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教师提出问题转变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的过程,是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关键,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使之达到能质疑会质疑最后达到主动质疑,既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树立自信心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赵印 《考试周刊》2010,(53):51-51
如果说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工作的唯一目的,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教师如何让"质疑"伴随着我们所有的学习过程呢?  相似文献   

3.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在质疑状态下,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顾建华 《考试周刊》2011,(80):73-74
"科学创见始于提出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质疑能力"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创造发明的源头,也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之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  相似文献   

5.
当代仍旧有一部分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惟书"、"惟师",缺乏质疑精神。质疑精神的匮乏,首先是因为他们缺少"问题意识"。这是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要打破思维定势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必须从改善教育环境,尤其是建设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开始,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必要的思维方法或技巧引导。  相似文献   

6.
高中化学新课标提出了"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学民主"的理念,这一系列的要求,对教师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期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7.
李宁 《化学教与学》2013,(4):52-53,79
化学学科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举措,化学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阵地。研读、领悟化学新版课标,再探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师说》有一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和授业都是方式,而解惑是最终目的。学贵有疑,在学习中重要的是让学生挖掘质疑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质疑习惯、质疑能力就会逐步养成,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然而然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9.
谢忠 《新课程研究》2009,(11):136-136,139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问题的质疑和探究能力,质疑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化学教学中,尤其要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问题教学。基于此,文章主要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玉霞 《甘肃教育》2011,(16):69-69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并自主地进行质疑至关重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张敏 《宁夏教育》2011,(10):65-65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再让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即使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学生质疑"这一环节,也是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才设计。最后的结果,不是虚晃一枪,就是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12.
初中化学在学生眼里是在九年级刚刚接触的一门学科,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在任何一个化学工作者眼里就具有不可磨灭、独一无二的"美",我们作为从事化学教育的教师,在进行化学学科教育的时候也需要帮助学生发现这门学科的"美",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美"、"妙"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引导学生质疑是很好的方法,因为在质疑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教材的使用,向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的一"标"多"版",也给许多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迷茫.以江西省的九年级《化学》为例,全省各地正在同时使用的《课标》教材有"人教版"、"上教版"和"仁爱版"三种.面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较好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孙治国 《考试周刊》2012,(77):145-146
一个新的理论的发现或者发展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尤其在物理学方面。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质疑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质疑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对通过质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朱焕萍 《考试周刊》2012,(28):141-141
化学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具有一致性,要让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使得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充分协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实现这一良好的教学"愿景",我认为必须重视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创造  相似文献   

17.
李喜婷 《考试周刊》2012,(21):107-108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高中政治课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质疑"。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发展主体性与独立思考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张有利 《考试周刊》2012,(53):147-148
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创新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质疑的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因此,化学学习中经过思考,提出存在于化学事物内部或者化学事物之间的问题,是化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活动方法,也是转变学习方式和增强化学学习效果的一种基本方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那么学生提问能力差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调查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多年的数学教学,让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了粗浅的认识,下面简单的谈谈我的做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首先要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敢于质疑。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我给每组的同学发了一个长方形,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当即就有同学问:"不知道长和宽,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我接着问:"这个问题要怎样解决呢?"学生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气氛活跃,最后小组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很快就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相似文献   

20.
屈玉香 《教师》2011,(20):73-73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所谓"疑"就是怀疑,对所面临的问题有疑问,迫切需要有人"解惑",因此而"问",没有"疑惑"不会产生"问"的念头,无法去问,这是问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