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要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入进行职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同时,广泛培养职业指导教师的前提条件是明确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要素。本研究首次经由实证的途径,通过因素分析建立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要素模型,并分别了解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户籍、求职经历的大学生在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要素的重要性评价上是否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男性和女性存在的生物学差异,人们倾向于认为两性同样存在社会差异和价值差异,导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非制度化的道德规范对道德的僭越。性别偏好问题体现在很多方面,对学生心理发展和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性别偏好背后隐藏着道德教育的很多弊病:文化障碍、功利性和过度量化。在此基础上,为改善性别偏好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心理问题是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身心健康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罗列出时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介绍适合高职高专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为高职高专大学生应对求职挫折、疏解负面情绪做好指导和服务。  相似文献   

4.
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对今后的求职和职业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相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学习活动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因素之间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5.
设计包含6个维度的大学生自我生涯管理问卷,系统探讨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现状。结果表明,在职业探索和求职效能感维度上,存在一定性别差异;在求职效能感和职业价值观维度,存在学历层次的差异;在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价值观、职业定向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个体特征的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德涛 《现代情报》2016,36(6):87-90
通过文献梳理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对影响因素的感知及其在个体特征上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阅读主体、阅读内容、阅读软件等7个方面的28个因素对移动阅读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不同性别、学历、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在影响因素感知上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走出校门,必然要经过求职面试的门槛。许多的大学生,品学兼优,却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究其原因,就是摔在了求职面试的问题上。特别是自身对求职面试的准备不够。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求职面试指导,教给学生包装自己,推销自己,也是一项学校应该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发挥极着重要的作用。立足于社会现实,针对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社会资本利用的现状,较为深入的探讨了如何更好的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本获得自身的就业优势,为促进大学生求职成功提供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与无聊倾向性的相关关系,以了解当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和大学生无聊倾向性问卷,对广州某高校800名同学随机派发,并进行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1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均分为36.07,低于中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性别和专业类型上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现象差异显著;2大学生无聊倾向性在性别和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其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网络游戏成瘾组的无聊倾向性显著高于非网络游戏成瘾组;4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无聊倾向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无聊倾向性相关,无聊倾向性对网络游戏成瘾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求职,是大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及毕业生本身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影响了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文章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心理健康及其调适的角度,指出了毕业生在求职中的心理障碍,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就业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1.
基于异质性偏好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消费者行为的传统研究是建立在"代表者行为"假设基础上的。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消费者偏好是同质的。但这与现实不符。为了能更准确地刻画不同特征的消费者偏好,本研究根据 Jorgenson(1982)的异质性消费加总理论,建立了中国的异质性偏好消费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不同人口特征的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基于多个决策时段且具有互反判断矩阵和互补判断矩阵两类不同形式偏好信息的群决策问题。根据原始判断矩阵,建立了直接集结偏好信息的最优化模型;通过分析决策者给出的偏好信息,给出了确定决策者客观权重的方法,并将客观权重与主观权重相结合得到决策者的综合权重。由于无需事先将不同类型的偏好信息转化为同一形式,因此,所提出的多时段多元判断偏好信息的集结方法较为简单易行,而且可以避免形式转化过程中信息的丢失和扭曲。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财税政策对企业RD活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税收优惠对企业RD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能够有效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政府补助的影响效果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税收优惠对不同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对东、中、西部地区企业RD的激励效果依次递增,政府补助对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有一定的激励效应,却难以促进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基于此,提出建议兼顾税收优惠与政府补助的平衡性,着重依靠税收优惠扶持,结合地域特点制定有差别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政策。  相似文献   

14.
朱清  余瑞祥  李彦军 《软科学》2012,26(6):48-52
首先从产出-环境边界的分析指出,任何经济产出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环境质量。不同的经济产出与环境质量的排列事实上反映了人们的偏好结构。从居民环境偏好的角度来看,居民环境偏好的强烈程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绿色程度。那么,两型社会本质反应了人们对资源环境偏好与经济物品偏好的选择与排列。使用产出-环境边界和环境偏好曲线分析了两型社会的一般均衡,对两型社会展开了新的解读,并指出,当一个社会的最大产出正好满足居民愿意支付的最高环境质量时,该社会即是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提出了两型社会环境政策的发展方向:居民环境偏好打破传统环境治理的二元结构,实现对政府环境规制和企业环境行为的全面驱动,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5.
Referring expression generation is the part of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that decides how to refer to the entities appearing in a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text. Lexicalization is the part of this process which involves the choice of appropriate vocabulary or expressions to transform the conceptual content of a referring expression into the corresponding text in natural language. This problem present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when we have enough knowledge to allow more than one alternative. In those cases, we need some heuristics to decide which alternatives are more appropriate in a given situation. Whereas most work on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has focused on a generic way of generating language,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personal preferences as a type of heuristic that has not been properly addressed. We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TUNA corpus, a corpus of referring expression lexicaliza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preferences in how people lexicalize new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We then present two 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eferring expression lexicalization, one that takes preferences into account and one that does not. The results show a decrease of 50% in the similarity error against the reference corpus when personal preferences are used to generate the final referring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6.
薛阳阳  陈梅梅    平军 《现代情报》2014,34(8):7-13
本文从商品品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大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偏好,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我国大陆31个省市重新划分为八个区域,进而对这八大区域及不同群体特征的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的商品偏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区域消费者对化妆及护理用品、母婴用品/玩具、家居/建材、食品/保健品、汽车/车饰/配件及文化/娱乐/服务等商品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且不同群体特征的消费者网购偏好不同,并随区域而异。  相似文献   

17.
18.
审计主体风险偏好差异透析——兼论规范审计市场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宏 《软科学》2007,21(2):52-55
分析了导致审计主体产生风险偏好差异的因素,通过实证调研,得出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无风险套利机会,导致二者在评估风险时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9.
崔艳武  苏秦  李钊 《软科学》2007,21(6):19-23
通过对B2C模式下在线顾客的问卷调查,获得了在线顾客最为关注的四个偏好特征:风险、经济便利、关系与价值偏好。并且,通过比较在线与离线环境下顾客偏好特征的差异,研究发现,与原有对偏好的认识不同,消费偏好具有权变的性质。存在某些情景因素,影响着顾客偏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苏红岩  王华 《资源科学》2019,41(12):2327-2341
对非市场物品和服务,如环境改善和资源保护,进行经济价值评估是学术界面临的一大难题。意愿调查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作为非市场物品经济价值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方法论在不断地接受检验并得到改进,近年来一个重要进展是其分析框架由确定偏好假设向不确定偏好假设转变。为系统认识国际上对CVM中受访者偏好不确定性的研究进展、推动国内相关研究,本文在简单介绍产生不确定结果的原因和不确定偏好假设下标准CVM不足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不确定偏好的测度方法和不确定偏好下价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以及考虑不确定性对价值估计值大小和估计效率的影响。总体来看,不确定偏好假设已基本形成共识,个人支付意愿应为随机变量也得到广泛支持。多数学者认为借助一定的测度技术获取的不确定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如何更准确地测度和利用偏好不确定程度以提高资源环境等非市场物品价值估计效率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最后,针对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从加强个人偏好及不确定性的异质性研究、改进问卷设计等方面提出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