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诗与人民     
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吗?谈论它会产生陈旧之感吗?不!它有如常青的生活之树,有如不腐的流荡之波。如果说,在精神世界的创造中,有什么永恒的主题,那么,“诗与人民”就是每个诗人艺术生命中永恒的命题。早在本世纪初,列宁曾满腔热忱地指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开始掌握自己命运的根据地,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提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不仅是当时解决文艺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也成为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艺术精神的掌握”是人对世界掌握方式中的一种独特方式,作为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定,它也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它意识形态形式的重要标示。其内涵既体现在认识论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实践论方面,它不仅包含着艺术认识的方法,而且包含着艺术实践的方法。艺术精神的掌握不仅指向对世界的认识、理解,还指向艺术作品的构思与表达,也即创作。这一命题的理论依据是人类有史以来全面丰富的文艺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及文艺自身的本质规律的角度提出“艺术精神的掌握”这一科学命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艺发展的动力,曾有各式各样的见解:康德认为是“天才”,黑格尔称之为“理念”,丹纳则把它归之为“种族、环境与时代”。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建立,科学地阐明了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关系,为我们探索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方向。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理论界多年来一直将这适用于所有意识形态的东西当作了文艺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一套先经济政治后文艺特点的阐释模式。近几年来,出于对以往先经济政治后文艺特点研究模式的反拨,出现了一种单纯注重形式的倾向,部分人甚至把形式的变化当作了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旧研究模式固然有忽视形式因素,图解文艺现象的某些弊端,但如同注重形式的研究模式对形式这一侧面作出了新颖的解释一样,它深刻地揭示了文艺作为一个整体必不可缺的另一侧面——社会内涵。二者各执一端,表面看似乎截然不同,但骨子里均是把文艺看作被动的,忽视了文艺作为独立的主体存在。文艺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如同社会或人一样有着自己趋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现这  相似文献   

4.
周扬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具有关键的意义。”为发展文艺批评,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政治标签与艺术分析要搞好文艺批评,就应当下苦功夫。认真地对文艺作品进行艺术分析,而不要滥贴政治标签。大家知道,文艺批评是研究文艺作品的一门科学。它的重要任务在于指导读者和观众正确地理解文艺作品,使文艺作品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同时还要帮助文艺作家总结经验,提高创作水平。一部文艺作品问世以后,它究竟是“好”还是“歹”,“好”在哪里,“歹”在何处?真正的文艺批评必须用  相似文献   

5.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必须建设好一支又红又专的文学艺术队伍。目前,无论就数量还是就队伍的思想素养与艺术水平来说,都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我们文艺工作者还特别面临着端正思想路线,肃清林彪、“四人帮”流毒,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自觉地认识与掌握文艺的性质、特点与艺术规律等各项繁重的任务。为此,有必要重新认真学习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关于文艺队伍的组织建设与思想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提出“艺术的民族保守性”问题。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时强调说:“中国的东西有他自己的规律……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今天,在我们讨论中国当代新时期文艺观念的变化,以及中国当代文艺观念与西方当代(现代)文艺观念的碰撞,或者谈论中国文艺的未来前景时,都不能回避“艺术的民族保守性”这一尖锐问  相似文献   

7.
“牛要吃草,草每天在生长”这类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同学感到无法下手,是否有普遍的规律来寻求它的一般解法呢?下面举两例加以说明: 例1 整片牧场上的草长得一样密,一样地快。已知70头牛在24天里把草吃完,而30头牛,就得60天。如果要在96天内  相似文献   

8.
清代诗评家赵翼在《论诗绝句》中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诗句形象地阐明了他的文学主张——无论作诗,还是为文,都要“争新”,要“独创”。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在真正艺术的作品中,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任何形象重复其他的形  相似文献   

9.
一个教师,为了教育好学生,不仅要讲究课堂艺术,也要讲究家访艺术。家长们的职业不同,性格特点各异,家庭情况也不一样,教师必须根据每一家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家访。无论家访的时间,家访的形式,还是与家长交换意见的语言,都要有所选择,认真推敲,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家访。一个班级里有四、五十名学生。他们的家长工作都在不同的岗位上,职业不同,在家有空闲的时间也不相同。为了避免家访不扑空,我掌握这样的规律:1、工人家庭中午访。因为工人多半三班制,有时当夜班,有时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物体”。他认为人的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产生了审美能力,人们都按美的愿望去创造物质产品。“人类在按美的规律创造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美,创造了美的结晶——艺术。”当人们在漫长的文艺实践过程中,摸索出文艺作品创造的规律时,也就逐步按照美的规律来自觉地创作了。人们很早就把文艺和美联系起  相似文献   

11.
医生给人治病,固然需要根据病情对症下药,然而,剂量不足,将治不了病;剂量过大,却会招来麻烦。裁缝制衣,非常讲究尺寸的长短,力求合身得体。女同志美容,则贵乎淡雅宜人,切忌艳俗媚众。……看来在生活当中,数量的多与少,尺寸的长与短,色彩的浓与淡,……这些分寸都必须妥善斟酌,决不可掉以轻心,肆扬无度。 文学作品是高级的艺术品,更有一个掌握好艺术分寸的问题。在创作过程中,文艺家对待它尤须高度重视,认真严肃对待。 创作,是按美的规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受着生活和艺术的两把尺子的制约,要掌握好艺术的分寸确实是不容易的。个中甘苦,古今中外的文艺家都是深有体会的。张戒曾指出:“……非惟创始之难,乃中的为工也。”准确地掌握个别事物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学术界文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估价上,出现了一些分歧。有的同志说,在文艺学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也不能说“有了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体系”。前者的根据是马恩文艺观点只见于断简零篇,后者的理由是,毛泽东同志虽然多方面地阐述一系列文艺问题,但“《讲话》着重解决的是文艺的外部规律”,“没有更具体地涉及文艺本身的规律”。有些同志还就此加以发挥说,毛泽东文艺思想只是文艺社会学或文艺政治学,够不上  相似文献   

