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广州军区421医院先后在《解放军报》、《战士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200多篇,连续多次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一个团级单位为什么能出这么多新闻呢?这主要是因为该院党委“一班人”既看报道结果又看报道过程,始终树立新闻工作为部队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做文章,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和引导功能。“我给你们写本‘辞典’”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军区兵种医院,工作专业性比较强。一次,政治处一名报道员写了一篇反映科室医护人…  相似文献   

2.
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不是当秀才的“料”,也能成为陕西日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回想起,我这些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坎坷之路。 一、突破开头难。我在部队当兵时,一位新闻宣传干事让我替他抄一篇稿件,寄出去没几天,在《人民军队》报上就发表了。看着报,我那个高兴劲,犹如自己写的稿见报一样。于是我也开始学写新闻,可写了一篇又一篇,全都石沉大海。我悔心了,当秀才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撂笔不再写了。退伍我被分配到工厂进了机关,公文写的多了就又萌发起写新闻的念头,投几篇稿件还是没被采用。搞新闻报道对我真的就这么难?1985年,我自费订了一份刚问世的《新闻知识》和其它新闻工具书开始学起来,逐步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1986年底,我们工厂门前的马路,常常被污水淹没,交通事故不断,职工们怨声载道。我写了一篇《尽快修好这条路》,不久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促使问题得以解决。成功的第一篇稿件就被省级电台采用,而且取得了这样好的社会效果,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写新闻难这一关终于被我突破,我暗自感谢无声的老师——《新闻知识》帮了自己大忙。 二、凝尽心血“抠”新闻。迈进写作的门槛后,我常常用耳  相似文献   

3.
张宁义 《军事记者》2009,(10):68-68
我走向“爬格子”的路,完全是“铁哥”牵的线。 “铁哥”,我的亲大哥.名叫张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福州日报》记者、党报热线组组长。从军8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福建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00多篇。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部队的业余报道员,爱好影评写作.入伍三年来,写影评稿件不下五十篇,却都石沉大海.我曾为此苦恼过,怨恨过,并发誓今后再不写影评了.看了《新闻与写作》“影评漫笔”的文章,我找到了影评稿件不被采用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影片看得不透,没有抓住其评论要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我写影评稿的信心又大了.部队看了电影《希望这不是真的》以后,我便试着写了一篇观后感《记取“失火”的教训》,寄给《电影宣  相似文献   

5.
《英雄携手飞天——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记》这篇1700多字的现场特写,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稿件从采访到写稿,用了不到3小时,但台前幕后值得一说的东西却有很多,也给我和我的同事们带来不少启发。在此,我想着重谈谈“四个妥善处理”,希望对于同行们写好重大事件现场特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14年前,我采写了一篇题为《胡耀邦的最后七天》的长篇通讯,由于我当时并未完全搞明白的原因,这篇原计划发新华社通稿的稿件没有发出,只在发往海外的《?望》周刊海外版上登了一下。1989年4月15日清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逝世,这一噩耗震动了海内外,使亿万人民异常悲痛,海外有些媒体趁机散布了一些有关胡耀邦同志死因的谣言。为了澄清事实,也是为了将耀邦同志辞世的具体情况告诉我国人民,新华社社长穆青决定由新华社记者采写一篇有关耀邦同志从发病到最后逝世这7天治疗过程的稿件,供国内各报台采用。穆青同志把这任务交给了我,并…  相似文献   

7.
张志荣 《军事记者》2002,(10):27-29
信不信由你,《解放军报》现在竟然闹起了“稿荒”,一、二、三版都缺稿。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我写了那么多的稿件,你们一篇都不用,缺啥稿?”所谓缺稿,不缺一般化的稿件,缺少的正是可供选用的优质稿。  相似文献   

8.
读了贵刊第8期“读者之声”《建议多听批评意见》一文,深感《新闻记者》能刊登这样的读者呼声实属难能可贵。然而,现时却有些编者听不进批评意见,我有切身体会。我曾给一家报社写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采用我的稿件5篇,可谓不低。然而,就在我写了一封对该报一篇文章的纠正信后,我的稿件随即便停止了刊用。其实,我完全是出于好意。以上所说并不是特例。近年来我给报社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据不完全统计也有5篇之多,然而都杳无音讯。直至前不久,有家报纸刊登了一则“征求办好报纸的意见和建议”启事,我写了一篇《意见和建议不能“泥牛入海”》  相似文献   

9.
大川 《传媒》2003,(5):42-42
读了两年多《读者》,加在一起,50多期,数百万字。若问有何感悟、教益?很简单:感动。不光我感动,相信许多读过《读者》的,也会被一篇篇美文,一个个人物、故事感动的。这从她每期选登的读者“心声”便可看得出来,包括正在狱中服刑的罪犯。 有人说,如今有些人,冷漠多于关爱,麻木多于感动。实在地说,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大概正是透过这种现象,《读者》才有了自己明确的定位,而不是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真善美的阳光主题,“辛勤地采撷中西文化里最芬芳的花蜜”,用来滋润读  相似文献   

