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塵尾、清谈、玄学、纵酒与名士以及文学──读《世说新语》吴开俊《世说新语》中的所谓名士,就广义而言,是指封建士大夫文人中的知名人士.其中有身居高位者,如何晏、王行、王导之辈;也有“门庭萧寂”者,如韩康伯、嵇康、阮籍之同。望尾为名士手中所持的雅器,洽谈以...  相似文献   

2.
宋人刘挚有句名言:“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宋史·刘挚传》)在此之前,北齐的颜之推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自古文人,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章》)文人无行,好像已成为一个源远流长的传说了。如今且说“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他会不会是个例外呢?  相似文献   

3.
自中国号称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既然是“文明”,于是乎,中国人的骂也就随之文雅起来,有拐弯抹角、措辞优雅的特点。而在国人中,倘若要组建一支“骂队”来代表中国之国骂,无疑,“骂队”里的“运动员”都将是文人。 文人能成为咱国骂之代表,那当然是由于文人们已具有做代表的能力。从哲学角度说,代表者,必须具有其所代表内容的普遍性。而文人们能用批判继承的方法,广采大江南北古往今来骂之精华,并发展之。他们不配做代表,谁配? 既然文人们是国骂的代表,那这些代表们总该有代表作吧!当然有!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不是吗…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施行“文治”的独特朝代,因而文人参政意识空前高涨,文人地位也在历代最高。北宋初期的宋祁,集官、文、史于一身,各有建树。今通过对现存史料的研究和考证,全面论述了他作为上层官员、西昆后期作家和《新唐书》之《列传》编撰者这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巴金《寒夜》的比较研究呈现“三维”意义: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现当代文学作品里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古今叙事文学作品里“婆媳冲突”、“恋爱悲剧”的情节模式;可以将《寒夜》与鲁迅小说《伤逝》、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进行文本互读.在《寒夜》这一中心点上辐射出更宽大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人们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了解与研究走向深入.以巴金《寒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维视角的比较,既是为文学史“知识分子(文人)形象小说”专题之建设,也是为《寒夜》研究的成果深化、空间拓展作尝试.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选了《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寡人之于国也》。教材对文中“鸡豚狗彘之畜”作了如下注释:“鸡、狗、猪的畜养。……畜,畜养。”还特意注“畜”的读音是xù。笔者认为此注欠妥。《辞海》中“畜”有两个读音:chù和xù,音chù的主要义项是:“受人饲养的禽兽,如家畜、六畜,也泛指禽兽。”音xù的主要义项是:“饲养禽兽,如畜牧。《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引申为养育人口,《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人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可见读音与义项密切相关,名词读chù,动词读x…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里《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的主人公秋先,平素嗜酒,在辛勤劳作之余,常常“将着一壶酒儿”,“在花下独酌,自取其乐”。秋公的小日子,过得满不错。然而,卒读全篇,不禁令人犯疑:此公喝的是谁家的酒?是自家的吗?不是。秋公哪来的钱!他一无老本可吃——只有“一所草房”。家底很薄;二无田产收入——“数亩田地”早已“撇弃”;三无种花所赚——虽然有一个大花园,但由于爱花成痴,不仅“生平不折一枝,不伤一蕊”,从不卖花,而且若见别人有株好花,或是“小厮们要拆花卖钱的”,他反而还要掏钱买花、赎花。那么,喝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张贤亮今年高调复出,推出随笔集《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全书分《文人参政》《文人经商》《文人思文》《“文革”回想》《生活随感》五辑。张贤亮“十年磨一书”,所谈虽拉拉杂杂,不成体系,连书名取得也并不十分恰当,但“姜还是老的辣”,其文字朴实无华却又密实老辣,颇堪玩味。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说真话,大多数文章出自肺腑,  相似文献   

9.
引读辛郁,本名宓世森。这位193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江南才子,在台湾诗坛被称为“冷公”。他的“冷”,既因为他时常是一副冷淡的神情,也因为他的诗作中时常流露出的一股冷冽肃杀之气。作为战乱中流落到台湾的诗人,他总能体味到一种生命之中的茫然和无奈。他的代表诗作有《豹》、《演出的我》、《石头人语》等。多读一点他的作品,便会感到他那无可排拒的冷肃之气并不能掩盖住蕴藏在诗行中的一颗火热滚烫的心。台湾诗人洛夫评说他的诗时曾说:“冷是他的语言,热是他潜在生命的燃烧。他的诗堪称冰河下的暖流。”诗作家书屏息噤声读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民间文化中,“花神”极具魅力与影响力。在明代就有“百花神”之说,清代杨柳青“花神”组画以唐宋传奇及历史人物确定花神名称,《聊斋志异》编有花妖花神的故事,《红楼梦》中有祭祀花神的情节,《镜花缘》中刻画了“百花仙子”的群体形象,“花神”进入大众视野愈加清晰。在晚清俞樾所著的《曲园杂纂》中有一卷《十二月花神议》,此卷与花神也相关,虽篇幅不长,但其中论及了俞樾与友人对十二个月份花神的删选之由,以文人视角去定义花神,对文人交际、生活环境、审美情趣的考察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对人才培养和起用的见解,始终是紧扣着北宋王朝百年承平之后改易更革弊政之需要的。“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王安石说“天人之道”,论“继天道而成性”①,关键在学。他肯定地调“可以学而至于哲。”②那么所谓“哲”反映在哪里?反映在穷理。王氏说:“为学者劳理也。”③穷理,不仅要读圣贤书,而且要“自百家谱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①这就是说,既要继承间接知识,因为“星历之数、天地之法、人物之所,皆前世致精好学圣人者之所建也”⑤,所以不可轻…  相似文献   

