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的察哈尔部奉旨从辽东义州迁移到宣化,大同边外驻牧,并依照满洲八旗之制被编为左右两翼各四个旗,即著名的察哈尔八旗,今乌兰察布市除四子王旗,商都县和化德县外,其余各旗县市的辖地历史上均为  相似文献   

3.
清初,统治者将盛京地区大量圈占的土地按旗划界、分别等次拨给驻防八旗官兵进行屯耕,是为旗地。这些旗地每年按规定向盛京户部交纳巨额田赋,以满足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需要,并保障八旗士兵的饷项供给。 现从馆藏内阁户科史书中选出并公布的这组史料,集中反映了雍正五至十二年间盛京旗地的额赋情况,它对研究清初旗地及田赋制度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点梳理内务府世家高佳氏一族的抬旗原因、抬旗范围,进而分析高斌奏折中有关"不愿"抬旗表白的真实动机,以及抬旗对高佳氏一族的影响,以期推进对抬旗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清末吉林旗务改革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八旗制度,作为一种独特的军政合一体制,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200多年里,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从进入20世纪以后,清朝统治者所面临的各种政治危机,迫使他想通过立宪改制来维新自救。于是以废除八旗制,取消满汉界限为直接目的的旗务改革,便成了当时清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尽管这些最终并没有真正改变清王朝复灭的命运,但它在我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上,却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省,乃是清政权最初的发祥地,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满洲八旗军的驻守管辖之下,八旗制度在这里产生了较为深厚的社会基础。因此,清末吉林省的旗务改革活动,不仅影响较大,涉及范围较广,而且内容复杂,在当时确实有着一定的典型性。笔者拟就所见史料将吉林省旗务改革的大致情形,概括地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古俊 《大观周刊》2013,(8):73-7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与重要内容,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更加迫切。电力企业安全运营是整个企业发展的基础,有助于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针对旗县级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以期提升旗县级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立群 《历史档案》2005,(3):107-115
旗地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论者颇多且极为精深。但是,学术界对于民国旗地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具体到直隶省更是少之又少。迄今为止,除了1935年中国地政研究所刊印的《河北旗地研究》问世外,很少有其它专门论著及论文问津,只有极少数学者在有关近代经济或清代旗地问题的论著及文章中提及。  相似文献   

8.
清定鼎北京后,将近京五百里内之民田强行圈给从龙入关八旗官兵,以为采邑养赡壮丁家口之用。随着八旗生齿日繁,兵丁贫乏日多,资生无策,清统治者又将入官地亩分给八旗耕种,立为公产,收租解部。后又允许八旗官兵认买公产房地,以为养生之计。甚而于雍正三年在固安等地实行井田制、屯田制以安置无业赤贫旗人生计。但是,由于清统治者的种种恩惠政策均遭破坏,旗人或典卖自己土地、或盗卖公产与民人。造成了旗地与民地、公产与私田等种种混乱情况和互相争控的局面,不仅危害了旗民的生计,而且威胁了清廷的赋税收入。因此,清统治者不得不对八旗典卖土地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这组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全宗中选出的档案史料,恰恰反映了这些情况,对研究八旗的衰亡及当时的租佃关系、土地政策等,均是十分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9.
马金柱 《历史档案》2020,(1):97-103
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在珲春设置八旗驻防,该地由此形成了一个以旗人为主体的军事管制型社会。珲春原不准民人居住,至乾隆时期清政府开始将珲春有限地开放。民人进入该地后,与旗人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结成雇佣关系与买卖关系,相互依赖、补充。在经济互惠基础之上,双方开始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在日常社交活动中建立了跨旗民的社交网络。值得注意的是,珲春旗人的文化面貌并未因此产生明显流变,他们在长时间里较好地保持了以"国语骑射"为代表的"满洲旧俗"。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论述旗(县、市、区)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边境旗县图书馆因为经费、人口、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相对内地来讲困难了许多。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如何给边境旗县公共图书馆注入活力,使其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文化宣传载体,一个集服务与教育为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清入关前后,在关内外大量圈占民,并分归皇室(设立皇庄),王公贵族(设立旗庄)和八旗兵丁经营耕种。但八旗贵胄并不认真经营,而是将土地出租或转卖民人耕种。有的家奴亦乘主人更迭和?独事故,串通民佃盗卖地产;一些官员亦乘机大肆兼并土地,造成旗地转失的案件不断发生。还有旗、民私开鱼麟红册外的“余地”出现。清廷为维护皇租官赋及旗人生计,曾多次清查。这组选自馆藏朱批奏折档案,即反映了嘉庆中叶的一次清查盛京民典旗地情况。对研究清中叶土地占有制度和租佃关系,均属有价值的史料,现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草原书屋"是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央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一项具体措施,而县(旗)级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牧区的重要阵地和重要枢纽。本文结合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就县(旗)级图书馆如何在"草原书屋"建设中发挥作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人们知之甚详。但是,人们对于八旗组织基本成份的八旗男丁,则了解不多,为使人们有更多的了解,特从馆藏满文档案中选译三件有关八旗男丁史料,它记载了顺康雍年间八旗男丁的数目、身份、旗籍间的关系等情况。这是研究八旗制度颇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旗县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及建设原则,并重点阐明了图书馆网站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网站的内容建设,指出只有特色的内容建设才是旗县公共图书馆网站的立足之道。  相似文献   

