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情绪在谣言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研究关注的是广义上的情绪,涵盖了认知、感受和行动,后来的研究关注狭义的情绪。早期研究注意危机情境下人们传播谣言时的丰富心理反应,焦虑仅仅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后来的研究专注于焦虑和谣言传播之间的关系。基于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谣言研究的相关成果,这里围绕狭义的情绪感受,延伸至广义情绪,以食品安全谣言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对情绪在谣言传播中的可能性作用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认知上,人们的情境认知使得人们对谣言的传播总体上非常理解,并采取"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高度预防原则;一个人知道的谣言越多,或越认为是真的,越可能传播谣言。情绪感受上,一个人对情境的情绪感受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谣言在一个人心里引起的情绪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具体地说,对情境感到愤怒或生气、恐惧或害怕、伤心的人越多,谣言可能会被传播得更多;对谣言信息感到恨、担忧、焦虑、愤怒或生气的人越多,谣言越可能被进一步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2.
杨静 《新闻窗》2011,(2):26-27
谣言与突发事件 顾名思义,谣言,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得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  相似文献   

3.
雷霞  李云帆 《现代传播》2023,(3):159-168
谣言易感人群中占比最大的老年群体,普遍认为自己不会传播谣言,并自认为对谣言有足够的感知力与判断力。但在现实的信息分享行为中,老年群体确实容易轻信或传播谣言,由此产生在谣言感知层面和传播层面的认知不协调,继而引发其心理不适。老年群体重视利国利民和正向价值的传扬,在主观层面上不愿传播谣言,加之对谣言认知不协调引发的不适,敦促其启动相应的纠偏机制,通过自律、信息过滤、正向驱动等方式,或规避谣言传播,或“合理化”其谣言传播,以推动自身观念或行为上的调试,从而达到协调。在此过程中,老年群体有望实现个人功利主义诉求与国家利益维护诉求的统一,是值得争取的清朗网络空间建设的有生力量。媒体要加强信息的把关与核验,引领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网络谣言正在畸变为一种商品,制造和传播谣言推高网页点击率以谋利成为一种蔓延的社会现象。注意力经济为网络谣言商品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网络广告联盟为网络谣言货币化提供了交易市场,内容工厂和洋葱新闻在商业模式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网络谣言的商业化。网络谣言的商品化正在败坏或扭曲传播良知。谣言的生意正将我们的生活卷入充满假象、偏见、怨恨、谎言、分裂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漩涡之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谣言的产生、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动力、过程和机制,着重论述谣言的根本,其实是人们对各类事务的主观立场。必须意识到,辟谣或制止谣言传播,与谣言的对抗,其实是希望改变人们的立场,而非简单地澄清一个事实便已足够。  相似文献   

6.
网络谣言是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谣言。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易接触等特点,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方式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但也为谣言的散布和传播提供了方便。网络谣言的产生及传播给社会带来危害,使对网络谣言进行防控成为必要,鉴于谣言不会完全灭绝的特点,及网络自媒体的开放、匿名、原子化等特点,对网络谣言进行事前预控要比事后控制效果更好,成本更低。从理论上说,只要网民不想造谣(或  相似文献   

7.
微博谣言与交往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可以理解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但它也成为谣言的集散地。微博谣言具有频发性、"光速传播"、文本性及可编辑性和知识性等特征。目前对微博谣言的成因分析聚焦于个体心理或中观组织层面,忽视宏观社会性原因即中国的社会转型。微博谣言不能自动净化,要减少微博谣言,一方面政府应该赋予微博平台更多言论空间,另一方面微博用户应该相互质疑言辞内容的真实或合理性,任何人的言辞行动均是可否证、可批判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人民网最新盘点的2016年十大谣言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分析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的多种路径组合方式。研究提炼出了影响谣言传播热度的八项路径因子和谣言得以高热度传播的三条组合路径。研究发现,人们并非是完全盲目地相信谣言的,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实。而且,事件衍生类谣言容易在微博等弱链接渠道发酵、卫生安全类谣言容易在微信等强链接渠道扩散,权威机构或人士容易在微博等弱链接渠道开启卫生安全类谣言讨论的狂欢。  相似文献   

9.
陈堂发 《今传媒》2016,(10):4-6
危机事件中脱离真相或事实的网络谣言因为强烈归因心理支配而难以避免,该类谣言区别于其他类型谣言,其承载着特殊价值,即它是基于公众利益诉求的知情权的直接反映。基于合理、合法利益的诉求或保护而产生的知情权,应该属于宪法性权利,在法益衡量中理应处优先地位。危机事件中的谣言应以行政处罚为主,且充分考量官方渠道信息公开是否及时、透明的因素,谣言处罚应以信息封锁行为的处罚为要件。对于确由保守秘密的实际工作需要而不公开信息,政府应承担举证责任以证明拒绝告知的合理性。对谣言的刑事惩治只宜作为谣言治理的补充手段,刑事责任的追究应该设置苛刻条件,谣言后果足以明显威胁危机处置措施的有效性,或者谣言已经演变为典型政治意识形态属性的反国家利益、主权利益舆论,而言论后果性质的判断应依据“多数人标准”。  相似文献   