13.
“再现”从字面上讲就是重新展现的意思。艺术再现就是说艺术作为现实的反映,可以重新展现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客观的存在。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文艺理论(少数极端者除外)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艺术的这一再现性质。影响深远的古希腊文艺理论甚至把艺术的再现性质看作是艺术的本质。不过那时用的不是“再现”这个词,而是说“摹仿”。例如柏拉图就把文艺的本质确定为摹仿,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摹仿,但摹仿在柏拉日那里被解释成象镜子一样地反照。他说,艺术家就象“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非常轻易地就创造出世间的一切。因此,艺术只是摹仿了现实的“外形”,根本不能反映现实物的本质即“理式”本身,“摹仿和真实体隔得很远,它在表面上能制造一切事物,是因为它只取每件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还只是一种影象”。这样,柏拉图的摹仿论就成为他否定文艺的认识价值,贬低文艺活动的口实。~(1) 亚里土多德提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摹仿论。他认为,摹仿不能被简单地理解成镜子似的反照,镜子式的反照是照抄和复制现实的外形,而“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而“诗所描述的事~有普遍性”,诗不仅摹仿事物的外形,还能够深入地摹仿事物的本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长时间广为流行一种理论观点,这就是:在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必须区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文学创作应当努力塑造这两种人物,以便完成文学的“歌颂”和“暴露”的任务。这种观点,究竟是否正确?它在我国文学创作中起了一种什么作用?它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是否符合文艺的特殊规律?我以为有必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文艺为政治服务,是长期来植根于我们头脑中的一条文艺基本原理。这个问题现在又重新提了出来,并且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心论题,其主要原因是:文革前十七年文艺出现过“左”的偏差,文革后十年文艺又遭到“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摧残,这种偏差和摧残正是在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原则下进行的。为了繁荣和发展新时期的文艺事业,必须认真从这方面吸取经验教训。由此观之,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关系到文艺成败兴衰”的大问题。问题既然如此重大,我们就必须审慎地加以思考:到底是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本身不科学,还是理解、运用这个口号有问题?“四人帮”的政治和我们讲的政治在性质上是否相同?带着这些疑问,我拜读了近期报刊发表的有关这个口号的争论文章,同时重温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文艺的教化功能在文艺论坛上有着神圣的牌位,且香火不断.于是,所有的文艺产品都是受制于这一“指令”目的的.无疑,理论的偏颇和僵死必然诱产出畸形的作品,畸形的作品“教化”出畸形的人格思想.艺术,在这一“生产—流通—消费—反馈”过程中失落了她的原本功能和价值,变得几乎自己忘了自己.在迷惘中,许多人不得不提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在被艺术“非理论”全面覆盖文坛的年月,便有一些好心的戏谑人士滑稽而又正经八百地提出“文艺就是文艺”、“文艺不是什么”的口号.这些口号看似有些虚玄,实则导出许多理论的真谛.他们用心良苦,希望能解放文艺,给文艺松松肩头.  相似文献   

17.
早在1986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认真学习领导科学.”江泽民同志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他在十多年前的这一号召,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史一再证明,不掌握社会发展规律,不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不掌握领导活动本身的规律.任何领导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促进领导工作更加革命化、科学化、现代化、民主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领导干部的继续教育中,必须汪重对领导科学的学习和研究.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文艺的真实性问题,是文艺理论创作的基本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多年以来在文艺理论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在文艺创作实践上也时时表露出不同的认识倾向,因此,作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仍是很有意义的。但要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真实性的精辟论述,已得到普遍的重视,而列宁对文艺真实性的卓越见解似尚未引起文艺理论界的特别注意。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列宁有关文艺真实性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文艺的真实性,无疑亦有着同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一样的重要指导意义。列宁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一贯十分重视和强调真实性。他指出:“无产阶级需要的是真实,对它的事业来说,没有比富丽堂皇的、庸俗的谎言更有害的了。”又说:“如果认为人民跟着布尔什维克走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较为巧妙,那就可笑了。不是的,问题在于布尔什维克的鼓动内容是真实的。”这虽然不是直接就文艺问题而说的,但是,它的基本  相似文献   

19.
散文诗是文艺百花园里富有魅力的一株花,如同其他文体一样,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文体,也有其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艺术特征。认真研究探讨散文诗的艺术特征,不仅有利于散文诗更为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它的阅读欣赏和广泛传播。正是基于这种目的,近些年来,文艺理论界和广大散文作家对散文诗从理论的探求和创作实践上作过不懈努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大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任务。在实现“这个伟大的任务”中,社会主义文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文艺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文艺的社会作用,认真总结文艺创作的实践经验,坚持文艺发展的正确道路,使我们的文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