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问题解决法,顾名思义,就是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数学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形式,逐步取得对数学问题的求解、延伸与发展,从而不断培养学生数学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而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领域的根本体现,这是个性化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2.
所谓数学“问题解决”,即是指强调从具体数学问题出发组织学习和教学,教学过程其实是以一系列教学问题而展开的数学活动过程,有一个由问题引出的情景、实验或悬念,启发学生去动手、动脑,并在数学括动过程中发现、产生新的问题,进一步思索、猜想、反思、寻求方法……使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为例,从“问题与假设”“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实施”“结果分析交流”四个要素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发展科学探究素养,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独立分析三个层次,逐步进阶完成科学论证过程,最终实现概念建构与科学思维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有效问题”是指学生能积极组织回答并引导其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教学中,“有效问题”是教材和学习者之间架设的桥梁和课堂师生对话的纽带,也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球上的大气”复习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对问题的创设、探究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问题为主线,以小组协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探究问题为主要环节,以意义建构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过程是思维的载体,意义建构是思维的升华。它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使学习者达到三个难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意学习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传递的,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获得,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创建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的带着问题追根寻源,主动进入探究的角色。如可以通过设计“纸托水杯”、“瓶吞鸡蛋”“倒吸试管”,可乐瓶“倒掉”热水竟全“扁”了等几个新颖、有趣的实验,刺激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动摇他们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大气压强的探究之中。2在探究过程体验中形成科学态度和健全人格探究性实验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像科学家”那样探索科学规律,例如,在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探究中,学生大胆…  相似文献   

7.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课题研究中.探索出小学数学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现行的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问题的不断生成、探究、解决为教学过程主线;以学生利用学具等教学媒体,独立进行操作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等主体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体验性、建构性学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最大的改革之处在于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倡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倡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探究教材,多采用启发性的“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准备每一堂课都应积极挖掘“问题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并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能。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相似文献   

9.
王玲玲 《山东教育》2003,(14):20-2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将科学探究作为理科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对现行理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学生“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地学科学”的现状,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过程中,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就是在“做科学,提问题”的教学思想引导下,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使…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决式学习中学习者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很好地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面对“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的角色中,指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共同探讨,不断自我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把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本文以《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的情景设计为例.阐述了教师要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  相似文献   

12.
“全程助学”是根据我校教学改革历程而提炼的课堂教学方式,“全程”指的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过程。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助学单”为载体,以问题设计为核心,助学生建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全程助学”遵循的原则是“教学平衡,关注过程,全面效益”,据此制汀“预习助学一课堂助学一迁移助学”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基于这一理论认识,“探究-发现”式教学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所谓“探究-发现”式教学,就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目标,思考探究问题,交流探究内容,总结探究结果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从而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探究”是“发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通过探究,让学生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通过探究,使学生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锻炼合作与交流能力,养成探究的精神与态度,初步掌握语言习得过程。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创设真实情境,在提出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化学新课标的“情境—问题—活动”板块化教学范式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而设计,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通过活动参与,进行知识建构和知识迁移。其中“,情境”要素联结学科问题和学科价值“,问题”要素引发知识建构和深度思维“,活动”要素实现知识重构和知识迁移。基于化学新课标的“情境—问题—活动”板块化教学范式设计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精准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产生新认知;精细组织活动,激发学生深入新探究。  相似文献   

15.
“授——受”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一直占据着垄断地位,这种历史教学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去问题化”。教师通过“糊涂”教学可以变“去问题化”的灌输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其核心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把历史学习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和积极建构式学习。  相似文献   

16.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情景,导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由此获得知识,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要达到上述效果,就必须使学生对问题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问题呢?结合我这几年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概念课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课型,针对初中科学概念课中概念的建构、理解、应用中的常见问题,本文以初中科学中“物质的密度”教学为例,设计以“真实问题解决”的概念课的教学模式,呈现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教学框架.通过“创设真实的中心问题、主动探究建构概念、围绕结果理解概念、首尾呼应应用概念”四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概念建构时能水到渠成、概念理解时更加深入,应用概念时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8.
许颐 《成才之路》2020,(11):56-57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要通过巧设数学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文章以八年级数学拓展课“中点四边形”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支架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情景,导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由此获得知识,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要达到上述效果,就必须使学生对问题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问题呢?结合我这几年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问题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探究、合作和发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英语课程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深入探讨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