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形成了符合俄国国情、适合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思想。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需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和发展。回顾与反思列宁的民主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政治理论宝库有两大珍品,一是关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要完成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历史任务、又要完成扬弃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任务的理论.二是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阶段性质变、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这两大理论分别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民主发展普遍规律的思想和列宁关于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发展特殊规律的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列宁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来源,并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列宁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当前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没有高度的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必须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不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善国家机关和各项制度,确保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必须把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理,继承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光辉思想,借鉴了苏维埃俄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十七大报告紧扣社会脉搏,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之一,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列宁晚年围绕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根据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理论成果。列宁晚年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对民生与民主问题的思考上,这些卓有远见的探索至今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化建设理论是列宁晚年重要的理论遗产之一.列宁晚年领导苏维埃俄国实行轼略“退却”,其直接原因是经济、政治的危机,而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文化困境的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蕴意、实现经济强国的现实诉求、发展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外在压力共同促成了列宁晚年异常注重俄国的文化建设.时至今日,我们有必要重新厘清列宁晚年异常注重俄国文化建设的背景,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与马克思、列宁等的论述有明显区别,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突出社会主义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党建设、民族制度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民主内容,强调社会主义民主观诸范畴的辩证统一,在指导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践方面具有两重性  相似文献   

9.
论列宁法制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问题,在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作了许多创造性的精辟论述。列宁法制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民主与法制、经济建设与法制以及反腐败与法制等三个方面。这些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0.
列宁关于党内民主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列宁带领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在艰难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党内民主理论,以"民主的集中制"最为显著,同时涉及到党内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多方面的内容。列宁的党内民主理论,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与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新经济政策,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邓小平晚年继承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精髓,并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又有许多创新。比较研究列宁邓小平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七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他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进一步加强了列宁主义基础。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则和指导思想。诸如: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并不等于最终胜利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及时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理论;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文化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专家作用的理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理论,等等。其中关于对外开放,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加强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是马克思著作中很少触及的问题,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的矛盾,俄国革命后的国内国际环境,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具有很大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勇气。本文想就列宁对外开放的思想进行初探,并与同志们商讨。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其中他的民主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国际共运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国际共运在民主问题上的经验,特别是严重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理论变成了生动的现实,同时也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事业的开始。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对列宁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中,我觉得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还未全面整理和发掘出来,这就是列宁的社会主义监督理论。“监督”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使用得较多的一个概念。对此理论界一直有三种理解:一些同志认为,监督这里是指一种民主措施,是列宁用来发动人民群众检查、督促国家机关工作,防治官僚主义的一项重要措施;一部分同志认为,监督是通过工农参与国家管理,将议会制民主和直接民主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过程(一)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所追求的理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实现同民主政治是分不开的。列宁曾指出:“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法制与民主、法制与经济建设以及法制与反腐败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列宁的法制思想与邓小平法制理论的同与异。在阐明两者精神实质一致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不同的实践任务和具体国情对于两位思想家形成自己法制观的深刻影响,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两大社会主义法制理论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逻辑与历史一致地论证了邓小平的法制理论既源于列宁的法制思想,又创造性地将之发展到新的阶段,它积淀了苏俄等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体现着当今中国呼唤法制、凸现法制的时代精神,不愧为继列宁法制思想之后的又一座社会主义法制理论的丰碑。  相似文献   

17.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军队建设的思想对于研究无产阶级军队的历史、加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列宁是世界上第一支社会主义军队的缔造者.十月革命前,列宁是把取消常备军、实行全民武装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民主纲……  相似文献   

18.
党内民主是列宁的一贯思想主张,列宁在三个历史时期围绕着党内民主问题进行了卓越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虽然我党所处的地位与面临的情况与列宁时期已经大不相同,但列宁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侧重的发展党内民主,对现今我党的党内民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所谓“列宁模式”是指在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问题上列宁所创立的一套理论与作法,它是十月革命后列宁时期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代名词。十月革命后,苏低所面临的现实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蓝图大相径庭。社会主义到底如何搞?列宁以无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的胆魄,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在苏低的现实社会中第一次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模式──列宁模式。今天重温列宁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在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经济?马克思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资本主…  相似文献   

20.
党内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建党的主要原则。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缔造者,在不同于前人的时代条件下,在马克思恩格斯党内民主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内民主思想。列宁党内民主思想以"集中"为切入点,经历了"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极端集中制"的探索历程,揭示了党内民主的概念和实质,形成了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体系。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应从健全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优化党内监督和加强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来借鉴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以推进当下我国党内民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