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MBA品牌感知质量对职业经理人角色认同的影响,包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及工作价值观的调节作用。以238名参加MBA教育的职业经理人为样本,运用层级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MBA品牌感知质量对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在MBA品牌感知质量与职业经理人角色认同起部分中介的作用,内在价值正向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经理人角色认同的正相关关系,外在报酬负向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经理人角色认同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职业院校学生的学校认同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5名学生施测了学校认同量表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结果发现:学校认同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认同中自主行为维度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通过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学校认同水平来提高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就业情况。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已是我国中小学普遍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本文初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学校中形成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两个主要原因:角色期待过高与现实自我体认之间出现的冲突;高能力要求与教师自身能力缺失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动手—动脑"教学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教学内容的认知、教学方法的认知和教学能力的认知三个方面。提升该领域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包括:一是开展教师职后主题培训,二是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三是建立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四是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已是我国中小学普遍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本文初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学校中形成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两个主要原因:角色期待过高与现实自我体认之间出现的冲突;高能力要求与教师自身能力缺失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依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和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分析自我效能感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影响,并依据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有效教学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指教师为了获得自身专业发展而自觉调整、完善自身教育理念与行为的意识,即教师对自身发展的反省认知。文章指出培养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主要应从以教师评价为导向,培养自我专业认知;以学校文化为载体,形成教师职业认同;以教学评价为中介,培养自我效能感这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论教师的职业自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职业自我是个体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个体三个层面的自我概念中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教师的职业自我包括职业自我意识与职业自我设计。职业自我意识具体指职业自我的认知与感受。职业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教师角色要求、教师职业生涯及发展规律的认识与自我认同;职业自我感受是指职业自我效能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职业满意、职业倦怠与职业危机等各种感受;职业自我设计是指教师在对职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以及感受的基础上对自身职业发展进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探究小学生认知角度下的师生关系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课堂态度在师生关系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小学生认知角度下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态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小学生认知角度下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态度均对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学生的课堂态度在师生关系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关系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课堂态度,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关大学英语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文献中,鲜有从互动教学模式出发的研究。基于两者的理论依据和后者对前者的促进与提升作用,本文提出了三种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参与,开展探究与合作;教师课堂评价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身份意识是指在身份定位上具有知识分子角色的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角色行为、角色使命、角色追求和角色生存方式等具有知识分子的自我体认。大学教师具有知识分子的外在形态和成为知识分子的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162名免费师范男幼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男幼师的职业认同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对两者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免费师范男幼师的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感高于一般水平,领悟社会支持的状况良好。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职业认同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在职业认同和职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是变革的时代,关注变革世界中的教师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发展主题。面对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也遭遇种种危机:如“理论的圣职”与“实际的卑职”间即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间的矛盾、“理想的完人”与“生活的凡人”间即社会期待与自我体认间的冲突,以及“理性的强者”与“感性的弱者”间即时代挑战与自我素质间的失谐等。职业自我认同是教师职业成熟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应对自我认同危机,需要教师教育的根本转型。一、转变教师教育的基点:从“教学技术”到“实践智慧”人们一直认为教师职业难以形成专业特色,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参与,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主张教学中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评价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态度、情感的评价,尤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评价中的作用。本文从人本主义的视角谈了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通过游戏和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体验参加体育的乐趣,可以在互动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真实、完整的自我,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角色规范。社会角色认同理论运用于足球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体育的社会化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认知理论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于美国的教育理论,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对社会认知理论起源、发展和内容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本人高校教学实践,提出社会认知理论对高校教师甄选、聘用和培训、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自我效能"塑造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自我效能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职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与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建立的信息源主要包括: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和生理、心理状态。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对象、培养目标上的特殊性以及其现实压力与偏差.决定培养职教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必要性。具体措施包括:在职教语文教学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的实施和评价中注重体现主体性教育,保证学生获得良好的身心状态: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让学生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新征程中,为我国培育创新型人才、锻造真正的有效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重新审视了人类学习的本质是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提出了重新构建大学生的“问题逻辑认知模式”,并提出基于问题逻辑认知模式的成果导向教育(POT-OBE)的教学方法。基于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方法手段的使用而是教师的自我认同的底层逻辑,运用动因理论提出了构建提升教师自我认同感的“团队—教师—学生”共同成长机制。实践证明,POT-OBE的教学改革和“团队—教师—学生”机制构建,真正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增强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体现了教与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孙玉林 《教师博览》2023,(15):93-94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道德与法治观念,进而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付诸实践。衡量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素养发展的标志,就是内在的观念与外在的行为相统一。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定要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认,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评价,从而使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使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使用6所高校88个重大科研项目子团队554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验证科研训练环境对研究生学术志趣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表明:科研训练环境正向显著预测研究生学术志趣;学术自我效能(M1)、学术角色认同(M2)和学术结果期待(M3)在科研训练环境与研究生学术志趣的关系中起到多重中介作用;中介作用效应量从大到小依次为M2>M1>M3;存在角色认同路径、自我效能路径两条路径,结果期待只有与它们联合才能产生中介作用。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团队通过改善科研训练环境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志趣,需要遵循角色认同和自我效能两个心理机制,巧用结果期待机制,即注意激励的时间、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