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的今天,课程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课程问题,形成了众多的新理论,"这些讨论包括课程与阶级、种族、性别、过程、意识形态、个人主义、生态学、释义学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从生态  相似文献   

2.
一、多元化:现时代的特征迈入新的世纪,社会日益呈现出一种新的时代特点。思想家、政治家试图对这种新的时代特点进行概括和总结。毫无疑问,这种概括和总结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从可持续的角度制定出适应时代特点的政策,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时代特征的概括在学术界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利益追求、利益分化、利益多元的时代;有的学者认为,我们进入了一个日益功利化、现实化的时代;而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塞缪·P·亨廷顿在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在冷战结束以后,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理论研究脱离时代、脱离现实生活的严重缺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和哲学把握世界方式的双重特殊性。二十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不仅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其后我国哲学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它向我们昭示,哲学必须以哲学的方式关怀自己时代的命运,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课程”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程”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陈桂生“课程”概念,众说纷坛。这是由于这个概念所指称的事实在变化中,而不同学者又按照各自不同的“课程”观念解释什么是“课程”,从而使“课程”概念扑朔迷离,越来越难以把握,有必要加以分辨。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有关于教学内容的选...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视野中的大学学科发展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样的现象,用不同学科视角分析,具有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学科也正是借助于这些特定的分析视角,形成了它们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学科发展问题,可以看到许多从教育学、管理学角度研究学科发展无法观照的地方,同时还有利于生态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生态  相似文献   

6.
教育生态学是学者研究教育的新角度,主张课程教学生态系统主要由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职员工等多个元素相互构成,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谐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因此,本文立足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与中职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教学理论的时代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教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也比较明显地体现出各个发展阶段的时代精神。21世纪来临之际,“文化—生活—哲学”是我国教学理论合理性重建的时代构架。在这个时代构架下,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研究,即通过教学生活实践研究和元教学理论研究,以充分发挥教学理论的实践指导功能和自我调节功能,还需要从主体的方面重塑我国教学理论研究者的知识分子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青少年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它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而青少年由于独特的身心特点,使他们处于个体发展历程中对社会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时期,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往往使他们难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膊,有时致使迷失发展的方向。因此,探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变革中把握时代精神并用它来指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专升本”这种继续教育的新形式。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改革的角度,对“专升本”的教学要求与教学规律进行了探讨。“专升本”学生既不同于专科生,又有别于本科生,因而,本文对其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课程内在结构的多元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从史书记载到戏剧、电影,“赵氏孤儿”故事在不同时代的传播过程中,作家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作为文学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解读是读者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本方式,也是读者正确了解文学发展和掌握时代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因而应结合不同的文体特征和时代特征,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高教界和学术界存在某种程度的混乱。大学部分放弃了“普通教育”的基本使命,大学学者有沦为“未受过教育的人”的危险。要改善这种状况,现代大学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方面,需要一如继往地关注并承担起“普通教育”的基本使命,使所有学者从事的高层次研究建立在人类共同的知识体系之上。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成其为大学,成其为知识型社区;处于这种社区的学者才能既符合古典理想又达到时代标准。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大学与政府、市场关系的日益复杂,大学功能的不断演进与多元化,学术道德沦丧的危机也日益凸显,大学学者必须在“学术真诚”基础上坚守其基本的学术准则。  相似文献   

12.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专升本”这种继续教育的新形式。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改革的角度,对“专升本”的教学要求与教学规律进行了探讨。“专升本”学生既不同于专科生,又有别于本科生,因而,本文对其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课程内在结构的多元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角度,风格研究是一个深入的层次。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具体历史时代,不可避免地会带上时代精神的烙印与总体上基本风格型范的痕迹,但又有其相对的独特性或变异性,这与每一具体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文艺思潮、特别是作家的“心境”,都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从这个角度切入,将更能扪触到作品的本质、作家的心灵,更能把握住一个时代的总体艺术精神。王星琦先生的《元曲艺术风格研究》,就是从这一角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哲学发展史、可持续发展问题、清除邪教“法轮功”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 2 1世纪哲学发展的趋势 ,指出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它深切地关注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回答时代提出的一系列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由于时代的发展与需要,文化的地位与力量日益凸显。这种变化在课程改革中更加显著。以往的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存在自在性,并没有从文化的视角为课程改革提出自觉地路径,致使课程改革摆脱不了钟摆定律。为了更好的确定文化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发挥其力量,有必要从自在走向自觉。从文化矛盾、文化反思与批判以及文化观三方面分析了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揭示课程改革发生、发展规律,为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价值引导和方向把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就是说,时代是哲学的基础、出发点和归宿,哲学变革的源泉在于时代的特色。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物质和精神的表现,这些表现必然在哲学中找到自己的反映,而哲学则要依据时代的发展来变革自己特定的形式和结构,从而成为特定时代不可分割的“头脑”和“武器”。时代决定着哲学,而哲学又表现着时代,推动着时代,溶化于时代的每一个方面。这应该是我们考察时代和哲学关系的出发点。一、现时代的特点二十世纪开始之后,时代确实有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人们开始用各种不同的名称来表征时代的特色,比如“信息时代”、“控制论时代”、“系统时代”、“一体化时代”、“后工业社会”等等。在西方对人类的未来产生了乐观主义和悲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哲学思维高度增强中国话语权,是理论发展之需要,更是时代赋予之必然。有必要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角度,阐释中国话语的现实逻辑;从联系与发展关系角度,开拓中国话语的崭新境界;从人民与真理关系角度,把握中国话语的核心标准;从认识与实践关系角度,提升中国话语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报》10月2日发表湖南师大教科院熊和平的文章认为,从近代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观以来,众多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围绕课程培养特定时代的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及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课程理想。由此经历了两条不同的路向,即“圈养”式和“游牧”式,它们构成了课程思想交锋的主流,庞杂交错。“圈养”式课程的特点是封闭性、强制性和二元性,“游做”式课程的特点是开放性、自然性、潜目的性。二者各有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价值和局限。  相似文献   

19.
一、确定文章主题有哪些原则? 文章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中,推动时代前进、体现时代特征与发展方向的精神。主题应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的问题,反映先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2005年秋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江苏省全面启动,置身课程改革的浪潮,教师既要从宏观的角度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等问题,又要从学科的角度思考诸如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的培养等一些核心问题,更需要从操作层面把握课程改革中原有内容要求和处理方式的变化,对新增内容的合理性和操作性作相应的思考.因此,当新教材呈现在教师面前时,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就扑面而来。千头万绪,其中最困扰教师的无非是“新”在何处,“改”在何处,如何“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