10.
向勇 《军事记者》2005,(5):21-22
入伍10年,我从在《解放军报》上第一篇“豆腐块”出炉,已有上千篇稿件在军内外报刊面世了,并捧回了20多个不同的奖杯。也因为《解放军报》,使我从一名列兵成长为连职军官,并立过了3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是《解放军报》给了我进取的信心与力量,是《解放军报》才使我有了今天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郭峰 《军事记者》2007,(10):71-71
这两年,在解放军报新闻函授班老师的辅导和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明显进步,多篇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刊用。这些成绩的取得,应归功于军报函授班的老师们。同时,我们连队指导员李松峰教我如何抓"活鱼"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去年我共采写稿件95篇,被采用81篇。其中省市级采用33篇,中央级3篇同行们说我很幸运。其实,我搞报道也不过一年半时间,开始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稿件写好后,匆匆投寄,不注意发稿对象,结果绝大多数如石沉人海。后来,我除平时加强新闻基础知识学习和勤奋采写外,注意瞅准发稿对象,力争给稿件找个最合适的“婆家”。去年5月,我和一位中学教师相遇,问他这几天啥忙? “学校成立了护校队,把我也编进去了。”我又问为啥要成立这个组织,这位老师就详细给介绍了情况。我认为这是条有价值的新闻。就连夜采写了《成立护校队,保障学校安全》的稿件,寄给《宝鸡教育》报。既表扬了这个学校的作法,也给教育系统提供一了条治安信息。稿子很快在该报一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2月9日,我按照社里的统一部署,参加了总政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采写活动。当时,我被分到驻辽西比较偏僻、艰苦的某集团军炮兵团指挥连蹲点。在蹲点的10天里,我了解到很多在编辑部了解不到的真实情况,采写了《“我们不愿这样投弹!”》、《商连长拒礼》、《阵阵清风扑面来》3篇题材鲜活的稿件。我是我们前进报社第一个蹲点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发稿的记者。稿件见报后,基层反响较好,总政宣传部在《宣传情况》中还表扬了我写的两篇稿件。结合这次采写活动,我有三点体会和感受——只有真诚地融入官兵才能看到真实的基层这次下基层连队蹲…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两年来,已被采用稿件130余篇。在写作实践中,我摸索到提高稿件采用率的四个因素: 一是抓住报道“点子”。如抓住了报道的“点子”,稿件可谓成功了一半。比如近年来,企业竞争激烈,我乡某企业的厂长由于能力有限被精简下来了,他很苦恼,说面子丢尽了。我便抓住这个“点子”,写了篇评论《丢官未必丢面子》,很快在《徐州日报》上发表。二是舍得“割爱”。一些同志写文章,因绞尽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的一天,当看到我的第一篇稿被刊登在驻地《奎屯晨报》上时,高兴的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可是我当新闻报道员4个多月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成绩呀!高兴之余的我,看着这篇消息,同时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大体相同的稿子一个月前投去一点回音也没有,而这次却得到编辑的青睐?一天上午,《奎屯晨报》编辑部刘主任来我部为函授学员授课,他在收集我们学员写的新闻稿件时,给我们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有一天,一个小伙子一次给我送了21篇稿件。我抱着对他负责的态度看了每一篇,虽说其中有几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不错,但都没有写精。我觉得这小伙子对新…  相似文献   

17.
问:“我寄出去稿子,眼巴巴等着见报,想不到退回来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你看如何对待?”答:“谁写了稿子也是盼着能见报,这种心情是正常的。初学写稿时,偶尔也可能见报一两篇,但大部分还是进了编辑部的‘大麻袋’,这是常有的事。我在60年代当通讯员时,记得在两年内投寄给《山西日报》编辑部的稿件就有108篇,结果只被采用了90个字。你看,我收到的退稿有多少!就是现在,写稿也不是百发百中,被编辑‘枪毙’了的仍然有。退稿多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应重视从退稿中学习,要把教训变为经验。”问:“听人说失败是块磨刀石,你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具体体会?”  相似文献   

18.
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比揭晓,解放军报《兵说兵事》栏目榜上有名。回头看,这个专栏已经举办了整整3年,战士们你说罢我登场,七嘴八舌讲述军营大家庭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3年来,这个专栏的背后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如果把这一篇篇稿件比作军营常青树上的绿叶,这些“背后的故事”恰似这片片绿叶投在大地上的浓荫,一样的多姿多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编辑部: 新闻战线1990年第五期《读者论坛》罗造庭同志写的《“最近”的妙用》一文,批评我社在处理《广东惠州市举办“苏东坡在惠州”书画展览》消息一事,我们认为,说原稿因写“春节期间展出”而被退回是实,说改动两字就“起死回生”却不尽然。我们处理这篇稿件的经过是这样的:春节过后,我们收到中共惠州市委宣传办公室发来这篇稿件,因见原稿写明书画展是在“春节期  相似文献   

20.
去年,我写的《老兵“侠客徐”》一文在《火箭兵报》获了“火箭兵风采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文学征文奖。手捧获奖证书,欣喜之余,我又想起了撰写这篇稿件的过程。去年三月初,我随新兵营进行长途野营拉练,负责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