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芳 《教育科学》2021,37(4):41-47
从场域的视角审视学校道德生活,将道德置于广阔的学校生活中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学校社会组织理论,构建了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基本分析框架,分别从关系、组织、行为、课程四个方面理解"此在"与"彼在",关注作为存在者的学生"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与探寻"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表现为师生关系场域道德生活疏离、班级组织场域道德生活枯燥乏味、课堂行为场域道德生活功能失调、品德课程场域道德生活欠缺生活质感等."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有关心学校场域中学生的整全生命存在、实现班级组织的道德教育价值、建构课堂行为场域的道德教育意义、传承品德课程场域的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对此我们认为要正确看待"生活数学",认识"生活数学"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以及"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点.要克服"生活数学"的局限性,数学教学必须回归数学本质,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校数学",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数学知识;从现实的生活问题中归纳建立适用的数学模型;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3.
"犟"学生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的原因,也有社会的不良影响,但更多的是自己思想上的原因.思想上与教师认识相悖,有错不认;认识事物时行为上骄傲任性,目中无人,其最终导致了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与教师的思想格格不入,被教师认为是"犟"学生.要想解决学生的这种"犟"的行为和思想,必须要寻根探底,切中要害,从根源上给以探索,找到解决办法;必须要就事陈理,因势利导,从行为上给以矫正.加强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目标的不当定位、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对学生依据成绩人为分类等不公平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心理成长,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使学校人际关系紧张.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育行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识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认识水平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教育,使教育者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不但认识自然生命,还要认识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生存,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正不断被改变,包括工作方式、学习习惯、生活模式等等.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大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清洗、分析,从而找出人们的行为规律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文章阐述大数据在学生行为分析的应用,利用大数据计数来分析学生行为数据,根据学生行为数据及时发现学生的总体特征和行为异常等,以便学校尽早干预,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得学校能尽早掌握学生行为,从而加强学校教学管理,让教师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7.
一、充分认识实施"三生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批转移,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必须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表现为人数多、比重大、成绩差与心理行为不够健康等,其直接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社会生活环境欠佳,学校未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有效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既是教育界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必须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它应当是在具备生活特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生活却越来越"非生活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想让学校教育生活成为真正的生活就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入学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他们头脑中的数学经验与"学校数学"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更需要对学生的数学经验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提升,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跨越.  相似文献   

11.
现在许多老师动不动就随便"传唤"家长到学校,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动不动就叫家长.诚然,在某种情况下教师确有请家长的必要,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的教育.但是,请家长到学校何必一定要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呢?我认为,教师随便"传唤"家长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做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责任感.本文根据职业类学校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尝试以责任感为核心,培养学生做"三种人"的德育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调查显示,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一"学生正处于专业认同问题凸显、对大学生活满意度低、学校通识教育培养目标与学生专业化学习需求相矛盾等等现实下体味大学生活.作为"大一"辅导员应让学生真正了解专业,培养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阐释通识教育目的;要积极走进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文明提示语"没有起到提示文明行为的作用呢?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我明白了:只有让提示语的内容深入学生心中,文明提示语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于是,我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首先,我利用广播宣讲提示语诞生的小故事,讲解每一条提示语的含义,进行爱护提示语、爱护厕所卫生的宣传;其次,我与班主任老师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心理,探讨教育方法.老师们大力支持学校工作,根据学校提出的各项要求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孩子们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中的错误,努力改变着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构造的"空间",一种社会精心设计的"文化装置",其必然隐蔽着社会的秩序与规范,并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控制与影响.因此学校"空间"蕴含着"生活德育"功能.然而,学校"空间"在促成学校日常生活中道德可能的同时,由于其道德规范的预设性、道德标准的专断性,道德逻辑的功利性.使得"空间"本身也成为学校日常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一种限度.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透视学校"空间"中生活德育的可能、机制及限度,进而促进学校"空间"生活德育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学校生活德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更是学校生活德育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患上了被精神卫生专家称为"学校恐惧症"的心理疾病.家长本身敏感懦弱且过于溺爱孩子、学校教育方式粗暴不当、同学间竞争压力增大,这些都是孩子患"学校恐惧症"的原因.患病学生谈到学校、课本、老师,面对课堂、同学,就有恐惧感,进而出现头晕、恶心等生理反应,甚至行为反常.  相似文献   

17.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由于其模式的滞后性,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和能力的提高,而"行为导向"型教学改革策略是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最佳选择,使课堂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转变,从而完成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教育现场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某些因司空见惯而不被反思甚至认为是合理的教育或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也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存在未必合理",对一些"平常"现象进行追问和反思,或许有助于学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线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逃课的情况.2009年我校对学生"厌学逃课"现象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厌学逃课"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探讨解决措施时,着重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偏差进行分析,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侧重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去理解、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91年,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根据《谢尔曼法案》控诉重叠集团通过共谋实施固定价格行为,减少对学生资助金额、提高学校的收入,重叠集团学校认为他们的做法是为了集中有限的资金资助需要资助的学生,并没有影响价格.案件的最终结果是政府与MIT达成和解,允许重叠集团学校实施政府以前所控告的大部分做法.这一案件及其引发的研究发现,学校的共谋行为应该使用"合理原则"来审理;学生和高校之间存在两种交易关系,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市场交易和市场机制,学费是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所支付的价格,对优秀学生提供的奖学金是学校向学生购买人力资本投入的价格.这一案例和相关的争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