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校德育效果最终要通过道德行为实践体现,然而知识本位下的道德教育只能止步于教授或曰灌输道德知识的初期阶段,这就必然导致在学校德育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断裂带,而填补这一断裂带的措施唯有践行德育。提升德育的实践品格是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认知与行为脱节的必然选择。携手社区,以立品、立德为主旨,建设书香校园,实施践行德育,形成课程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校园读书活动——社区德育实践四板块统筹互动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为学生在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和感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垒实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增强德育实效性,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所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德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的根源,是德育的要求不能有效内化。所谓德育"内化",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深处发生变化。德育的内化过程,也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过程。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较多地关注教师对学生直接教育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学生集体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实际上,学生生活在集体中,集体的风气、集体的舆论、集体的活动和交往、集体中的榜样等等,是使道德内化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机制。要想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重视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职校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思考的新课题,"网络德育"由此走进了我们的工作视野.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方面: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意志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生活为中心 构建生活德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脱节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而生活德育模式实现了生活的道德价值和德育的生活价值的有机统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全方位德育,本文主要从学科教学、制度建设、师生关系、文化的德育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生活化德育通过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即从生活现实出发,在生活中进行真实有效的德育并回到生活,它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理论的缺失,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杨静 《教育探索》2021,(1):52-56
认知理论经历了由传统身心二分的离身认知到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具身认知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三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德育也经历着由离身德育向具身德育的转变。在离身德育中,学校德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德育过程中被忽视,出现学生身体参与度低、德育方法缺乏互动生成、德育情境创设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具身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新转向,对还原道德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具身认知开展学校德育,应牢固树立具身的德育理念;让学生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回归道德教育;采用动态生成的德育方法;创设贴合学生经验与实际生活的德育情境。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有两个必要的途径,其一是让学生作为主体出现在每一个教育场中,即实现其主体性;其二是将德育活动依附于现实的学习、生活,继而落实到学生个体,即实现其生活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置身于德育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道德认知与体验,实现道德的成长。而这两个途径都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立体的德育观,把德育的总体目标细化为若干个看得见、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其对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学生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里,构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化的德育格局是学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生活本身就是德育的源泉。丰富生活化德育内容、完善生活化德育手段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德育工作应利用具有德育氛围情境和德育能量的一切时空形态和现实背景,多视觉、多渠道、多层面地进行,应建构一个全景框架——“学校德育场景”(简称为“德育场”)。应从大德育观念建设、师德建设、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德育科研及德美心三育互动等六个方面,对学校德育场景的建构进行整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时代的理想人格,确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德育目标具有有力的现实依据,并需要有效的德育机制支撑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德育必须确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德育目标,进而着力建构情境创设、价值引导、自主建构和实践活动的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论走向体验之路的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实效性低下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恪守着一种“知识德育”的路径,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把德育过程等同于道德知识的认识过程。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在体验中,通过反思和实践去学习,是“做中学”与“思中学”的结合。在德育中引入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学校德育回归本真、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反思力、升华道德境界。营造体验型的学校德育文化氛围、创设体验型道德情境、组织开展体验型道德实践、开发体验式德育教材等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金慧峰 《文教资料》2013,(16):117-118,138
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脱离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是因为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中心,同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行为的失范,无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本文提出建构生活德育理论以走出困境,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以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从而培养德性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4.
回归生活世界是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而真正实现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提高德育实效,学校德育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自身发展需要,以激起主体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要进入学生生活的现实时空,使学生道德生命成长拥有鲜活的土壤;要适应学生生活的完整结构,以畅通学生道德内化的渠道;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活型德育是基于理论与现实的思考而提出的一种德育模式.它强调德育活动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德育生活情境,让学生讨论、实践、感悟和体验,让学生过有道德的学校生活,从而实现幸福生活的德育目的.  相似文献   

16.
提升教师道德敏感性能够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道德内容和情境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教师的道德敏感性的生成有赖于教师提升道德责任意识、加强对德育活动的反思和深化对德育生活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德育过程对于学校德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实现;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最为亲切的乡士德育资源,让学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感受到亲切的乡士教育;有利于转变和完善学校德育方式,完善学校德育功能,构建德育新模式,为德育过程籍以创设德育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过程,积极挖掘地方民俗文化深厚的德育意蕴,主动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课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生动而丰富的乡土文化学习内容,通过拓宽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地方民俗的文化魅力等,都是发挥地方民俗文化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18.
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是我国教育界长期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小学德育回归生活是其有效的解决途径,其目标在于为了生活而德育,并通过生活来培养道德.本课题认为,在学校德育的环节中,应通过德育课程生活化、德育活动生活化、与社会道德实践结合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生活化德育.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既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还要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在管理机制、德育教科研、丰富多彩的活动、家庭社会等方面进行实效性创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德育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促进人性完善,最终实现全社会道德品质的提升,建构人人享有的道德的幸福生活为目标。因而德育不是道德条文、规范的简单记诵和再认,它是学生精神世界的自主建构,没有学生的道德理解和体验,就没有德育存在的现实基础,德育内容也无法顺利实现内化和强化。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构建起道德体验心理场,其途径主要是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联系道德生活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