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少年在社交媒体新环境中逐步成为主流群体之一,社交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当前社会急需了解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研究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使用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为主题,进一步分析社交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为如何避免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青少年自身成长、社会前进、知识创新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社交网络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其中腾讯公司推出的QQ聊天工具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交平台。针对青少年特别是"95后"的移动社交行为特点,探析QQ平台中最重要的两个功能(QQ空间和QQ聊天工具)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带来的有利条件,QQ平台在提高网络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新机遇。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青少年线上积极自我呈现、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在自恋人格与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关系间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自恋人格问卷、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评估问卷、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问卷和社交网络使用强度问卷对180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自恋人格、线上积极自我呈现和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均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2)自恋人格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通过三条中介效应实现:线上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效应、社交网络使用强度的中介效应,以及线上积极自我呈现与社交网络使用强度的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2015,(9):90-96
在分析社交学习网络特点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情感识别与学习者学习状态之间的关系;通过将学习者脸部表情、眼动、人体姿态与情感图文等多模情感作为识别的指标,并结合学习者的学习认知状态和学习行为,构建了社交学习网络情感交互模型。该模型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支持大规模的远程学习;也可以对社交学习网络进行更好的监督与指导,为该网络在学习上的应用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博已经逐步成为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青少年使用微博的具体习惯,了解其对于微博的心理及行为特点。使用微博更多地表现为青少年的从众心理,满足其实现自我需求的目标,同时是青少年的社会经历及亲身体会社会的体现,能够反映出青少年使用微博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社交网络作为新的社交方式在高职大学生中被追捧.一方面,为高职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使高职大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网络行为问题.文章以高职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的设计和数据的分析,总结当前高职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现状,以及在该现状下存在的网络行为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或建议,为更好地开展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的社交途径和交往行为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大学生借助移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人际交往的趋势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对J大学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总结大学生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特点,并深入分析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双重影响,最后从高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编制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并检验其信效度。选取393名大学生进行初测调查,用于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另抽取99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及考察同质性信度和结构效度。结果显示,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共有17题,包括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沟通、移动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移动社交网络依赖3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56.393%,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df=4.057,GFI=0.944,AGFI=0.926,CFI=0.944,NNFI=0.920,IFI=0.932,RMSEA=0.056);总量表和3个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为0.7450.855,分半信度为0.7350.855,分半信度为0.7350.880,表明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有效测量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9.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普及的信息化时代,用户使用或放弃一项移动应用或服务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增强用户黏性对移动社交网络个性化服务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感知视角出发,以期望确认模型为框架,在充分考虑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羊群行为理论与习惯理论,引入感知愉悦性、模仿他人、弱化自己拥有的信息及习惯等4个变量,构建基于用户行为感知的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服务持续使用理论模型。同时,对各模型变量进行操作性定义并对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理论假设。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个性化服务持续使用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通过分析造成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结合网络成瘾所导致的异常人格表现,提出电脑游戏、网络交际、网络色情、信息超载等网络使用方式,造成许多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通过分析现有的矫治措施,为更好地预防和矫治网络成瘾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网络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最重要因素。大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社交既拓展了他的交往空间和社交行为,同样,也改变了他的学习方式。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在梳理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及社交行为特征分析的研究框架。以扬州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从社交网站访问情况、好友特征、社交基本属性、社交行为、态度与感受五个维度调查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及社交行为特征,归纳总结当代大学生基于社交进行学习的行为特征。旨在指导大学生能正确、积极地使用网络社交进行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2.
网络移动学习是当前青少年的日常学习方式之一,它正以极快的速度扩展与普及。网络移动学习的前提是使用便携式智能终端,在青少年中充当个人数字化终端的设备主要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类数码学习机。学习者中心学习、微课程聚合化学习、智能程序化教学、社交化学习是当前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网络社会排斥、青少年社交焦虑和自尊三者的关系,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社交焦虑问卷和自尊问卷对73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网络社会排斥正向预测社交焦虑;网络社会排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作为一种非积极的、负面的人际关系体验,网络社会排斥会增加青少年社交焦虑的风险,这启示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网络社会排斥这一现象,提升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引导青少年摆脱社交焦虑的困扰,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20,(2):97-100
社交网络的出现,为个体提供了与他人互动的必要联接,它在为个体心理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个体心理带来消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过去研究的梳理,主要阐述社交网络的特点及其对个体认知方式、情绪、人际关系、人格、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微信作为一款集通讯、社交和平台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应用软件,为构建虚拟学习社群提供了技术支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整体网研究,针对一个基于微信的虚拟学习社群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群中学习者的行为特点及网络结构,构建其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并通过分析模型中网络结构关系、网络密度及小团体数目等因素探究微信好友关系对社群发展的影响,以期为成功构造基于微信的虚拟学习社群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Web2.0环境下的社交类应用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并成为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之一,而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网络使用普及率和网络活跃水平的群体.通过对常州工学院的学生进行调研,描述网络社群中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现状,探究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特征,为应对这一现象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提供实证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但网络社会并非一片纯净的天空,目前存在着网络犯罪、网络欺诈、网络侵权、网络沉溺等一系列问题,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负面冲击。为规范青少年的网络社交,政府应该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加强立法,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管理;学校也要将青少年网络社交内容直接纳入到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体系中,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水平。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总结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规律,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SPSS17.0和AMOS17.0对收集的236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是影响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直接影响因素;网络外部性、沟通有效性和感知易用性只能通过作用于感知有用性来间接地影响实际使用;孤独感和使用成本则不是影响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与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信息化社会里,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过度使用和不良使用互联网会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造成身心损害,危害家庭和社会.所以青少年网络成瘾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文章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对840名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探讨青少年网络行为和心理的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网络健康教育、网络成瘾机制、诊断方法、矫治措施和防治策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羞怯是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的感觉,羞怯者在认知、情绪、行为层面都表现一定程度的消极和退缩。研究显示中国青少年的羞怯体验比其他国家更为普遍,本文试通过对影响羞怯的心理因素分析,进一步阐释羞怯的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