么这个教师就是一位好老师,学生就是好学生。这就导致了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课本知识的掌握,于是教学中“满堂灌”,练习时“题海战”。其实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材资源,还包括学生资源、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践,包括社会资源,以及一切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人力、物力、社会环境资源等。  相似文献   

17.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学得方法和技巧的主要“通道”。现代教育思想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教材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教师教学的“教本”。变“主教”为“主学”,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一、钻研教材要做到一个“广”字教材是许多从事中学教育研究及中学教育的专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蕴含着许多耐入寻味、匠心独具的意图 ,体现着潜在的培养性 ;教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深化 ,技能的形成、发展 ,依赖于教材来完成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 ,是教师备课、上课的重要工具。因此 ,认识教材的角度要广 ,力求从编者的角度———居高临下 ,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 ,教师的角度———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特殊角色 ,去钻研教材 ,才能真正把握住教材的内容。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须有…  相似文献   

19.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主渠道。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可充分地挖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用活《科学》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教育。教材中到处蕴涵着“自然是由物质组成的”、“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等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这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科学自然观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极好教材。  相似文献   

20.
“听音想象作文”录音带(广西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是结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体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发展学生视觉思维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听觉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设计并出版的一套作文辅导教材。这套录音带的基本特点和操作程序是让学生由“听音”进行“想象”,然后由“说话”进入“作文”。这套教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补充了现行小学教材的作文训练体系的不足之处,开辟了作文教学的新途径。进行“听音想象作文”的训练,是有理论依据的。  一、教学依据: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