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愈的《师说》一文是他的教育学专论,对教师理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从儒家的道统出发,阐明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则体现了他以学问为本、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追求。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古有韩公昌黎先生撰《师说》,兹有不才拟《师说新编》,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教正。韩公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愚以为,除此外,老年教育之师者,还应抚慰心灵,给予康乐。老人最怕孤单寂寞,无话可诉;次怕疾病伤痛,健康不佳;三怕落伍时代,难与儿孙沟通。故尤喜结友娱乐,保健锻炼,学习充电,努力与时俱进。故老年教育之师,应以"传道、授业、解惑、抚慰"之形式,促其  相似文献   

3.
唐代文学家韩愈为青年学子所作《师说》,因其结构严谨、立意深远,在文学史及教育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深。学者多有为之续者,或借其题、或仿其意、甚至有反其意者。时间跨度从宋至元、至明、至清,再至民国,乃至新中国,千余年来延绵而不绝,形成了一种"师说"的传统,且为本国所特有。同时各篇"师说"对于中心议题——"师道"的认识,也是各有千秋,实属本国宝贵的教育遗产。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06,(9):32-34
中国古代称教书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豪韩愈的《师说》一,“古之学必有师,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引以自豪的荣耀。  相似文献   

5.
《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发现个性、信心鼓励学生,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等方面谈谈严谨教学、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6.
"工匠之师"这个词汇,源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7年教师节前夕的9月8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考察时对学生们的勉励。总理对同学们说:"你们不是一般的工匠,你们是‘工匠之师’![1]"总理的到来,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这所有着近40年历史的全国第一所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呈现在更多人的视野之中,也使更多的学者对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文章以该校特色人才培养为基点,重点挖掘其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工匠之师"的重要作用,提出在顶层设计上要依据生源的禀赋差异处理好"师能"和"傅能"的传递与传承,构筑培育"工匠之师"的思想高地、打造特色思政教师队伍、营造"工匠之师"的文化氛围等特色思政实施方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孔子作为众多弟子"常师"的"以授业为天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精神,多角度阐释了孔子"以身作则"身教思想的价值和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8.
李青 《教育论坛》2005,(1):36-37
大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把“传道”(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教师职责的第一位,认为它比传授知识,为学生解难释疑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韩愈在面对中唐“耻于为师”的风气时,创作了我国第一篇教育论文《师说》,提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职能,并以身作则,形成“韩门学派”,传播了儒家思想。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师说》对现代教育的深远影响,结合当下的教育政策,论述《师说》学习的重要性、老师的教育职责、师生之间友好关系,指出《师说》在重视思想引领、尊师重道、尊重学生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曾经以学生的身份听老师解读经典《师说》.如今,我已为人之师,经历了一届高中班主任的教育生活,再次翻看《师说》,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认识教师这个伟大的职业,对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萧承慎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他在战乱时期对师资文化进行的研究中,揭示了中国传统师资文化的历史特点,对"师道"做了关于教师的"为师之道"、国家和社会的"尊师之道"以及学生的"求师之道"的区分。中国的"师道"赋予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价值追求,其本身是一种信仰力量,具有道德约束力。中国和西方的师资文化差异,植根于双方的教育文化之中,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当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中汲取滋养。  相似文献   

12.
许淑媛 《教书育人》2007,(10):60-62
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为人之道,培养优良品德,培育人;“授业”就是讲授文化知识,即教书;“解惑”是指解答做人和文化方面的疑难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教书育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本栏目将聚焦首都基础教育的几所品牌学校,通过学校对自身教育品牌形成过程的思考,以及特邀相关专家对学校品牌建设进行点评,力求解读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内涵《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作为基础教育的载体,学校的责任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相似文献   

14.
1180多年前的韩愈写过一篇文章叫《师说》,文章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后,“传道、授业、解惑”便不知不觉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职业方式。我们不得不折服于韩愈的概括能力和对教师职业的洞悉力。然而.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笔者认为,仍以“传道、授业、解惑”来诠释教师的职业,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要求完全相悖。  相似文献   

15.
金春梅 《新疆教育》2013,(11):53-53
本文又重新温习韩愈的《师说》内容,尤其对“传道、授业、解惑”又与新的理解和体悟,其实这也是如今高效课堂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即思德教育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目标。同时略议这些课程目标的如是达成还须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社会环境。说明无论“传道”还是“授业”,离不开家教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仲辛 《教师博览》2013,(6):57-57
<正>韩愈《师说》中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是教师的通称,自先秦沿用至今。老师这一当今最广泛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着种种精彩的别称,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史知识,对我们尊师重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无裨益。先秦时代,人们将教师统称为"师傅"(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又重新温习韩愈的《师说》内容,尤其对"传道、授业、解惑"又与新的理解和体悟,其实这也是如今高效课堂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即思德教育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目标。同时略议这些课程目标的如是达成还须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社会环境。说明无论"传道"还是"授业",离不开家教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培养有鲜明中国烙印的优秀教师,是当前中国教师教育需要重视和解决的课题。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对此进行探索与实践。学院以君子文化为引领,挖掘江南文化资源优势,提出"效圣贤之教育人生,展儒师之时代风范"的教师培养理念,把当代儒师作为师范生效仿的目标。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了儒师作为师范生成长目标的缘由,阐述了儒师的人格特质,指出了儒师之德、儒师之道、儒师之教、儒师之学是培养儒师的四方面要求,进而从课程开发、培养方式变革、区域教师教育资源拓展等方面介绍儒师培养的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9.
孔子授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人自然难以尽知。惟从《论语》传递的信息中,可大致窥其线索。《论语》表明,孔子师门业已形成,实施“君子之教”。它有别于一般伦理道德之教,而属于以礼乐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君子儒”之教。其授业过程为:为力行而学,因学而教。从而在授业文化源头上显示中西授业取向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回归     
一、为教育寻根:西方文化与华夏文化出发点之异同当今中国教育,需要改造之处多多,无不涉及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论者意见纷纭。虽然形成共识很难,孔子的态度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要解开这个结,先贤的教导是"君子务本",考察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出发点的异同。梅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