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媛媛 《新课程研究》2009,(11):174-175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钓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的健康心理是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成才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2.
高启福 《甘肃教育》2007,(12X):18-18
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数十载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感到任重而道远。教育是一门博大而精深的艺术,也是一种大智慧。我天天阅读着孩子,强烈地感受到我是用一种认真的态度在欣赏和阅读着人类最伟大的生命杰作——学生。因此,我想教师的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就是一种智慧的心灵启迪。多年的经验和体会告诉我,可以用“四用”来概括我的教育人生。  相似文献   

3.
教育工作不仅要讲究科学性,而且还要讲究艺术性。它要求教育工作用灵魂塑造灵魂,以情感升华情感,以睿智启发睿智。“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教育的情境千变万化;教育的内容千头万绪。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运用教育艺术,创造地、巧妙地去开展教育工作。也就是说,要求教师要有爱的艺术、理解的艺术、尊重的艺术、赏识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晨诵,与黎明共舞,用美妙的词语开启生命中一个个重要的日子.”新教育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方式,让阅读与儿童的生命对话,让儿童拥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从而使孩子的生命获得诗意的栖居.新教育关注当下,面向未来,努力促使儿童真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让每个儿童成为他自己,这是一种心灵的诗化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这也是新教育给我最大的启示.用新教育、用心教育,在新教育的路上,我用心实践着……  相似文献   

5.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关注生命,教育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关注生命,教育方能引领学生愉悦地自我实现与发展。反思传统德育,正是因为“目中无人”,视学生为道德灌输的容器,忽视学生的生命需  相似文献   

6.
好的教师应该是善于巧妙运用各种方式不断唤醒生命潜能的智者,“教育是艺术”不是一句抽象的话,而是由一个生动的案例组成的,教育的智慧就体现在这具体的案例之中。为此,我们选取了天津市民族中学部分教师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分明就是一幅幅飞扬着生命活力的图画;这些教师用心灵的色彩、智慧的线条描绘了与学生共成长、同发展的美丽画卷。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从发生在民族中学教师的这些平凡而感人的故事中有所感悟和启示,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故事写下来一起分享,在阅读、体味和思考中体会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自1994年建校以来,坚持以“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我”为办学宗旨,坚守“严格规范、自主平等、修身健体、笃学励志、鼓励扬长、创新发展”办学方针,以强化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按照“用艺术浸染生命,让艺术美化心灵”的理念,探索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思路,走出了一条硕果累累的艺术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8.
从教育与生命的关系探析教育的适度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的思考离不开对生命的求索。教育活动的生命性、实践性和面向未来性决定了教育需要适度智慧,是一切艺术中最复杂的实践艺术。通过对教育与生命之间关系的思考,由教育的生命性、实践性生发出教育的适度智慧问题,从学习者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与教育内容或中介这三个方面谈寻教育适度智慧的内在依据。在当前,“教育的适度”需要“改革的适度”来保障:在改革的价值取向上,要“破立有度”;在变革的速率控制上,要“疾徐有度”;在改革的关系把握上,要“收放有度”。也就是说,适度智慧不仅需要理论思考,更需要在实践中体悟和把握。  相似文献   

9.
以卡西尔和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论美学,其艺术鉴赏理论由本质论、创作论、鉴赏论几部分组成.体验“意味”与生命形式是鉴赏的内蕴,艺术“意味”存在于在艺术抽象基础上以幻象形式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中,它不同于推论性符号形式,线条、色彩等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问的关系,以激起人们的审美感情,即“有意味的形式”。同时,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而情感的形式又是生命的形式。艺术品的结构与生命的结构极为相似,且有着象征性的联系。要想理解无法用语言言说的艺术“意味”,只能用直觉来体现。只有当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直觉能力发现观照对象与自身生命永恒一致的时候,对象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当然,直觉又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是一种“定型”心理功能,它包合热爱、情感、理解等心灵机能的综合性感知活动。总之,符号论美学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艺术产生的本质原因和艺术鉴赏生成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但它忽视艺术实践因素的渗入,具有唯心论成分和形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0.
生命哲学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它比较关注体验与理解,强调直觉的方法。当我们在生命哲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时,我们倡导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规范的权威者转向与儿童平等参与的体验者;教学过程应从知识、规范的灌输、训练转向对个体精神的“教化”;教学目标应从教育价值的外在诉求转向对儿童内在心灵的陶冶。  相似文献   

11.
所谓“绿色课堂”,是一种强调以生为本、追求生态和谐的教育。“绿色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艺术。本文从激起学生兴趣、注重交流合作、恰当使用游戏、化抽象为形象等方面奸如何打造绿色课堂进行了探索,力求在课堂中激发生命的活力,让学习充满欢乐,使学生体验心灵的愉悦,领悟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丁慎武 《中国教师》2013,(Z1):238-239
"教育无痕"是当前教育界盛行的教育理念,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极高的教育境界:没有夸夸其谈,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有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她让被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自觉自悟。  相似文献   

13.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教育成功的奥秘。李老师致力于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他对两件事“乐此不疲”:一是找学生谈心——当然更高兴的是学生主动约他谈心;二是用心灵写诗——用“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许多听过李老师讲座,或者看过李老师著作的教师,都热切地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像李老师一样,驾轻就熟地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是一种多角度、多层次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理念下,为师,摒弃“功利”,学会期待,用真爱呵护学生的稚嫩、质朴;让孩子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老师的赏识中学会自我赏识,学会赏识他人。开发自我潜能,让生命自由生长。  相似文献   

15.
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事业和教育艺术的基础。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而不是事情。班主任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建筑师,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的身心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感化作用。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童心是一颗由父母用爱的乳汁哺育而成的晶体,班主任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说热爱学生是班主任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一位老师说得好,教师爱学生,师生感情好,老师表扬学生,学生认为是鼓励;  相似文献   

16.
诗是心灵的艺术。黑格尔早就指出:“诗的出发点就是诗人的内心和灵魂。”对诗歌本质的这一表述,已为中外诗歌的广泛实践所验证与认同。新时期以来,中国诗歌也走着由外而内的深入与转型。广大青年诗人更是把诗看作一种生命本能的冲动,把诗当作生命的存在方式,提出“诗的生命的瞬间展开”、“人类心灵的深处呈现”、“一种莫名的震颤”。  相似文献   

17.
用审美的眼光“读”心灵●秦志强陈明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的审美对象是鲜活的生命,是学生五彩斑斓的心灵。人的心灵是微妙、精致的,教育者要用审美的眼光去“读”学生的心灵。如果我们不能“读”懂学生的心灵,那么,即使是绝无恶意的误解或轻描淡写的指责,也有可能推翻学生心灵中的全部美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记得读过这样一则外国故事: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  相似文献   

18.
艺术大师刘海粟教授以独创的艺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丰富而又系统的绘画美学思想。美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理想境界;美的象征在于生命和创造;从“人的感受”到“法由心造”再到“生命的流动”;重视绘画艺术的形式美和技巧美;强调形神兼备,善于造出意境;提出气韵生动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能否正确使用语言进行教育教学,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实中一些教师忽视语言基本功的练习,没能用正确得体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从而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本文主要谈谈教师的语言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生命是一种主体内在体验到的生命而非外在给予的,教育就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能仅仅是认知;生命是动态生成、创造的过程而非静止、既成的对象,教育对生命的滋养与提升既“可能”又“可为”;生命具有着非理性的特质,“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及其研究就不应忽略包括“直觉”在内的一切非理性思维方式或方法的运用。这些就是生命哲学所揭示的生命本质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