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七期登载了傅爱梅老师的《足“腊梅”还是“蜡梅”》的文章,现结合此文,谈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张庆 《江苏教育》2000,(1):32-32
最近.我区不少老师打电话反映:苏教版小学语第三册“识字5”中的“腊梅”一词.在1999年修订本中改成了“蜡梅”。是不是原来酌“腊梅”错了?我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上面也只有“腊梅”而没有“蜡梅”,不知道你们这样改有什么根据.盼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3.
《山西晚报》2004年12月9日第12版发了一则热线报道.小学二年级课文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腊梅”变成“蜡梅”,学生家长和语文老师对此感到疑惑,并且担心学生以前学的是“腊梅”,现在改为“蜡梅”.到升学考试答题时该写哪一个才算正确呢?学校不同,使用的课本也会不同,小学生们所学的祖国语言文字也不相同,怎么办?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293页.“叮咛同‘丁宁’。”951页:“[旁皇]同‘彷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310页:“[丁宁]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叮咛’。”977页“[彷徨]……不要写作‘旁皇’‘镑徨’。”到底应当何所适从?  相似文献   

4.
《山西晚报》2004年12月9日第12版发了一则热线报道:小学二年级课文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腊梅”变成“蜡梅”,学生家长和语文老师对此感到疑惑,并且担心学生以前学的是“腊梅”,现在改为“蜡梅”,到升学考试答题时该写哪一个才算正确呢?学校不同,使用的课本也会不同,小学生们所学的祖国语言文字也不相同,怎么办?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293页:叮咛同‘丁宁’。”951页:“[旁皇]同‘彷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310页:“[丁宁]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叮咛’。”977页:“[彷徨]……  相似文献   

5.
蜡梅还是腊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蜡梅是我国中部原产的著名观赏花木,它并非梅类,在分类上属于蜡梅科的蜡梅属,但人们常写作“腊梅”。如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的植物③;金盾出版社的《家庭养花300问》、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梅谱》、《现代汉语小词典》中均只有“腊梅”。到底是“蜡梅”还是“腊梅”呢? 《梅谱》里虽称其为腊梅,却是这样说的:“腊梅并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而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故名腊梅”。《家庭养花300问》中也这样说:“它花色娇艳,幽香远溢,黄亮似蜡,香气如梅。”由此可见,蜡梅的“蜡”是指花色与蜂蜡一样黄的那种花…  相似文献   

6.
腊梅·蜡梅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在二年级上册集中识字5出现了“蜡梅”(苏教版二年级上册80页)一词,许多老师问我“蜡梅”的“蜡”是不是错了,应该是“腊月”的“腊”,即“腊梅”。到底哪个对呢?对此,我进行了一番认真的研究。一、工具书的解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没有“蜡梅”这个词,只有“腊梅”一词。腊梅:1.落叶灌木,叶子对生,卵形,开花以后才长叶子。冬季开花,花瓣外层黄色,内层暗紫色,香味浓。供观赏。2.这种植物的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2000年增补本的解释同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7.
唐代元和年间的秀才崔郊虽然在《全唐诗》中仅存一首《赠婢》诗,但其中的“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不仅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还与晚唐诗人杜苟鹤的“客路如天远,侯门似海深”(《对酒吟》)共同孕育了“侯门似海”这个充满人生感慨的成语。《赠婢》中的“萧郎”指的是谁呢?  相似文献   

8.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脍炙人口的名作。因为这首诗,才使本来不出名的姑苏城外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封桥”亦因此诗更名为“枫桥”了。“封桥”为什么演化成了“枫桥”呢?明人卢熊在修《苏州府志》中说:“(枫桥)旧作封桥,王郇公(王珪)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  相似文献   

