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编年本《汉语新词语》2006—2015系列丛书,共收录了394个性别称谓词语。新时期两性称谓在词语总量上差别不大,在语义构成上,职业、综合类女性称谓数量大于男性;事件类男性称谓数量远远多于女性。新生称谓词语性别标记的不对称、冲突和添加,反映了人们的性别定势思维。称谓词适用对象发生性别转换,反映了性别分工在新时期的发展,从事传统家政业的女性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的称谓歧视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女性多侮称.说女性多侮称首先是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多侮称还体现在女性美称与侮称的不平衡上.第二、称谓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为附属.亲属称谓男性为中心;社会称谓男性为中心;两性称谓的使用频率和范围也不平衡.汉语中的女性称谓歧视是汉民族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文化传统在汉语中的映像.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和汉语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对女性舍有歧视意味的词语,被称为Sexist Language(性别歧视语言)。文章拟对汉英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阿民 《学语文》2003,(5):46-46
性别歧视实质是对女性的歧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汉人的重男轻女思想自然反映在汉语的语词中。汉语中有个成语叫“妇孺皆知” ,认为妇女的认知仅与儿童相当 ,这个成语从创造到使用都说明汉人在骨子里就是将妇女看得低于男人一等。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亲属称谓中。亲属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男性称谓和女性称谓的不对称。在相同条件下 ,男性称谓通常比较细致 ,女性称谓通常比较粗疏。如“伯伯、叔叔、姑姑”一组词 ,都是称呼参照者上一辈的、父方的、旁系亲属 ,但男性按照…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反映在词汇层面上最直接、最敏感.本文从特有词语、称谓及词语结构顺序方面考察汉文化对汉语词语的影响,指出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对汉语的影响根深蒂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相似文献   

6.
称谓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交际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它能够反映出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社会发展推动了社会诸方面变化与进步,同时也促使了称谓的变化。称谓的变化可以透视出一个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发展又引起了新的称谓变化及其语用功能的变异。因此,可以说汉语称谓及其语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社会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缩影。称谓能够反映人际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称谓越丰富、越复杂,说明这个民族越注意区别人的身份与地位。汉语中从古至今就有很多不同的称谓,这也正说明了汉语使用者非常注重彼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词义具有民族性。各民族的词语都有其自身特点。汉语称谓系统,是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本文以汉语称谓系统中的一些词语为例,试图通过分析这些词语,更好地阐释词语的民族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元代杂剧中的夫妻称谓数量较多,合计有四十多种,既有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称谓词语,也有宋元时期的新兴称谓词语,特别是新出现的质素,能够反映出元代这一特殊时代的历史文化特点: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有所提高,传统伦理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汉民族的显著特点,有长幼尊卑和男女伦理两种。旧时女性处于依附衬托的地位,男女不平等关系在汉语称谓上也有所反映,其根本原因是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封建时代虽已结束,但语言的反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分析汉语称谓中体现的男尊女卑现象,有助于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0.
称谓词语往往使用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称谓的交际行为中。人们使用称谓词语时,能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在使用称谓词语时,体现出了一定的语用原则。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使用称谓词语的语用原则,探查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心理,对促进大学生规范使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解读了就业歧视的概念及理论,阐明了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市场的就业歧视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形成原因做了探讨;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从语言与社会现象关系的角度,从男性语言泛化、词缀、称谓、词汇、词序和习语方面,探讨了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以帮助英语语言学习者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和帮助他们在英语写作中避免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与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人类的认识成果、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同样,一些封建思想也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就是其中之一。通过造字、构词、词序这三个角度来谈谈汉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历史上,从早期的全面排华到现代华人被称为"模范少数民族",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状况虽有所改善,但是各种歧视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简要论述了美国社会对华人歧视的现当代状况,探析了成因及华人如何改变自身处境,彻底消除歧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词汇中性别歧视是由男女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女性生理与心理特点导致的,可从造字构词、词义泛化及色彩和词序等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解决就业市场上日益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现存制度在解决女性就业歧视方面明显不足。对比美国的成功经验,从法律层面保护女性公平就业,避免歧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我国禁止女性就业歧视的立法;建立专门的执法机构,加大女性就业平等权的保护力度;建立并完善生育保障制度,实现生育成本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在L2学习者的汉语表达中,有些词语间的混淆关系很复杂,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切分、构组,以方便辨析。本文提出构组应遵循四个原则:1)在同一义位上混淆的词语宜同组;2)在同一用法上混淆的词语宜同组;3)在不同义位和用法上混淆的词语不宜同组;4)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可适当并组。根据这些构组原则,本文还针对多种复杂而典型的混淆情况提出可供参考的构组方案。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性别歧视教育依据的首次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歧视教育实施的根据是男优女劣天生论和才智有损女德论。戊戌妇女运动对其中国版本男智女愚天生论和“女子无才便是德”进行了与西方早期女权运动同样的批判,指出男智女愚并非天生而是后天性别歧视教育所塑成,亦可通过改变教育来改变;女性必须通过正规教育增长才识,才能具备道德能力。其批判首次动摇了传统性别歧视教育的基础,成为中国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开端,亦说明至少中西早期妇女运动的水平不分轩轾,西方学术界茏统地认为中国妇女运动远比西方落后是偏见。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在我国的兴起和迅速发展,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称谓语也有了新发展,“恐龙”、“三八”、“熟女”、“剩女”等词频频在网络媒体上出现,并且有从网上走到网下的趋势。这些词语为什么如此受人青睐?这里面有着怎样的社会基础?本章拟从历史、观念、经济、文化等几个层面给予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20.
英语语言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本文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结构、谈话主题四个方面分析了英语中女性语言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对女性的歧视.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四个原因,希望对现实交际和外语教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