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关于P波到时的小波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P波的到时进行研究,采用了小波分析的方法,由于小波分析所固有的优于博氏变换的性质:即小波分析能对波的频域特性和时域特性有比较好的反映,这相对于博氏变换的只能够反映单独的频域特性或者单独的时域特性而言,采用小波分析更加能够保证波型的不失真,采用经过小波分析后得到的数据更加能够精确的满足计算所需.本文运用Daubechies的紧密支集的正交小波基对实际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以期能够对P波的到时进行自动识别.计算结果显示:对地震数据进行不同阶次的小波变换得到不同的结果,很明显可以看出不同阶次的小波变换所产生的结果有不同的时频特性,并且变换阶次越高,信号变换后得到的结果所反映的频率越低;对地震数据进行线性极化计算,可以得到明确的P波利时.  相似文献   

2.
2013年4月20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Ms7.0级芦山地震, 通过计算多个地震活动参数, 定量分析芦山地震发生的背景地震活动性及与汶川地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历史记载龙门山断裂南段仅有3次6.0级以上强震, 存在地震空区的历史地震背景;2)通过a值分析可知, 芦山地震发生前30年背景地震活动性较高;3)分析汶川地震前后b值的空间分布差异, 发现龙门山断裂南段在汶川地震后仅部分区域b值下降, 应力增强, 芦山地震发生在b值明显下降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7年1月至2001年12月的哈佛CMT目录和美国NEIC地震辐射能量目录,研究了全球范围内震源深度大于70km的地震的辐射能量与地震矩之比(或称折合能量)随地震矩的变化及其与震源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震源深度为70~400km的地震,折合能量随地震矩的增加而降低;对于深度大于400km的地震,折合能量随地震矩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特征与浅源地震似乎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对慢地震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慢地震的定义及特征、慢地震的识别和定位、慢地震孕育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产生的物理机制、慢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等,也涉及到长周期前兆与慢地震的关系、慢地震与应力触发、地震活动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在中国起动慢地震研究,首先应解决慢地震识别、定位和震源机制问题,确切验证中国大陆是否存在慢地震.为此需要加强各个地区的台网观测密度和发展宽频带地震仪、应变仪、GPS、InSAR的综合观测,并应加强对多种资料的综合理论分析及模拟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有成都、德阳、绵阳等8个市(州)39个县被国家确定为极重灾县和重灾县。这39个县灾前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50所,其中完全中学119所、高中35所、义务教育学校5018所、中等职业学校178所;有基础教育学生219万人,中职学生24万人。地震不仅造成重灾县(区)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受到极大的破坏,而且致使其他县区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仅39个极重灾县和重灾县中小学的教学仪器设备损失就达6.63亿元,占灾前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的59.67%。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强地震前是否会出现地震活动性增强现象的问题,研究了1990~2003年中国MS70以上地震.对于同一个地震事件,考虑了多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结果表明,中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性远比用简单的应变加速释放模型来描述复杂得多.因此,将应变加速释放模型应用于地震危险性估计,仍需做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华北地区(110°~ 120°E, 35°~ 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 重定位后震中分布形态更加清晰, 向活动断裂两侧收缩, 与区域构造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系.重定位后的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18 km范围内, 约占地震总数的88%, 表明华北地区的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约有97.6%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3 km, 由此推测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下界面约为23 km.新河地区地震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清晰地呈现出NNE向条带状分布, 与新河断裂的走向一致, 在垂直于新河断裂走向的剖面上, 地震震源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形态.在唐山地区地震重定位后地震分布表现为唐山、滦县和迁安3个震群, 在唐山断裂北段呈现出2条明显的断层, 东边断层比西边略深.  相似文献   