9.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苏教版)中,出现“蜡梅”一词,许多同学和家长提出质疑,认为应改为“腊梅”。那么“蜡梅”的“蜡”是错别字吗?其实,今天多被人们称为“腊梅”的这种植物,在宋代时叫做黄梅,据说苏东坡等人见黄梅的花色如蜂蜡,便将它称为“蜡梅”,从此,人们便沿袭这种叫  相似文献   

11.
王实甫《西厢记》中有一段广为传诵的曲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般认为“碧云天,黄花地”是由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王实甫为什么要把“黄叶地”改为“黄花地”呢?仅仅是为了避免抄袭之嫌吗?笔认为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2.
彭远华 《阅读与鉴赏》2007,(10):43-43,40
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灵魂”哪有“紫色”的呢?从修辞学的角度,显然是说不通的!从感情的角度,褒义有“美丽的精灵”,贬义有“丑恶的灵魂”之说。为什么有“紫色的灵魂”之说呢?  相似文献   

13.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有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题目是《赋得暮雨送李胄》。何谓“赋得”?《辞源》的解释是:“科举考试,考官以古人诗句,或各种事物为题,使作五言排律诗六韵或八韵,称为试帖,题目用‘赋得’。唐以前如梁元帝有《赋得涉江采芙蓉》诗,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六有《赋得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鲁迅的《雪》一课有三个词是“蜡梅、胡蝶、壶卢”,课文对这三个词的解释是:“蜡梅即腊梅、胡蝶即蝴蝶、壶卢即葫芦。”学生质疑:“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成腊梅、蝴蝶、葫芦?”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苏教版)第十三课《早》里写道:“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文中还有多处出现“蜡梅”这个词。当我上这课时,在黑板上板书“腊梅”这个词时,学生们立即向我指出:“老师,您写错了,课本上是虫字旁的蜡。”于是,我向学生解释:“腊梅是一种植物,它冬季开花,腊指农历十二月,符合这个意思。而且文章开头交代去参观三味书屋的时间正是在酿雪的天气里,应该是腊梅。”课后,我把这一问题提出与其他老师探讨,有的老师与我的看法一致,而有的老师则认为应该以课本为准,理由是与教材配套的一些教案及参…  相似文献   

16.
“原来”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未经改变的事物,二是表示发现真实的情况。这个词本来写作“元来”,如唐章碣《焚书坑》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宋赜藏主编著《古尊宿语录》:“仔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人。”后来,“元”字改“原”,这是什么原因呢?清代学者郝懿行在《晋宋书故·元由》中说:“论事所起,或言元来,或言元故,或言元旧,皆是也。今人为书,元俱作原字……盖起于前明初造,事涉元朝,文字簿书,率皆易元为原。”为什么“事涉元朝”便要“易元为原”呢?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这个封建王朝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被推翻。明朝建立后,  相似文献   

17.
释“南亩”     
杜牧《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南亩”泛指农田。为什么农田可以用“南亩”泛指呢?《辞源》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8.
欲探讨婚俗,便不能不谈汉字“婚”。《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据此可知,“婚”是从“女”从“昏”的会意字。为什么,要从“昏”呢?许慎列举了两个理由:一是周礼规定“娶妇以昏时”;二是“妇人阴也”。第二个理由应是中华阴阳五行世界观的认识,而第一个理由则为我们理解“婚”字的文化内涵拓了一条路。何谓“昏时”?甲骨文“昏”字从“日”从“氐”,“氐”即“低”,其造字意义为:太阳西下;《说文·日部》:“昏,日冥也。”《周礼》为什么要规定“娶妇以昏时”呢?这应该是当时以日落天…  相似文献   

19.
说“紫”     
杜甫诗《咏怀古迹》中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句,课本注日:“紫台,即紫宫,汉宫名。”皇宫何以称“紫台”或“紫宫”?为什么要以“紫”来命名呢?  相似文献   

20.
唐·杜牧《山行》诗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应解释为“因为”之意,而非“坐下”之意。那么,表示动作行为的“坐”为什么会表示“因为”意义呢?“坐”的“因为”之意又是如何演变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