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所有节日中最受人关注、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春节年年过,新闻报道年年搞。如何出新意、有创意?笔者认为。应通过精心策划.打破春节报道的“贺年体”:突出服务。强化春节报道的实用性:深入挖掘,增强报道的文化味。  相似文献   

2.
李贺 《新闻世界》2011,(8):242-243
对于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华人而言,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海外华文传媒在报道时是否促进了中国传统节日发挥它的作用?本文聚焦《侨报》对2011年春节的报道,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侨报》中国传统节日报道的基本框架,总结了海外华文传媒在中国传统节日报道框架上的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7年末,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出台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被新增为国家法定节日,届时各放假1天,至此全民放假的7个节日中,传统节日占了4个。这一举措可以说是近些年来由不断追寻失落的年味而引发的捍卫春节乃至捍卫传统节日的结果。而对失落年味的追寻,实际上是人们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世代相传的重要载体。而春节又是最盛大、最隆重、民众参与最广泛的节日。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媒体.春节报道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宣传内容。研究总结春节报道的特点规律、不断探索创新春节报道的方法手段.使之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雷雨 《军事记者》2001,(3):10-11
伴随新世纪第一个春节的钟声,解放军报在一版显位置推出了“春节,在特殊的岗位”系列特写。这组特写从不同侧面、以独特视角记述“千家万户团圆时”戍边军人鲜为人知的节日生活,着力挖掘表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成为军报节日宣传的一个亮点,受到广大读尤其是基层官兵广泛好评。《中华新闻报》、《新闻出版报》等多家媒体也分别刊予以介绍、肯定,并称之为“贺岁稿”。  相似文献   

6.
2019年,新疆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今日聚焦》栏目春节全媒体报道《新春欢年疆味无限》移动端平均阅读量突破5W+,电视收视率大年初一接近1%(CSM乌鲁木齐市网数据),创下春节期间新疆卫视最高收视率.数字的背后是对传统节庆报道的大胆突破和合理创新.本文将结合全媒体报道《新春欢年疆味无限》的创新做法,探讨如何突破重大节日报道固定范式,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具新闻价值的基础上,使春节电视新闻报道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增加可看性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朱群 《中国记者》2012,(5):93-94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精华积淀。但类似节日民俗新闻报道年年做,家家做,年年岁岁话相似,媒体家家文雷同,如何从新角度报道出新意蕴?本文通过分析近一年传统节日期间部分主流媒体的报道,对这一命题做了一点儿分析和探索。以期对眼下的节日报道以及未来更多节假日报道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军队媒体对传统节日报道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传统节日报道的样式和内容。但是,传统节日报道,无论是从新闻业务上来说,还是从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上来讲,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传统节日报道如何出新、出彩,如何突出军营特色,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秋小常识     
《云南档案》2012,(9):58-58
<正>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  相似文献   

10.
刘宏  孟昭瑞 《青年记者》2017,(31):43-44
作为仪式的节日 从文化的角度看,节日就是一种仪式.比如说,中国在“文革”时期一度弱化了传统的春节,当时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被视为“封资修”的代表,官方鼓励的只有一些政治节日.但在“文革”结束以后,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迅速反弹,再次获得了比阳历新年更高的地位.央视春晚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对春节的恢复脱颖而出的,很多中国人把春晚看成一种新民俗.可以说,春晚最好地诠释了春节的仪式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便捷。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之中。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得到相当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备受冷落,节日仪式的纪念意义和文化传承缺失,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运用传播仪式观来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从传播仪式观的阐释入手,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然后通过介绍俄罗斯圣彼得堡红帆节这一案例,分析其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特点,探讨俄罗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经验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一年有多少个节日?据不完全的统计,按公历计算,一年共有135个节日(包括中外节假日、纪念日和特定日),其中10月和12月最多,分别有18天是节日。而全年中较“常用”并为人所熟知的节日有五十多个。此外,按农历计算,还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迎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丰富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营造喜庆热烈、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发挥图书馆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职能,黑龙江省图书馆于2012年春节期间举办了一系列颇具节日特色的公益讲座、文献展阅、文化展览等专题活动,为市民献上了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14.
《钱江晚报》在今年的春节报道中,从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七,每天以数个版的规模推出《拥抱大众——来自本报记者基层联系点的报道》。这组报道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把各类岗位、各个群体人的节日经历及其对今后的期盼生动地展现给读者,使各类读者从报道中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报道出来后,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本刊特刊发对这组报道的分析文章,从中可以看出《钱江晚报》在探索都市类报纸如何进一步贴近大众、回报读者,如何增强新闻竞争力等方面所作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5.
最传统的提问报道:《家风是什么?》
  从2012年《你幸福吗?》,到2013年《爱国让你想到什么?》,再到2014年《家风是什么?》,这种海采式提问报道几乎每年都能在央视节目中引起一定的反响,抛出的问题好像变成了国问。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家庭节日,央视在这个时候探讨家风,体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1月6日,《文汇报》刊出报道 《久违了,节日又闻织机声》,记录了纺织女工大年初一加班生产的新闻,明白透露出上海纺织业春天的消息。这篇报道,给沉浸在春节欢乐中的读者更添几分喜悦,受到他们的关注和称赞。 《久违了,节日又闻织机声》的成功证明了新闻界的老传统——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记者郑蔚在准备春节选题时,本来打算做企业老总怎样过年的报道,但在拜访各家企业、实地采访中,获得新—棉厂工人春节加班的线索,于是他大年初一忍着脚部伤痛,拄着拐杖赶到现场采访,记录下这一群不同寻常的节日加班女工。 创造了“通讯”体裁…  相似文献   

17.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和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仪式,“春节”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同时也是炎黄子孙建构民族集体记忆和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多元化、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春节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媒体未能花大气力挖掘春节期间的新闻资源,或是仅仅将其视为一般的假日报道,更多地从“吃”、“喝”、“玩”、“乐”等消费经济的层面,而未能将视角置于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以致春节报道丧失了应有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品格。而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马年春节报道中呈现出诸多亮点,值得媒体同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一对恩爱夫妻用15年时间酿造的花蜜,为更多的人带来了芬芳。2001年3月9日解放军报二版,以整版篇幅同时刊发消息《两地相思15载,两千情书好甜蜜》和通讯《来信的日子,我们共同的节日》,介绍边防军官赵楠和妻子魏亚君两地分居15年相互写了2082封书信的故事,在编辑部、部队和社会上都引起了热烈反响。这一报道受到社长、总编等社领导表扬,先后获社长奖、优质稿奖。报道在边防部队广大官兵中产生共鸣,报社收到许多来信,《今日边海防》专版为此又编发了一期读反映。  相似文献   

19.
王剑钊 《兰台世界》2007,(10S):53-54
俗话说,“三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这说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尤其是重大的传统节日各地的风俗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给节日增加了多重色彩。广宗县的春节风俗具有古朴、独特、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从2008年起,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也和春节一样,被正式列入国家法定假日,老百姓既可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休闲娱乐,也可以使这些传统节日的特有文化内涵得到延伸和升华。可令人感到难堪的是,目前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节日气氛却越来越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