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国内一些中小学的读经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殊不知儒家典籍也漂洋过海走进了美国大学,在异国他乡的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小的“读经热”。在哈佛大学,每年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本科阶段选修中国的儒家伦理课  相似文献   

2.
当下,国内一些中小学的读经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殊不知儒家典籍也漂洋过海走进了美国大学,在异国他乡的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小的"读经热".在哈佛大学,每年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本科阶段选修中国的儒家伦理课程.  相似文献   

3.
现在已不是“读经”时代,但却是读经典的时代。“读经”时代读的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现在要读的是古今中外、文史哲经的经典。读点那样的经典,对我们提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是会有好处的吧! —-主持人雨石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汇》2006,(9):12-12
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2004年和2005年在香港和北京举办了两届。2004年,有人编纂了一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包括了从《诗经》、《孝经》到王阳明《传习录》在内的19部儒家经典,专供3至12岁的孩子朗读背诵。在有关方面的推动下,“读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据称,中国目前仅儿童就有800多万人参加“读经”,且有不断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经典文化,包括诗词在内,向我们少儿普及,没有必要讨论,就应该这样。其实,过去凡是读经都不是泛指的经典文化,都指的是读经尊孔。我们现在转过头来看,儒家的经典,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儒家经典是否还有可取之处?“五四”运动打出孔家店当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肯定是对的。当时自然也有过激之处,就是笼统地否认了儒家,笼统地否认了孔孟之道。现在再回头看,经过“文革”,经过商品经济的大潮,可以说是道德沦丧,甚至是人性泯灭,这都不是东方道德还是西方道德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学生“读经”浅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漪 《中文自修》2004,(11):23-24
是不是一种历史的惯性使然?100年来,孔子曾被打倒在地。自民国废止读经之后,曾有过三次儿童读经运动,目前出现了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据说10年来已“惠及”数百万儿童。“读经热”是不是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一种重新的认识?由此本刊在今年第9期“热点追踪”栏目发表了上海市九峰实验学校关于学生诵读《三字经》做法的一文之后,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著名语文教师于漪应本刊之约,就此谈了谈她对儿童读经的一些看法:要传承而不是复古;可以读点经典,但要慎选,读得少而精些。  相似文献   

7.
关注"读经"     
今天,你读经了吗?——时下,中国许多地方掀起了“读经”热,“读经”俨然成为了“时尚词汇”(打开google,输入“读经”二字,约有211000条搜索结果)。“读经”也得到了不少学术界人士、媒体的支持,各类读经班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另一方面,社会上也不乏对“读经”的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有学者更斥之为“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读经”、评价“读经”?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读经”热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教育现象。当前,中国的本土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年轻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淡漠,许多优秀文化典籍逐渐被后代遗忘,国民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发起于港台地区的“小学生读经工程”渐次向内地扩散,与颇具盲目性的“国学热”相呼应,导致一股“读经”思潮再次泛起。一些地方举办“幼儿读经班”,一些小学试行“读经”,一些学校搞“复兴国学”试验。许多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学术声望的人多方奔走呼吁,力图借助政府的力量推动读经运动。再加上媒体与商家的介入,于是一场有思潮、有纲领、有措施、有行动、有市场、有群众的“读经运动”大有纷纷攘攘之势。  相似文献   

9.
关于“读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你读经了吗?——时下,中国许多地方掀起了“读经”热,“读经”俨然成为了当前的“时尚词汇”。其实中国有两千年的“官方”读经史,“读经”也和中国传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辛亥革命之前,读经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读经是个人通过科举仕途之路,跻身士大夫阶层的必要条件。直到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之时。才下命令废除了小学读经科。然而读经并未从此走下历史舞台。民国成立后,又先后掀起了三次“读经”运动,其主导者分别是袁世凯、章士钊和何健等人。这三次“读经”运动“寿命”都很短,不久就陷入侵旗息鼓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年读经被取消后又被反复提倡,但清末的读经科部分转化、融入了国文科并影响了国文科的发展:国文科课程目标中的“德”由读经科转入,教材中部分课文是对读经科中的整本儒家经典的节选,教学中的诵读法也来自读经科。转化的发生及其成功,主要原因是:读经科改变了形式,顺应了现代教育(国文)的变化,教育目的由培养臣民转为培养公民,教育形式由私塾中的单个点拨到学堂中的班级授课,国文教材形态由专书变为选文,考试文体由八股变为古文。  相似文献   

11.
儒家德育的衰落史隐含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这段历史陈迹之中。晚清的教育新政和学制改革虽然在主观上想要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及封建统治秩序,但是客观的结果却是逐渐消解了儒家德育的制度基础;此后,民国初期的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层面上废除了“读经”和“修身”这两门课程,进而解构了儒家德育的课程基础;“五四”时期的德育革命则全面批判了儒家价值观,导致了儒家德育的价值基础的崩塌。通过对这段德育变迁史的考察与分析,可使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儒家价值观以及儒家德育的现代困境,从而促进我们对于近代德育变迁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目前,社会上的幼儿“读经”现象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倡导者说,幼儿诵读古代经典诗文,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训练幼儿记忆力,提高语言水平。因此“读经”活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幼儿中大力推广“读经”,果真有这么重大的意义吗?对此,笔者有几个问题需要与倡导者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为己之学”,学习的目的是为自己如何做人,即完满成就内在的德性和外在的事业,其方法是反复诵读儒家典籍。清朝理学名臣曾国藩在《家书·教子书》中对其子纪泽、纪鸿等的读书、言行进行严格反复教导的言论,实际上证明了其读经即素质教育的观点,并提出了读经之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读经的理性     
时下,读经热在中小学方兴未艾。本文试图回答什么是“经”,“经”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读经和如何读经。  相似文献   

15.
民国废止读经后曾有过三次儿童读经运动,目前出现了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王财贵是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的核心人物,他试图颠覆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提出“填牛”理论和记忆的“黄金时期”理论,主张让儿童死记硬背“经典”。他的这些主张在理论方面是极为错误的。在实践方面是极其有害的。  相似文献   

16.
“孟母堂”作为一种对于现代教育的全新挑战,实行完全的读经教育,在教育界引起了一场关于“读经”的讨论。现代人究竟应不应该“读经”,“经”的范围应该是什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都是在讨论读经问题时必须注意和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孟母堂”作为一种对于现代教育的全新挑战,实行完全的读经教育,在教育界引起了一场关于“读经”的讨论。现代人究竟应不应该“读经”,“经”的范围应该是什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都是在讨论读经问题时必须注意和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晓东 《学前教育》2006,(11):10-11
儿童读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又热火起来,乃至发展为一种“运动”。对“儿童读经”,我是持反对态度的。近来读到梁启超的《学校读经问题》一文,发现目前儿童读经运动的支持者们所持的观念其实与梁启超有颇多相似。因而便觉得有必要对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做一番评论.希望这种评论有助于认清儿童读经的利弊。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兴起的儿童读经热,是近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失落、人文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不够和谐等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反弹”。从读经的名实内涵、历史变迁和思想分野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为读经“正名”,旨在减少“技术性阻障”,为消解儿童读经及其讨论中之无谓“论争”提供某种依据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秩序混乱,引发一些思想家对儒家伦理的思念,甚者如严复竟提出尊孔读经的主张.尊孔读经对社会秩序的恢复固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一社会思潮又引发了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和张勋的帝制复辟.如何看待辛亥后尊孔读经思潮的兴起与实际效果,学者们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以严复为中心探讨了尊孔读经思潮发生的背景与原因,认为尊孔读经与两次帝制复辟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将帝制复辟的原罪完全归咎于严复发起的尊孔读经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