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幸福指数"、"学生幸福感"成为今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关键词。今天的孩子幸福吗?孩子,你感到幸福吗?孩子,怎样才能提高你的幸福感?我们的话题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忧虑和思考中展开。我们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学生不受他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但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生活欢乐,在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教育的责任在哪里?教育的责任就在于珍惜并维护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权利;教师的义务在哪里?教师的义务就在于帮助孩子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但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担忧成为实实在在的促进孩子幸福成长的行为,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倾情付出和实践努力!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理智对人性的追问,是人的不断发现;幸福是欲望的满足和激情的释放,是快乐的体验;幸福是"由一个支配性目的决定的这样一种诱惑"……这些形形色色的幸福观究其本质反映了人对生命的承诺与追求。但对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来说,承诺是轻而易举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承诺。他们给出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那么,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柏拉图的两个著名隐喻"洞穴囚徒"和"舵手"以及卢梭的"自然人"的理想对此有重要启示,原来人类所有的不幸皆因"洞穴"所致,这些"洞穴"作为欲望的化身或来自于败坏的个人、或源于不健全的社会,教育促进人的幸福要通过解除习俗、传统和偏见等等这些"洞穴"对人的文化绑架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苏香兰 《教师》2011,(5):110-111
我常听人说,人的一生中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幸福主要是由教师"操纵"的,特别是班主任,要与学生共创、共享教育的幸福。但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我们没有想到的、没有办法的,甚至管了没有效果的,不愿意去管的"死角",可能成为我们教师工作的"盲区",这种教育的盲区小则为安全隐患,大则可误人子弟。  相似文献   

4.
几则教育报导启思:不会把握和珍惜现在的教育是我们目前教育的最大悲哀,是杀死学生们的灵性、想象力和感受力的罪魁祸首。"幸福教育"的提出给了教育一个重新定位:教育就是要真正躬身于关于"人"的成长、关于"幸福"的追求中去。  相似文献   

5.
教育关涉人的生活,构成为人的生活,并培养生活中的人。当回归到教育最本真的生命意义,将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时,就会生成出这样的提问:"学生,你幸福吗?你感到幸福了吗?如何提高你的幸福感?"事实上,在如此提问之前,就需要自我提问:"我感到幸福了吗?"每个人都可以如此自问,也大致能够回答"如何提高我的幸福感"这类问题。但遗憾的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问学生,是否真的就能够发现"规律"、"道理"?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回答?我表示怀疑。但是,我并不怀疑: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如此提问,应该有此意识——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在从事着"教育",  相似文献   

6.
<正>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肖川先生曾有言:"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可见,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是人生的幸福,而过程则是生命的幸福成长。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幸福成长,这应当成为现今小学德育工作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一、正确认识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7.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10,(10):21-23
近年来,我校基于"人"发展的根本需求——成长;也基于现代教育的追求——尊重"人"的差异,依靠和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更基于大教育观的要求——家长、学生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提出"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的办学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探究直接抵及教育的本质——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为了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将积极探究"为每个师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推进教育校本化。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给学生幸福。但是,如何理解幸福?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幸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港第五小学校长顾孟武说:"教育本来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学校教育多了些虚荣和功利性,缺少务实和人本性,办幸福教育不能不重视分数,问题在于高分数是否来自丰富有趣、低负高效的教学过程,是否对学生的一生幸福具有奠基作用。教育的幸福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分数,‘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就要求我们将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置于教育的首位。"诚哉斯言。  相似文献   

9.
对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不是幸福,人们有很多争议,但这些论争其实并没有进入问题的关键。尽管人的幸福有很多的外在条件和偶然性,但教育指向促进人的幸福是没有疑问的。现在需要追问的是,教育促进何种幸福:洞穴之内还是洞穴之外。教育如果是促进人在洞穴内的攀升,则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幸福具有内在性;反之,教育在促进人的幸福上就构成了外在性。这两种情况体现了两种教育:哲学教育和政治教育,它们都指向促进人的幸福,但内涵截然不同。教育在政治的限度内谋求的是相对的幸福,但我们仍然需要追求相对幸福的最大可能,即需要在人道的范围内探索教育如何朝向个体生命自身。不管是微观的教育活动还是宏观的教育事业,都需要在这个内涵上促进人的幸福。如此,教育促进人的幸福才变得具体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为了人的幸福",因为教育是生命间的活动,生命关怀是教育的核心。生命关怀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既然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那么学习应该是幸福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感受职业的幸福,是教师工作的最大动力。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和"幸福地教,幸福地学"的教育。新居民幸福教育旨在通过践行幸福教育,努力为新居民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2.
马丽群 《学子》2014,(7):18-19
幸福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们对幸福的追寻,并在追寻中获得幸福。幸福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学会体验幸福、感受幸福,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为实现其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实施幸福教育,应构建具有幸福特色理念的课程,并将其作为实施"幸福教育"理念的核心载体和重要途径。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把"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3.
吴珍梅 《师道》2014,(9):57-58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教育既然旨在促进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那么它本身首先应该是幸福的,这应该是教育的终极意义。近三年来,我校本着"办孩子喜欢的学校,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创办促进人民幸福的教育这一中心,扣紧"建设孩子喜欢的校园、争当孩子喜欢的老师、开设孩子喜欢的课程、开展孩子喜欢的活动"这一主线,努力推进"幸福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成尚荣 《江苏教育》2010,(10):24-24
洪泽县实验小学正在创造一种学校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是成长。用校长李建成的话来说,"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是洪泽实小的办学使命和教育理想,是他对教育的新定义。这一理念似乎没有多少"新意",因为大教育家杜威早就说过"教育即生长"。但是,对这一理念究竟如何理解,如何与时代的要求相一致,又如何把这一理念与实践推向深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幸福·童年     
万小龙 《海南教育》2014,(20):70-70
喜欢这样一句话:"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从事小学教育20多年,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天天面对的学生——孩子。他们的童年幸福吗?童年的幸福又指什么?我们怎样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童年?"什么是童年的幸福?"我的理解是孩子的自我感知趋向和谐,精神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6.
谢驰 《辅导员》2014,(10):72-73
2013年底,我们中关村三小九位老师与中国青年报社李斌同志一起前往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向李虹霞老师学些关于"幸福教育"的先进经验。 走进北海双语学校,"幸福教育"的痕迹比比皆是。当我们走进李老师的教室,"幸福教室"里的布置、装饰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诠释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呢?究竟什么是幸福教育呢?康德认为,"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为终极目标"。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人们挂在嘴边常常谈论的话题。但从学理上来说,幸福并不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幸福”完全是一回事。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人们怎样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幸福指的是一种“主体的主观情感,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吗?那么幸福感又是什么呢?也有人认为“幸福就是环境与人的内在尺度相符合的状态”,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通融区。幸福,说到底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追问,但其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于一定的客观现实状态。那么,以对人的关怀为最高目的的教育学理应要关注人的幸福和幸福生活,又能为人之幸福做点什么?我们又怎样进行幸福教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生命伦理学研究者的视角,对"三生教育"的高层目标和积极意义进行了阐释,认为"三生教育"以促进幸福为高层目标,应进入幸福研究的行列,并把有意义的成果引入课堂。同时本文还提出,促进幸福有赖于个人、社会组织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