16.
从房契文书看清代北京城中的旗民交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定鼎中原后,以禁止旗人与汉民之间交产为“不易之良法”,但事与愿违,随着旗民间经济交往的增多,房地交易在城市乡村同时出现。就北京内外城而言,旗民交产主要是指房屋的互相典卖,而官书记载缺略。本文主要依据所见房契文书,对房屋交产的内容以及对旗民关系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一 旗买民房与民买旗房 顺治初年,清廷圈占北京内城的民房以安置“从龙入关”的八旗官兵,原有居民,除投充旗下者外,被强令迁往外城。其迁徙,直至顺治六年(1649)始告结束。 清廷在北京城强制推行旗民分居政策,除基于减少满汉民族冲突的考虑外,主要还是为了使八旗人丁起到居重驭轻,拱卫皇城的作用,并确保八旗组织在人数众多的汉族社会中的独立性。从以后情况看,这种举措确实在一段时间内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的逾岁留任是八旗军政考选中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制度。即在军政考选中年龄超过65岁以上的八旗官员,需要主管将军、都统等专折奏请皇帝,请求予以留任。留任的条件包括逾岁旗员的精力、劳绩、骑射、管理旗务等方面。逾岁留任制度早期在激励八旗武官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期考核流于形式,甄别裁汰武官作用减弱,加速了八旗武力的衰退,弊端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8.
《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贵族对中国的统治是以八旗为立国之本,其兴以八旗,衰亦以八旗,故而八旗制度又可谓清史研究之关键所在。然而与有清一代关系至为密切的八旗驻防制度,长期以来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定宜庄的《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一书,近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终于填补了国内清史研究的空白。该书取材丰富,结构严谨,全面研究了清代八旗驻防从兴建、完备到衰亡的历程,不仅开辟了清史与满族史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创见,而且清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也可以由此获得新解。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它所研究的对象本身。 从八旗驻防制度的始末以见有清一代之兴衰,这是该书的基本宗旨。全书三章。首章以大量的篇幅对八旗驻防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探索。第二章研究驻防机构和驻防将领的地位,旨在剖析八旗驻防制度的性质及其在清代统治中的地位,重点在八旗驻防与皇权的关系。第三章从八旗兵丁入手,研究驻防制度的内在矛盾,将这一制度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中,以预示其前途与归宿。作者以时间为经,分为初创和完备两个时期,以空间为纬,划分为以畿辅为核心,以直省及长城重镇为内线,而以边陲要塞为外围的三个层次,使八旗驻防制度的发展线索及联系网络系统而清晰  相似文献   

19.
满族八旗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努尔哈赤兴起以后,于1601年将征战中所吞并来的女真各部中的自由民“诸申”、“伊尔根”按每三百人编为一个牛录,作为八旗组织的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汉译为旗)。每个固山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固山,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的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降旗仪式原本是一场政治示威活动,现在却成为娱乐全世界的“降旗秀”。我以为我同时看到了印巴之间对立与默契的两面,是彼此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折射,好比看到了一场印巴的幽默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