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人口流动常被有些人认为是社会稳定的祸根,这是对人口流动和社会稳定关系的误解,或是渗透了对流动人口尤其农民的歧视与偏见.人口流动中表现出来的"城市病"并非是人口流动所造成的,而是深层次的制度性歧视的结果,是国家和城市对农村和农民欠帐太多的惩罚性表现.以牺牲公民的迁徙自由权等人权保障以及牺牲国家城市化及其现代化进程为代价,来实现社会控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社会稳定.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稳定则是建立在公民权利诉求充分实现以及国家的城市化及其现代化基础上,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社会稳定.人口流动有助于形成更高层次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出生决定着人口构成中的性别比,社会应维持性别的均衡。近年来山西农村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分析山西农村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认识山西农村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危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均衡山西农村人口性别比,使山西人口、经济和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美国流动和迁徙人口的教育法律,其中保护流动和迁徙人口的受教育权是保护迁徙自由权的重要内容,其宪法依据是“优惠与豁免条款”和“平等保护条款”。而新迁入人口必须在满足一定的居住条件之后,才能获得迁入州居民的教育权利。为了解决和协调好人口流动和迁移中各个方面的教育利益,我国应该把迁徙权写入宪法,并改革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流动幼儿,即流动人口子女,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一起在流入地(城市)生活的1~6岁的儿童。在当前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内,随着人口流动大规模地进行,举家迁徙成为人口流动的一大特征。伴随着举家迁徙的大潮,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早期教育问题又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与日俱增。农村社会劳动力向外流动主要表现为职业上的流动,职业流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职业上的地域、种类、地位和代际的流动。不同的农村社会职业流动现象,反映的是城乡之间的固有差异。在农村社会流动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效应也表现在多方面。从农村职业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职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形式,探寻了农村职业流动带来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的东南部迁徙,并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但由于各种配套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农村流动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受到重视,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就目前来看,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走访,在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流动儿童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的东南部迁徙,并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但由于各种配套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农村流动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受到重视,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就目前来看,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走访,在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流动儿童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农村职业地位的提升等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成为农村人口流动、农村职业地位提升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动因;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之间的天然差异和制度性障碍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也给农村社会流动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实然和应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而到城市打工或谋生的人户分离的人口。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流动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原来的单身外出变为“举家迁徙”,于是便衍生了流动人  相似文献   

10.
人口和教育已成为世界上两大社会问题。人口的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质量、人口流动都直接影响我国的教育状况。教育发挥对人口的调控作用,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及人口迁徙几方面入手,积极发挥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以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由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城乡劳动力以城镇为中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并存的态势.而我国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单向流动,给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文章认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缓解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双重过剩局面,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领导权的最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政策的萌芽时期。这些社会政策是应急式的和区域性的,带有一定的试验性,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乡分别管理、土地改革和阶级划分、调和性劳资关系和城乡工资差异、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等方面,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相关研究表明。提高劳动力流动水平有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劳动力流动水平的提升除了与宏观制度关系密切,也还需要从个人社会资本的层面进行改善,如社会资本存量的积累、社会资本质量的提高,以及相关平台的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其效应还会通过人际之间的相互依赖而放大。因此,全面分析社会资本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对于全面实现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农村纠纷解决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社会纠纷数量激增,种类日趋复杂。农村纠纷的现状也同样如此,纠纷种类增多、内容复杂。对于农村纠纷的解决方式,在社会转型时期,既要体现法律的权威,又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要在法治的旗帜下,进一步建立健全以调解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农村纠纷解决体系",充分发挥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功能,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梁启超与以孙中山为首的早期国民党人都探讨过社会主义问题并进行过论战。他们在社会主义术语中国化、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等方面都各有见解。但是,由于政治立场不同,在社会主义与民主革命的关系、传统文化资源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未来社会前景估计等方面又有分歧。他们的看法虽不相同,但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业化与农村传统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浅析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外部不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在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外部不经济。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由混乱走向有序,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二语心理词汇中英语动词的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词联想测试探讨二语心理词汇中不同词频的英语动词的组织,可以看出低水平二语学习者和高水平二语学习者对于不同词频的动词反应有着明显差异,两组学习者对高频动词的反应均以组合型为主,但是对于低频动词来说,前者的反应以语音为主,而后者的反应仍以组合型为主。因此,不能笼统的认为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是以某一种方式为主,词性、词频以及语言水平等因素都在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中起一定的作用,从而导致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既有语音的又有句法的。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镇地区,我国农村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集体及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差别较大,要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加强立法等一系列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的安徽乡村社会,会道门种类繁多,基础雄厚。建国初期,安徽地方政权通过大规模的取缔会道门运动瓦解了会道门的组织体系。会道门具有极强的再生功能,在取缔会道门以后,新政权通过加强乡村社会控制、革新乡村社会组织、改造乡村游民阶层、重塑乡村社会信仰等方式,重构了安徽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的重构,遏制了会道门的再生和发展,使取缔后的会道门组织未能再次复兴而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制度设计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朋 《教学与研究》2006,(10):19-25
农村社会的发展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关系着农民社会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是造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重要原因。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区和第三种力量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合力作用,是有效摆脱我国当今农村公共产品困境的必然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