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人类同步进行多种媒介输入“已势在必行,读者的阅读方式也转变为速读状态。报纸的厚化,是应对电子媒介竞争的一个良策,但也有着它与生俱来的弊病——给受众带来厚厚的信息的同时,也给受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2.
重新认识受众需求及其对制定媒介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交流、媒介概念的出现也同时造就了“受众”。受众的认知心理程序一直影响着传播的策略及效果。今天的受众是谁?受众是怎样接受信息的?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位置在哪里?媒介的革命给受众  相似文献   

3.
张银婷 《今传媒》2023,(1):118-120
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媒体时代,5G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精准算法技术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促进了“千人千面”“我的日报”时代的到来,完美展现出了媒介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但是,无处不在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导致受众沉迷于“信息茧房”,从而加速了个人的时间危机。基于此,本文在阐述“信息茧房”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力求找出媒介技术进步是如何消磨个人有效时间、使受众裹挟在“信息茧房”之中的,进而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孙瑛 《青年记者》2017,(5):10-11
“积极受众”:一个亟待澄清的概念 “受众”一词自诞生之日起其含义就处于一种游离不定的状态.一般而言,“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早期经验主义研究者认为受众绝对被动,认为“受众是一个机械的反应体,只要媒介对他施加某种信息刺激,受众就随之做出相应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的媒体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创造了一个个媒体发展的神话,也给媒体间的竞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的纵深推进,为了实现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以展示自己的卖点,现代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离不开对竞争策略的选择与应用。以报业为例,尽管报纸的种类报多,但内容往往大同小异。这种“同质化”的竞争,不仅不能给受众带来信息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众传播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现代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接受后的反映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早期的受众理论认为,媒介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们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这种理论称之为魔弹论。现在,人们发现受众既不是中弹即倒的“靶子”,也不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来对待媒体的信息进攻,而是能主动寻求信息,筛选信息的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7.
郭晓真 《传媒》2019,(1):54-57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赋权为媒介生态带来了显著变化,其突出特征之一便是社交型短视频的迅速走红。社交型短视频平台以其“生活化、实时化、社交化、互动化”等特点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传递情感、社交互动的方式。然而,社交型短视频平台所具有的娱乐化、碎片化的文化氛围也催生了媒介依赖度极高的传播生态环境。在这种受众过度依赖媒介的新型传播生态环境中,精英文化的话语权逐渐被瓦解,娱乐性和非理性信息增多,受众的批判意识逐渐消解,受众的媒介素养也迎来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的便是媒介、受众与社会三方系统的失衡。  相似文献   

8.
现代媒介将新闻事实经过自己的“再构建,,后才传达给受众,并主导意见市场。受众接触的是‘‘媒介环境”中新闻事实的信息而不是事实本身。这使媒介对新闻事实的议题建构能力变得日益重要。本文通过《纽约时报》对“神舟”五号的报道过程分析媒介的议题建构。  相似文献   

9.
先从媒介的“双重出售”谈起:一方面,媒介通过出售自己的传播资源获取受众资源;另一方面,又通过出售自己的受众资源获取广告资源。如果将时下流行的“注意力经济”引入传播领域,那就是:传播回收并出售给广告主的正是“受众的注意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特说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 不难发现抢夺“受众的注意力”已成为当下传媒个体间竞争加剧的动力。媒介的竞争说到底是对注意力的竞争。而注意力能否成为恒久的资源,取决于信息源的影响力,也就是品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王佳华 《报刊之友》2013,(10):91-92
“明星真人秀”是近几年活跃在荧屏上的一种娱乐节目样式。本文肯定了它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它的成功及其对社会和民众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反思。媒介作为一个“文化装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应警醒自身,坚持真善美,给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同时,在媒体制造的“美丽景象”背后,受众也应提升媒介素养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我们一同进入了如今的“读图时代”。作为对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又一次现实例证,数码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再次抢夺了早已习惯于导语阅读的受众注意力,使我们越来越依赖于新闻的视觉效应。  相似文献   

12.
冯锐  徐文策  姚辉  周苏滢 《新闻世界》2008,(12):105-106
第四媒体的兴起、普及和发展,给纸质媒体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给地方报纸在竞争中既“守土”,又“拓疆”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电子技术的发展给全球通讯带来革新的同时,对传统媒介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大众传媒面对网络的压力,并不是消极地规避和否认.而是积极地引进新技术,在保持传统媒体庞大受众的基础上,适时推出网络报纸、电子报刊、网上电视等新生代媒体.  相似文献   

13.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认识媒介带来的满足;(2)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3)使受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不存在直接而明显的体现。在做各类试题的时候,考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读题,读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将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摘取出来的过程,这也可以认为是一个读取有效信息的过程,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所培养的读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于学生应对考试。  相似文献   

14.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众的媒介批判意识,二是受众从媒介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面向广大受众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让媒介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媒介所役”。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时代,媒介逐渐掌握了对信息的控制权,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也日益加深。媒介的某些偏差和异化,都会不可避免地给受众和社会带来损失,引发人们对媒介生态失衡的思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载、传播、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介——高校学报,出现了生态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初提出,今年是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加强深入的调研,既是践履“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新闻传媒创新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给我我媒介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闻本来就是调查的行业,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本功。新闻工作者只有以更扎实的作风进行调查研究,以更丰富而准确的信息为受众服务,才能真正赢得受众,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介发生了“空间转移”和“信息转移”的转向与变化,媒介和信息的变化使得大数据背景下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等经典命题发生了重构。传统涵化理论是单向的、线性的,认为受众在媒介长期影响下形成社会认知模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的行为、个性、爱好都受到搜索引擎和企业的追踪,推送式的信息成为网民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介根据受众的个体认知模式制造个性定制信息,受众涵化了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的方式;而媒介推送的信息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受众的原有认知模式,媒介又涵化着受众;整个互动过程中,受众受到原有自我认知模式的不断涵化。  相似文献   

18.
姚君喜 《新闻界》2006,(1):89-90,88
大众传播媒介直接影响着公众的信息认知,不同的受众对媒体的内容和功能也有不同的认识。“媒介使用与依赖”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是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产物,相应地,个体的媒介使用动机和需求也受制于社会环境。受众对信息的不同动机和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媒介行为,从而  相似文献   

19.
媒介是社会的神经,走向市场的中国经济使媒介也面临着市场化的现实。它给中国的传播业带来了生存的挑战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给传播媒介和受众带来了新的困惑。  相似文献   

20.
事实只有一个真相,因此同一事实在不同的报道中应该有内在的统一性,给受众一致的事实印象。然而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却常常出现一个事实多种面貌的情形,本文称之为“同源异质”的报道,它不仅会给受众带来信息困惑,而且会破坏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带来媒体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