8.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西南天山地区24个台站记录到的864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相对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并给出了522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的地震定位精度均有了显著提高.重新定位后,本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密集成东西向与北西向线性排列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呈更加清晰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5.12地震后,北川出现了具有垄断性的地震旅游资源,对北川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北川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乃至整个北川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RMP分析模式为理论基础和方法,对北川地震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资源分析、市场分析优势和劣势分析以及地震旅游产品分析,最后提出了北川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地震预测体系构建的可能性及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地震物理机理预测预报的世界难题,可按照由表及里逐步逼近的思路,探讨构建地震预测圈层结构的可能性.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地震预测体系,以地震数学分析预测方法补充和完善物理预测方法.可应用可公度方法进行我国某地地震趋势探索研究,以获得更多数学预测方法的实证结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地震属性预测储层参数的方法有单地震属性方法和多地震属性方法,多地震属性方法又分为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深入描述了这几种方法的原理、特点、预测的效果以及多地震属性方法中有效误差的确定方法,并在埕北35北地区进行了实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了现有的纯机械式防地震床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液压式防地震床的机构结构,并对其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研究,设计出了具有工作可靠性高、响应时间短、带负载能力强等特点的防地震床,克服了纯机械式结构防地震床的不利于推广使用的结构缺陷,为进一步研制出防地震床产品,作出了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13.
胜利油田垦71地区转换波油气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纵波地震来检测油气多解性较大,而利用转换波地震资料中横波分裂产生的时移与振幅特性可以直接预测识别油气水区,在胜利油田垦71地区实际资料应用中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说明了利用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能提高地震预测油气藏的可靠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4.
在地震勘探中需要开展快速、准确的地震资料品质综合评价,为合理选取反演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在系统分析品质评价方法和反演原理的基础上,开发的<地震资料品质评价一反演参数设置>系统提供计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中心频率、能量以及同相轴横向连续性等参数、并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评价来自动设置各种不同波阻抗反演方法主要控制参数的方法.在多块三维地震资料的反演工作中利用该系统完成反演参数自动设置,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反演工作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反演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ISC、SCSN与CRN地震目录进行地方时转换,并进行序列统计,建立了地方时地震时间频度分布,然后对地震地方时序列做了频谱分析,以提取地震序列中的特征周期成分.地方时统计结果显示:(1)地震频度在地方时9时和19时附近最低,0时和13时附近最高;(2)存在以12h和24h为主的周期;(3)较大地震和小地震有不同的活动规律.频谱分析的结果表明,ISC、SCSN与CRN地震地方时序列除了存在12h、24h等特征周期对应日潮和半日潮之外,还存在117a、1a与175a等的周期,分别对应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地球公转及接近对应月球升交点的回归年.  相似文献   

16.
使用皮尔逊检验方法,考虑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背景概率和地震及前兆监测能力的差异,除去监测能力很低的青藏高原地区,将中国大陆地区分成东部、西部、川滇等 3个区域,分别进行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效果的检验.所得结果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东部地区的概率增益和皮尔逊检验的置信水平明显高于另外 2个地区,表明在现有的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对地震活动性的认识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让学生认识地震产生的原因和开展地震演练活动,笔者将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22课地震一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提供给大家,供参考。1地球构造的认识地球是人类生  相似文献   

18.
研究我国地震海啸的历史及近年我国地震海啸发生的情况,发现越洋海啸对我国沿海船舶安全的影响较小;讨论地震海啸对各种情况下船舶安全的影响,提出海啸中航行、锚泊或停泊中船舶安全控制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模拟实验和生产实践表明,地震道密度比覆盖次数更能准确反映地震资料品质;因地制宜选择震源及激发方式可获取更宽、更高频的地震信号:面积观测系统是替代对称采祥观测系统的较理想方式.随着勘探对象隐藏性的增加以及设备争技术的不断改进,今后地震资料采集必然会向高道密度、小道间距、单检波器接收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用Iris网站中约55万条地震数据对日-月-地、日-地、月-地空间位置关系周期性变化对全球地震时间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与引潮力作用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考虑日-月-地空间关系,在不同的震级、震源深度下,全球地震频率在日-月-地三者成90°或180°时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2)考虑日-地空间关系,全球地震频率在地球运行于惊蛰-谷雨对应的公转轨道时有着明显的提升,当地球运行于春分-清明对应的公转轨道时,全球地震频率在农历初七的提升非常明显,相对于自然概率提升47.6%;3)考虑月-地空间关系,发震位置经度距离月球星下点经度差为180°时易触发地震;4)研究表明部分地震发震受到引潮力调制,特定周期下引潮力的最值区间对应于全球地震频率升高的时间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