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专业课程多维度教学体系是高校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以普通昆虫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评价和课程保障体系九个维度为切入点,积极探讨构建农科专业课程多维度教学体系的有效方法与实践途径,为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实现课程育人目标,服务高素质创新型“三农”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中职、高职、企业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并就三位一体化的组织管理机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模式、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滨州学院学报》2021,(5):45-50
随着民航强国战略的全面推进,目前我国飞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观已由传统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逐渐向飞行职业核心胜任力过渡,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飞行技能等多维育人目标的实现。基于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未来成长需要和飞行职业需求,以成果产出为驱动,聚合各类教育资源,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核心德育元素价值体系、创新教学设计和方法、重视实践训练环节、搭建立体化和多元化育人平台、健全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构建基于OBE理念的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体系,增强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构建高职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由碎片化到系统化的根本变革,形塑以需求侧为逻辑起点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样态,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由再现性进阶为生成性。高职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应充分彰显职业性、乡土性和逻辑性特质,服务技能人才成长需求,呈现地方特色思政元素,科学权衡多重逻辑关系。高职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路径可遵循五个维度:研制思政育人标准、前置思政目标设计、落实思政育人任务、纳入增值评价标准、健全四维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设计,对职业院校办学体制与育人机制改革提出了内在要求,即学历领域与工作领域内在统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互认、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共生、通用能力与专门能力复合培养.在此制度下,职业院校要把握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改革方向,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遴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调整专业课程内容、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专业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为实践路线,推动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索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包括增强数学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方联合育人机制,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开展数学教学和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7.
加强“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推进“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高职院校应把握以下关键点:做实前期调研论证,突出校企协同育人导向,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坚持理实一体,厘定专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开发工作机制、保持动态开放的课程开发过程管理、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强化课程开发监督评价等途径,探索“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8.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提供建设工业强国的人才资源的重要专业。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从课程育人目标、课程育人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构建专业课程“四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着力提高、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建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且鲜明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9.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将关系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观。运用技术知识的理论视角,进而可以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观:基于技术经验体系的专业课程本质观,基于技术知识构建的专业课程目标观,基于技术知识类型的专业课程内容观,基于技术知识生成的专业课程实施观,基于技术知识表现的专业课程评价观。强化职业性、突出产业性、提升技术性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根本指向,未来需要探索服务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构建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紧扣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生产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打造“思政劳育、美术劳育、体育劳育、专业劳育、生产劳动、社会劳育”课程群,构建“1必修+6融入”全链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劳育,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和独特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本文从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谈起,依据计算机专业课改革的实践,重点从课程体系、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职院校高技能、高素质"双高并重"人才培养目标与目前存在的文化育人理念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评价无标准等问题的错位失衡,通过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构建文化育人实践运行体系,探索形成了高职院校"六融合五贯通"文化育人模式,初步解决了工科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软、弱、虚、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理想的职业教育能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交汇的优势,为我国全面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和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培养能适应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毕业生低薪就业和再就业困难问题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校企融合育人实践成效有直接关联,校企融合育人对于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优势明显,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专业课程结构、融合育人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融合,带动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做好职业规划,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提高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主体在互信、协同、创新、共赢的“共同体发展”理念指导下,创新构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六维”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利益契合、长效健康”的合作机制、“标准融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平台、九模块”专业课程体系、“全过程”多元评价体系、“传统+现代”的育人文化等理论与实践成果,解决了课程体系职业性和实践性不足、专任教师双师素质不高、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不够、学生学业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徒)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刘芬  王威 《广西教育》2022,(15):84-87
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革建议,包括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证融通”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采用“以项目和任务为驱动”的多样化教学方法、重构以“职业能力生成”为核心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等,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产物,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水平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实现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7.
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因此,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详细论述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视域下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实现我校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已提出的创新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校目前人才培养现状与特征,改革优化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4+3+2"专业课程体系,并优化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本文以运城学院为例,从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完善教学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目前高职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就业率。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只要跳起来,人人够得着"为考核评价目标,从课程考核评价观念、评价方式、评价过程、评价主体、考核结果反馈机制等方面构建切实可行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