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08,(2):154-155
古典目录之学,防自汉季刘向、刘歆父子。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受命整理国家藏书,成《别录》若干篇,为提要目录之始;向卒,子刘歆继承其业,成《七略》一书,为图书分类目录之祖,较欧西《万象图书分类法》早千余年。《汉书·艺文志》曾简记其缘由称: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翻译佛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和佛经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而传入大理.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唐开元三年(公元714年)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赠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加上后期不断的求经、赠经和购经活动,使大理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大理古代的寺院藏书、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校书、刊书、读书、讲书、教书、著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传播事业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书院。如作为读书之处的书院,作为著书之地的书院,作为藏书之所的书院,  相似文献   

4.
“书籍文化”是人类一切智慧的结晶。中国书籍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先有画(图)后有字(书)的历史长河,故称“图书”。中国是一个图书大国,图书年代之久远,类量之浩瀚,题材之丰富,装帧之古朴,令世人惊叹。这是先人和前辈给我们留下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书文化如果以殷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藏书之风很盛 ,藏书 ,需要有专门的藏书建筑 ,《史记》说 :“老子者 ,……周守藏室之史也。”即是说老子是周代藏书室之史 ,可见那时已经有了专门的藏书建筑了。藏书的数量上也经过了一个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战国时 ,“惠子多方 ,其书五车。”但那时主要是竹简 ,五车书的份量也不会太多。三国时王修藏书较为有名 ,《三国志·魏志·王修传》 :“修家不满十斛 ,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 :‘士不妄有名。’”可见那时有书数百卷即算名士。晋代以后 ,纸作为文献载体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故私家藏书数量日多 ,张华“尝徙居 ,载书三十乘 ,”…  相似文献   

6.
邓洪波 《寻根》2006,(2):7-10
新生的文化组织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从地方志中看,它最早出现于唐太宗时期,如大将军李靖在山东读书和研习兵法的书院。从官方的文献记载看,它则始于唐玄宗时期开设的东西二都丽正、集贤书院。书院的出现,是隋唐推行新的印刷技术使书籍大量流传于社会之后,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进行文化研究、积累、创造、传播等活动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新的文化教育组织。  相似文献   

7.
杨杞 《华夏文化》2005,(3):52-53
杨守敬(1839-1915),清末历史地理学家与版本目录家,字醒吾,湖北宜都人.从青年时开始,就酷爱收集图书,特别是古代秘籍.他24岁时入京会试不中,却考取了景山官校教习,一有空隙,就到北京琉璃厂去搜集书籍及碑版文字.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风月宝鉴”的出现看似偶然,但却是应运而生,是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时代思想的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我们无论是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历时性考察,还是从横向的角度进行共时性观照,都可以看出它是我国古代宝镜中的集大成者,是这一坐标体系中的最亮点。透过对“风月宝鉴”这冰山一角的参悟,我们了解到的决不仅仅是一个风月故事。难怪“风月宝鉴”会成为《红楼梦》一书的别名!  相似文献   

9.
刘欣 《寻根》2012,(2):49-53
生日习俗是中国最为普遍的一种风俗。在我国古代,庆祝生日和寿诞,属于礼.仪范畴。由于寿礼实际上是每岁诞生纪念日的重复.所以无论在古代礼书中还是现代民俗学中,并不把它单独列:勾一类。这大概是由寿礼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中所具有的“过渡性”和“重复性”所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生日习俗正在消失,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探讨,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代的禁书现象徐华献禁书,就是禁止刊刻、抄写、传播、阅览的图书。历史上禁书的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难计其数,现择古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禁书,对其内容加以分析、归纳:一、政治原因:禁书是一种人为的现象,它的出现既是一个国家,一个特定时代文化政策的反映,又...  相似文献   

11.
褚纳新 《寻根》2006,(1):65-71
浙东素称人文渊薮,南齐时余姚人虞和是浙东地区有史可考最早的私人藏书家。自宋室南渡之后,浙江成了全国的学术著述版刻中心,民间藏书蔚然成风。明代,随着姚江学派的兴起,余姚的科甲扬名于天下,“衣冠文献,益盛以大”。读书成就了学人的前途,也造就了一方乡土的藏书之富。泗门,这一浙东富庶之地上的书香古镇,其藏书文化,更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12.
徐雁 《东方文化》2003,(6):91-105
“古旧书业”是指从书籍的持有者手中,回收其售出的古书和旧书,并再次将之投向市场向读者销售的一个行业。一般说来,它与新图书出版发行业一起,共同组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的完整的图书市场。  相似文献   

13.
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2008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揭晓,中国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图书《之后》,荣膺2008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称号。这是连续第5年中国图书在这项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图书设计评奖活动中获奖。本着“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工作要求,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从2003年开始,每年面向全国组织“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以参加次年度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和展出。2007年全国共有22种图书荣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全部参加了2008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来看,“尊祖返经”、“汲古返经”并不是哪一个朝代的特定产物,各个朝代都有所体现,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原典情结”使然。而“原典情结”植根于“祖先崇拜”的文化意识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古代文论和我国治学之术。  相似文献   

15.
《上海文化年鉴》2005,(1):128-134
图书出版概况;第9届沪港出版年会;中国图书角逐“世界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艺术展;“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文化中国”系列丛书在美国面市;《大辞海》法学卷、语育学卷面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漫话目录学     
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深远流长,赓续不绝。在以“经”、“史”为主的学术体系中,有很多分支,辅助的学问门类众多,目录之学即是其中的一种。目录之学过去称作流略学,主要讲历代书籍产生、存佚、著录的状况,并由此而衍生出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17.
侯敏 《华夏文化》2004,(2):36-37
中国书院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代孔墨的讲塾,就是一种区别于“官学”的“私学”。但真正把讲塾推进到书院,还是秦汉以后的事情。两汉后以至隋唐,官学以外,名师大儒都聚徒讲学,传授结业。宋代学者在寺院教育的启发下,将唐代藏书、校书乃至研究学术的书院改造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对中国教育和学术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全海 《寻根》2014,(2):105-108
《冰鉴》一书的著作权被嫁接给曾国藩,目前并无多少异议,检索“读秀”图书数据库及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目录等目录数据库,可得署曾国藩著的各种《冰鉴》图书有百余种,北京出版社2004年出的《曾国藩全集》甚至将其收入第19~20卷中。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从遗产保护的意义上说,"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文化线路",将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之无愧。在我国古代几大丝绸之路中,"南方丝绸之路"是开通最早、线路最长、途经国家最多的交通大动脉,具有无比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等综合价值。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宣布中国将与陆上、海上丝路所涉及的国家向联合国共同申请将丝路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方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当尽快列入"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名单。本文主要就南丝路的文化价值、申遗及其现实意义等有关方面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从而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由此可见,“非遗”之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借鉴他国相关的经验教训,不失我们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