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所以民族是否团结关系到社会是否统一、稳定,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影响重大,因此如何有效实施公民教育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社会工程。公民教育工作需要从多个层面和广泛角度去思考,利用当前国内的政策研究、制定以及评估,才能取得效果。本文就我国多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以及公民教育展开研究讨论,希望能够为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公民教育的思想核心离不开美德与权利的论争与弥合,围绕美德与权利的关系可以探寻公民教育发展的理性主题,公民教育的价值向度表现为公民的政治素养、实践能力和公民意识等的培育与塑造,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交叉与分野,并以培养公民身份认同为出发点,以指引公民价值追求为导向,以塑造公民法治观念为核心,以促成公民价值自觉为目标,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高校应重视国家主权观教育、中国文化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公民责任教育,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邱伟 《职大学报》2013,(5):110-113,109
民族精神是公民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公民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分析.它存在着诸如现代国家主人翁意识淡薄、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公民人格修养的匮乏等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值得高度重视。剖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产生的根源,只有通过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学校教学、教育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主、自觉、自信,才能确保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认同理论、建构理论为依据,以《人民日报》女排"五连冠"报道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女排"五连冠"报道建构国家/民族认同的功能及其方式:《人民日报》不但建构了国人对国家的归属感,还建构了国人对国家的忠诚感和理想感,不但建构了对国家民族——"中华民族"的认同,还建构了对以"顽强"、"拼搏"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认同。这种建构是时代的产物,既具有合理性,也具有局限性,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通过西藏高校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西藏高校大学生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有较高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更加强烈;性别、年级、民族和父母亲的民族种类会影响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建议通过社会层面,齐抓共管,构建提升中华民族认同的体制和配套设施;学校层面,多措并举,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家庭层面,刚柔并济,以家庭教育为根基,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具有政治学、教育学和民族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国际环境、国内发展以及大学生成长等方面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主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政策基本精神方面的教育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及民族团结教育等。  相似文献   

8.
"人文奥运"理念是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一遗产的文化特质与公民社会的内在秉性有着天然的同构相似性,业已成为人们追求公民社会理想,培养公民意识的一种具象与表达。它将公民意识中的主体认同、法制认同、政治认同、道德认同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探寻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与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交互关系,一方面可充分体认奥林匹克文化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可以让这一先进文化在公民社会的征程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面临着"自治"与"治理"的冲突调适问题、"国家民族"的关系处理问题以及经济与文化发展取向整合问题等基本矛盾,比如新疆、宁夏、西藏等地区甚至还将处理现代公民与宗教教民的身份紧张问题。这一矛盾关系格局必将使得其实践过程陷入一系列特定的困境。而基本的应对策略则是以文化共生、平等关照为指导,以自主参与、互动习染为内容,从而最终实现渐进的思想政治理念内化与政治行动取向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笔者旨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眼光系统回顾、探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校公民教育发展历程与实践改革,把握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现状,展望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趋势,对“美国精神”、“民主精神”的内涵实质进行理性盱衡,对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反思和总结,从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中挖掘具有凸显人类价值观的公民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周边国家较为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三股势力”和“双泛”思潮以及新疆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过快增长的民族意识等,对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为此,必须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决打击“三股势力”,以公民意识为视角深入开展多元文化理解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形势任务,使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阐述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需要强化的几个教育重点:(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抓牢世界观、人生观的根本教育(二)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线,唱响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三)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途径,夯实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和法制教育基础(四)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3.
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可促进大学生良好精神状态的形成,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着明显的缺失,诸如现代国家主人翁意识淡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缺乏,公民人格修养的匮乏等。剖析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产生的根源,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度保障、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学校教学、教育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主、自觉、自信,才能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进而有效弥补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边疆民族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及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内地民族相比都有较大不同。而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上屡屡出现的国家分裂或民族独立运动,大都发生在国家的边疆民族地区,其根源与上述边疆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具有密切关联。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不同于内地的特点,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国防教育,首先要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即加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教育,引导边疆各族人民冲破本民族的狭小范围、把浓厚的民族意识升华为强烈的国防意识。  相似文献   

15.
守法的精神是公民基于对法律的价值合法化的认同而自发形成的守法动力,是出自内心地视遵守法律为道德自觉的主观理念。在现代社会,公民的守法精神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规则意识,它又体现为三个层面:规则至上、注重程序和对权力进行制衡。二是正义感,包括权利意识和相互性两个方面。三是公共理性,它是守法精神的一个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核心,对于作为承载着国家希望和未来的大学生而言,其现代化的教育更是关乎一个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和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认真研究和考察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的状况前提下,探索加强和促进大学生现代公民教育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促进我国家公民教育的新进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胶东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神价值、文化教育价值。胶东优秀传统文化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相通的丰富内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发挥胶东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根基、精神价值认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关史料,运用文化学理论对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与传统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研究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映,是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彰显;运用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传统体育自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实施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对于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增强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与价值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东干族是我国回族的后裔,其民族发展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从民族自我认同、民族语言认同、民族文学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教育认同五个层面调查了中亚东干族的文化认同现状。  相似文献   

20.
摘要:新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应依据“新的历史方位” 及时地做出调整,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下,以中华民族作为发展的定位、以民族认同作为发展的定向、以民族复兴作为发展的定性。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认同的引领作用:提炼中华民族的民族符号、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形象;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强化作用:促进“多民族”的民族交往、促进“多民族”的民族交流、促进“多民族”的民族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