12.
<正>温庭筠是文人词的开山词人,对词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自宋以来,词论家对温词的评价,褒贬不一,而最有权威的是王国维的意见。他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处谈到温词:“刘融斋谓飞卿精妙绝人,差近之耳。”“‘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晶似之。”“温飞卿之词,句秀也。”其实他说的这些意思,早被宋人说的“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见《苕溪渔隐丛话》)两句话讲清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说温词  相似文献   

13.
《诗经·周颂·时迈》曰:“薄言震之,莫不震叠。”传曰:“震.动。叠.惧”《后汉书·李固传》引作“薄言振之,莫不震叠”,李贤注引韩诗说回:“振,奋也。莫.无也。震,动也。叠,应也”;郑笺日:“薄,犹‘甫’也;甫,始也。”今案其说率皆迂曲牵强,不当诗义。此二句蒙上文“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为言.下启“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其义当指昊天“右序”有周,有周遂有天下,而得以巡狩四方也。“震”、“振”同音相通,当训震恐。《尔雅·释诂》曰:“震,惧也。”“叠”当读“慑”。上古慑读照母盍部,叠读定母盍部,限定…  相似文献   

14.
清华不愧为学术科技之府,食堂大师傅耳濡目染,日熏月陶,也需刮目相看喔 !话说一日某位南方籍人士排队买小笼包子,对师傅说:来 si个包子。 (此公‘四’、‘十’不分 )   师傅:几个 ?   此公: si个 !   师傅:到底几个 ?   此公一急,冒出一句:“ ten, of course.”   师傅答道:“ I see!”然后迅速给此公叉了十个包子,临末还加一句:”早说不结了,这么费劲 !”   众人皆瞠然…… 清华的大师傅@OOG  相似文献   

15.
小引《金瓶梅词话》虽然是一部自话长篇小说,但是读懂读通并不容易。香港学者马力先生在《评梅节点校本<金瓶梅词话>》中说到:“大陆研究《金瓶梅》的学者王汝梅也承认,《金瓶梅词话》‘有很多句子、词语尚读不懂、读不通’。”(《明报月刊》1988年3月号)他引述的这句话是我本着实事求是精神说的。我深感读《金瓶梅》之难。概言之,读《金瓶梅》之难有三:  相似文献   

16.
书评为散文(杂文)文体之一。曾涤生易姚短传分文体十三类为十一类,其三即为序跋,定义是“他人之著作序还其意者”,“回传,曰跋,日引,日题,日读,日传,日注,日笺,曰疏,日说,日解皆是”,也就是今天广义的书评了。我的职业是编书,每天收到报刊,习惯总是先看有没有书评美的文章,当然这和自己爱读《文多少也有关系。也许眼高手低确是文人通病罢,我的感觉,简直跟Montaigne总结他的接吻经验差不多,就是——“并不上算,因为须得亲上五十个丑的才能亲到三个美丽的女子”。(见丹麦Dr.Nyr0P著《接吻与其历史》)接吻的经验我…  相似文献   

17.
赵本夫,江苏丰县人。他从1981年发表处女作到1986年上半年的五年时间内,对小说的各种类型,包括短篇、中篇、长篇乃至微型,都进行了尝试,共写作七十余万字,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些作品有与别人的共通之处,而更多的是他个人的创作特征,个人的文学风格。读了《卖驴》,有人说他巧子“心事”;读了《“狐仙”择偶记》,有人说他谙于农村男女情爱;误了《绝唱》,有人说他善写风土人情;读了《古黄河滩上》,有人说他深得传奇文学之奥妙;读了  相似文献   

18.
张旺 《考试周刊》2009,(3):29-30
晚明张岱,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在饮食方面也是一位精致的鉴赏家。他作有多首咏方物诗,今择几首观之,品其“以俗物入诗而不失其雅”之美。  相似文献   

19.
苏舜钦是以文学名世的,但清人徐惇复却独具只眼,看出了他并非纯然以文学为功的秉性。说他“抱经世之学,怀忠君之心,观其所为诗文及论时事札子……议论侃侃,慷慨切直,皆有关于社稷民生之故,不可以区区文人才士目之” (《苏子美文集序》)。这与《宋史》说他“少慷慨有大志”,论“时政得失无所回避,群小为之侧目”,欧阳修说他“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 (《苏君墓志铭》)的情形是相符的。他自己也认为“文章竟误身”,说“予生虽儒家,  相似文献   

20.
荀文简论     
<正>荀况是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荀子》则是《论语》、《孟子》之外的一部重要儒学著述。尽管唐代韩愈扬孟抑荀,倡言孟子为“醇乎醇者也”,荀子为“大醇而小疵”(《读荀子》);并且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荀子》一书的地位也确实不如家弦户诵之《论语》、《孟子》;但“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谢墉《荀子序》)而《荀子》之文亦有“理懿而辞雅”(《文心雕龙·诸子》)之誉,其对后世的影响,实亦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