10.
自人类有传播现象始,真相便与谣言相生相伴。谣言是指众人没有根据的传播,又被称为谣诼、流言、谣传等,社会学家弗茵认为谣言是一种最松散、最自由的缺乏根据的信息传播方式:《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  相似文献   

11.
李晓蔚 《新闻世界》2012,(8):290-291
谣言,即所谓广泛流传的、未经证实的事实或诠释,人们对此通常的理解是谣言“起于无知”并且“止于公开”,认为真相一出谣言就会崩溃,而本文称为“以假为真”的新式谣言与传统的“信以为真”的谣言有很大的差异,它是“起于智者”、“传于智者”的,并且不会随着真相的出现而失去其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12.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也使得谣言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舆论环境。今年6月11日,一场罕见的雾霾天气突袭武汉,三镇被灰黄色气体笼罩,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异常天气引发公众恐慌,网络上谣言四起。本文将透过武汉雾霾事件,浅析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过程以及遏制办法。一、谣言发生的原因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相似文献   

13.
谣言与突发事件顾名思义,谣言,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4.
马天剑 《新闻知识》2012,(10):48-49,39
每当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出现时,都伴随着各种谣言的快速传播,谣言严重地影响了事态的正常发展。本文从甲流疫苗的谣言分析入手,对媒体的医学报道进行反思。本文认为,应当从议程设置、媒体报道技巧、健康传播意识、专门领域记者、整合传播等多方面,改善与提高媒体的医学报道,增强应对谣言的能力,正确引导舆论。唯有这样,才能强化媒体的公信力,提高民众抗拒谣言的意识,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金霞 《报刊之友》2013,(10):58-59
新媒体环境下,民众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比例越来越大,信息的传播的自由性也导致网络上大量“谣言”的泛滥,尤其是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下更为严重。主流媒体对于网络谣言需要有新的应对方式,了解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特点,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应对网络谣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以新型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web2.0时代的到来,谣言的形态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借助社交媒体而传播的网络谣言利用各种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进行阐述或诠释,一般而言缺乏真实性根据,由于"迷惑性"极高,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在新媒体时代,网民制造的谣言借助网络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还加快了传播速度,增加了人们对谣言辨识的难度,使其危害性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网络谣言对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严重危害性。基于多模态和趋近化理论构建网络谣言的趋近化模型,从空间、时间、价值观、情感和认知五个维度定性探讨网络谣言中的趋近化策略,归纳其常见表达,发现:网络谣言内容具有典型的趋近化特征,普遍采用五类趋近化策略的一种或多种策略;涉及文字、图像、声音、触觉、嗅觉、数字、颜色、符号等多种模态,同一模态可包含多种趋近化策略,并与其他模态中的趋近化策略同时作用;一种趋近化策略还可成为其他类型趋近化策略的先决条件。研究有利于从语言和非语言层面探究网络谣言的认知机制,为公众识别和终止传播谣言、权威机构辟谣及AI自动识别谣言技术开发等方面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微信安全中心公众号"谣言过滤器"的206条微信谣言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微信谣言的内容类型、情绪类型、传播方式和标题使用,试图发现当下微信谣言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分析发现,失实报道类谣言比例最高;其次为科学常识和食品安全类;儿童走失类谣言最少。在微信谣言的情绪类型上恐惧型谣言最多,但善意型谣言和中立型谣言与恐惧型谣言相差不大,敌意型谣言比例最少。谣言传播方式较之前有明显变化,视频类谣言有了飞速的发展,这给谣言防控增加了难度。微信谣言标题一般比较短小,多是结论性语言,标点符号多使用感叹号以增加关注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左传》中记录的谣言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谣言表现为流言、歌谣、谶语、政治神话等形式。超验性的谣言既由充满危机的社会环境催生,也产生于政治家的意图。知识群体掌握了谶谣的制造、解读能力,从而影响现实政治。在“伯有为厉”等事件中,谣言的传播和应对与内政外交中的祭祀、禳解、聘问等仪式相关联。古代政治家们既利用仪式的传播特征,也利用仪式的象征性或象喻的言语方式,完成现实政治中的权力分配、身份塑造、外交声明等。在超验性谣言的传播与应对中,知识群体通过对谣言的解读宣扬“德”与“礼”的学说,亦可视为建立自己的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谣言的传播过程,离不开谣言传播者,谣言传播的渠道,谣言的内容,谣言接受,谣言传播的效果,谣言反馈等要素,更离不开诱因、媒介和政府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层出不穷的谣言,给社会心理和社会系统带来了诸多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