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现代主义风行的时代,但他对现代主义颇有隔膜,他的创作的独特性、难解性迎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卡夫卡虽然没有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当做自己的创作原则,但他作品所表现的不确定特征却是非常明显的;正像"延异"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一样,"延缓"则是卡夫卡创作的基本特征;卡夫卡也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在强调语言存在论意义的同时,意识到了语言的危机,并为此而深感焦虑。  相似文献   

2.
与前现代主义文学比较而言,后现代主义小说呈现出一种新的文本和文学范式。其文本充满了现实的不确定性。这种虚实交错的现实观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双重特质。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小说是虚构的产物,文本中的现实无法把握。现实为小说家所创造的游戏语言,以此来解构其所生存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入手,在论述了其出现的理论及历史和文化背景后,进一步概括了"黑色幽默"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元小说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戏仿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创作的不确定性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小说是相对于现代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而言的 ,因此 ,我们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认识和把握后现代主义小说。在现实主义那里 ,重要的是写什么 ;在现代主义那里 ,重要的是怎么写 ;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 ,重要的则是写本身。除此之外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语言游戏。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标志着艺术形式脱胎换骨的改造和革新 ,而且也意味着创作方式的极大混乱与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5.
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在后现代语境下,主要依据"后现代主义之父"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的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根本特征的理论;从主题、人物、叙事和语言四个方面来解析小说中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之不确定性。最终,正是此种不确定性揭示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小说是相对于现代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而言的,因此,我们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认识和把握后现代主义小说。在现实主义那里,重要的是写什么;在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是怎么写;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则是写本身。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语言游戏。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标志着艺术形式脱胎换骨的改造和革新,而立也意味着创作方式的极大混乱与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认为托妮.莫里森的《宠儿》着重从不确定性的角度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并从主题的不确定、人物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语言的不确定四个方面揭示了《宠儿》的后现代性,及其文本建构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盛极一时,尽管评论界莫衷一是,但这一流派的共同点清晰可见。其中,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以巴塞尔姆的小说《气球》为例,探讨后现代主义小说在语言、情节、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既成说法进行质疑与修正;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印证,对现代主义文化运动、文学现象的梳理与论述.以及具体描述了现代主义文学追求空间形式的特征表现.阐明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价值取向:消解与营构的两面性表述。从而阐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解构价值形态的过程中.努力寻找意义的重建、价值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已然是一个既成事实。它试图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其"不确定性"内涵和创作仍然孕育于现代主义之中,还不足以意指一个新的"现实"或"世界观"。本质上,它与现代主义是并蒂共生的统一体。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文学创作向现代主义、甚至向传统叙事回退的态度,典型地表明:后现代主义作家已有的创作实绩和作品本身体现出的精神指向,尚不足脱离现代主义自成一统,一定程度上仍在现代主义的范畴之内,不过是现代主义文学内部一个分支的继续。  相似文献   

11.
汉语文学,较之中国文学、华文文学,除了更具准确性与包容性,并可有着中国汉语文学与世界汉语文学的概念构成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体现出汉语文学作为语种文学的超民族性、超国别性、超文化性。通过对汉语文学进行正名,将能从学术研究方面开始来促进汉语文学突破民族文学、国别文学的限制向着语种文学的方向发展,从而显示出汉语文学已经具有的民族文学、国别文学、语种文学这三大构成。  相似文献   

12.
试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因其植根于语言的生活土壤,在所有教育科目中优先具有进入存在论境域的发言权。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意味着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立场。语文教育作为直接同语言打交道的精神生成与发展过程,无论其观念状态还是实践形态都必然隐含着其所立足的存在论立场: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方式和交往—实践的存在论方式。从交往—实践的角度来把握语文教育的立场和方法,是当前语文教育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方向,是对过去长期以来所奉行的认识论语文教育模式的一种积极批判,也是对存在主义语文教育立场忽视语言实践倾向的一个有力的矫正。  相似文献   

13.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上的混淆,给实际教学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即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文道统一的语文观。具体到教学中,必须以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要贯彻发展语言和发展学习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古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翻译有层次区别 ,早期的科技翻译不同于后来的哲学、文学翻译 ,前者主要是技术问题 ,后者主要是文化问题。文化翻译具有双重性 ,它涉及到深层的语言体系问题。古代汉语体系决定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从根本上具有中国“古代性”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由于人们对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强调较多,而对其德育功能重视不够,出现了片面追求智育效果的教学行为,这与素质教育极不相符.针对这种现象,文章从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材的内容、时代的呼唤四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并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母语既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又是划分不同文明形态的标志。作为世界上现今流行的“八大“语系之一的汉语言母语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健生命力。20世纪中国文学以“语言“的革新为肇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话语。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的母语写作即使是在被历史性“解构“状况下也处于不断“重构“的努力中并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建构过程:从20年代胡适、周作人等人倡扬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设想,到40—70年代“毛(毛泽东)文体“对母语文学的革命性再造,至世纪末人们在理论话语和创作实践层面对文学母语的重构。由20世纪中国文学母语化进程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文学如要在“全球化“中坚守“民族性“则必须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的诗性特征,使“语言“再度成为人的“诗意栖居“的所在。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这就是底层文学的崛起。底层文学无论是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还是在叙述视角的采用方面,抑或是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塑造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性。底层文学就是新世纪的先锋文学,其文学性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8.
本作在借鉴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对《庄子》本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及语言与世界的逻辑构造等关系层面进行解析,得出《庄子》是表现主义的学经典的结论,并着重强调了语言自由同主体自由在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索绪尔对于言语和语言的划分,启发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模式研究;索绪尔关于能指和所指的理论,影响了罗兰·巴尔特的文学“代码”研究;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的研究,指导了罗曼·雅科布森对文学语言“诗性功能”的研究。这些既决定了结构主义文论的长处,也造成了结构主义文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语文思维能力测验"结果表明,新课程对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新课程下,学业水平一般的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有明显提高,而对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新、旧课程对其语文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新课程对男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对女生则影响一般。这些是实施新课程尚需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