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使每学年—次的“三好学生”评比活动真正地成为推动学生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动力.我们针对当前改革的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以往“三好学生”评选活动中存在的弊端,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根据本系统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对“三好学生”的评选办法进行了改革.一年多  相似文献   

2.
<重庆晚报>2008年9月14日报道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此言论一出,引发了坊间对"三好学生"这个在中国中小学实行数十年的评奖制度的关注和争论.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校"三好学生"的评比,本来是大家都十分想当然的事情,多年来没有人对它说三道四.  相似文献   

4.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依据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建立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评价制度,对我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小学师生肯定“三好学生”制度的重要作用。但评选过程存在着功利化的诸多问题,影响其在教育中积极作用的发挥。解决其弊端在于改革,在于建立科学的教育激励机制,包括:确立科学的评价观;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以“三好学生”的评选为基础,多种个性化奖项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建立民主、公正、公开的评选程序,使评选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以科学的教育激励制度遏制教育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专家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评选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此言论一出即引发了人们对"三好学生"这个在中国中小学实行了数十年的评奖制度的关注和争论。  相似文献   

6.
2004年5月23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大顾明远教授在上海教育论坛上呼吁,为了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必要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自此,揭开了对"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的大讨论.为什么对青少年学生进步起到过非常积极作用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如今会受到如此沸沸扬扬、轰轰烈烈的争论与质疑?"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出了什么问题?"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究竟该"存"或"废"?对待这些问题的讨论应持积极与慎重的态度.本人对于"三好学生"评选制度作了一些浅显的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中小学施行几十年的“三好学生”评选活动,最近在全国部分地区引起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争议。一些学校尝试引入新的学生评价模式,部分师生则要求取消三好生评选制度。正在北京举行的“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上,三好生评选问题也成为与会代表的热点话题。四市的老师代表普遍认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应该为“三好学生”注入新的内涵。 天津市南开区德育教研室主任杜鑫泉说,过去三好生评比的确带来一些弊端。三好生一般是指身体好、学习好、思想好,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真正评选的时候,三好生的标准倾斜了,多数情况下,听…  相似文献   

8.
建惠(初三学生)我坚决拥护这种新的评比制度。荣誉总是攥在少数人的手里,对其他学生太不公平。而且,以前的“三好生”评比只注重学习成绩,或者是学生干部被优先考虑,又因为名额有限,在其他方面有特长和优势的人总是没有机会。时间长了,得“三好”的永远都是那么几个人,而其他人往往因为希望渺茫而自甘人后了。这简直就是“两极分化”!隋影(初二学生)我从小学到现在一直都是“三好生”,这不仅是因为我学习成绩好,也因为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学生干部。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我是优几个月前,在我国中小学沿袭多年的期末“三好学生”评比制度在深…  相似文献   

9.
学校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学校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行为现象,如公开课、"三好学生"评比等,都可能给学生带来道德上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三好学生"评选去留的问题,多有争议.早在2008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公开提出废除"三好学生"评选,在社会引起广泛争议.在前不久召开的"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也发起提案,称"三好学生"评选会在学生中间产生不正当竞争,侵蚀儿童心理,建议中小学停止评选"三好学生". 这些新闻的出现,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网友赞成停选,表示早该停止把学生分等;有网友建议保留,认为激励成长的传统没什么不妥;还有人认为……"三好学生"评选何去何从,一时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对学生采用评价的方式 是每学年评选一次“三好学生”。诚然,“三好学生” 评选是我国中小学阶段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一种综合评价,即学习好、思想好、身体好,但同时也 为学校德育的评价带来了一些问题: 其一,现在评选“三好学生”的数量大约只占到  相似文献   

12.
正"谁是全国最有名的学生?""三好学生。"看到这样的对话,你有没有会心一笑?三好学生的确是校园里响当当的存在。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三好学生的评选。虽然评选没有统一标准,但大体要遵循"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三方面的标准。可是,已"年过五旬"的三好学生评选,后续之路并不顺畅。【新闻】三好学生称号废止引发一地鸡毛2013年年底,浙江省教育厅宣布:从2014年起,中小学将不再评选省级"三好学生",基层教育部门是否评选"三好学生"由其自  相似文献   

13.
何勇 《教育》2012,(7):5
"三好学生"称号本是表扬、鼓励先进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原则上人数不能过多。一个班级人人都有奖,人人都是三好学生,出现三好学生泛滥现象,显然背离了评选三好学生的本质和目的,失去了三好学生应有的激励意义和作用,形同虚设,与取消三好学生评选没有本质上区别,引起家长的强烈反响也就不足为怪。不过,三好学生现象其实既非个例,也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怪相,而是在很多中小学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早在几年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08,(28)
叶祝颐9月15日在《广州日报》撰文:9月13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评选"三好学生"实际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据9月14日《重庆晚报》)"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好"标准,一直是人们心目中优秀学生的代名词。"三好学生"评选在树立榜样、奖励先进方面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到了今天,评选"三好学生"的弊端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5.
从德、智、体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评,是我国大中小学40多年来的传统,“三好学生“一直都是人们心目中优秀学生的代名词.进入21世纪,由于新教育观念的冲击,人们开始对长达40多年历史形成的特定的“三好学生“文化产生了怀疑.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实行了数十年的“三好学生“评选办法,如今是否过时了?“三好学生“文化是否应该成为过去?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应该坚决、勇敢地和“三好学生“说“再见“!……  相似文献   

16.
从一些地方法规规定不得张榜公布义务教育阶段未成年学生的成绩、名次到呼吁中小学停评"三好学生",两者都是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考虑的,但笔者不赞同这些做法.原来的两种做法本身不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时待张榜公布义务教育阶段未成年学生的成绩、名次和评选"三好学生".  相似文献   

17.
关键在于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近几年来,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下发以来,我省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着重抓了以下几项改革:改革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办法;改革中学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和完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比表彰制度等。这些都是探索,为德育工作科学化、系列化、制度化积累了经验。 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同时又不能不看到,它离党中央的要求,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对公民素质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8.
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具体措施》近日印发,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减负"十条"。制定中小学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对现有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精简,坚决取消可有可无事项,制定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确保对中小学校和教师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  相似文献   

19.
《南昌教育》2005,(5):31-32
毕业临近,“三好学生”评比又提上日程。因为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可以入选,升学时可以享受加分,这给学生造成了分等级的压力。为此,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顾明远教授曾数次在全国性的教育论坛上呼吁,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武汉最近开始试行“新三好”标准,上海一些区县和中小学也开始创新“三好”的评选,打破传统名额限制,让更多“阳光少年”享受到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20.
学期末或年终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比,并对评出的先进个人或集体予以奖励,达到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的,这已成为我国教师管理上的一项制度。做法效果如何,广大教师反应怎样,存在什么问题,有必要探讨一下。为此,几年来先后向市内几所中小学,一千多名中小学校的领导、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评比的关心度 从问卷看,绝大多数中小学领导(含主任、组长)和教师对评比的关心程度是高的。 1.对评比必要性的认识 绝大多数教师和领导认为开展评比是有必要性的,认为没有必要性或评不评都行的是少数。 为什么问卷中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和领导都认为开展评比是有必要性的? 从对评比的需要层次问卷看,大多数教师和领导认为开展并参与评比活动是满足事业心的需要,部分或少数教师、领导认为是满足上进心或自尊心的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