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栾相科 《新闻世界》2013,(7):326-327
【摘要】伴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广大媒体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格外注重人文关怀,尤其是在涉及到对未成年人的报道之时,更应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合理使用最小伤害原则。本文首先解释了何为最小伤害原则以及其在中国和西方的理论渊源,进而详细分析了我国媒体活动中运用最小伤害原则时产生的问题以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伤害中,批评报道引起的伤害容易受到关注,而正面报道特别是先进人物报道引起的伤害容易被人忽略。在先进人物报道里,新闻工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其所造成的伤害基本上是在新闻采编和刊播过程中,操作不当而无意造成的,是“好心办了坏事”。这种意外伤害,通常是间接的、隐性的。  相似文献   

3.
隐性"二次伤害"是在大众传播语境下探讨的。近几年,随着我国公民维权意识和媒介批评、新闻伦理等的发展,传播中产生的伤害愈发引起各方关注。本文从传统职业记者和民间记者各自的特点出发,结合具体的新闻事件探讨隐性"二次伤害"的表现和特点和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对症下药",将大众传播中的隐性"二次伤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4.
错位的性别     
对于那些有性别错位症状的孩子,如果医生做了干预治疗.将有可能造成伤害。但是如果不做干预治疗,也可能会造成另一种伤害[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体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仅仅关心媒体报道的内容,也关注媒体报道的现实影响。因此,一些因新闻报道而产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媒体的报道失误,导致报道客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本文从新闻伦理角度出发,论述新闻伤害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减少新闻伤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难免对社会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新闻伦理在新闻媒体从业者心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导致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分析新闻话语暴力导致的二次伤害现象,在探析新闻话语暴力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基础上提出规避二次伤害的策略或方法,以期对新闻媒体从业者在新闻报道中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对受害者的再次伤害.  相似文献   

7.
警惕电子阅览室的隐性伤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冬华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9(5):93-94,F0003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给读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大大方便了读者搜索所需资料。可是,读者在尽情享受现代设备和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他们的身体慢慢地遭受到各种各样的隐性伤害。电子阅览室对人体的隐性伤害是由多方面引起的,试从室内空气污染、电磁辐射、键盘和鼠标污染、环境干燥、长时间操作电脑和目光灯照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引起隐性伤害的原因,阐述了通过各种方法来消除隐性伤害应遵循的原则。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8.
赵文晗 《新闻世界》2013,(9):282-283
未成年人遭性侵害案件报道中的“二次伤害”是近年来媒体报道中出现较多的问题。本文以“海南女学生遭性侵案”为例,从媒体自身、执法机关、受众等角度分析了媒介“二次伤害”的成因,并提出了规避举措。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05,(3):F002-F002
随着传媒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记者涉足社会复杂程度的增加,全球、全国记者意外伤害事件都呈上升趋势。新闻记者在执行正常的采访任务中,遭受围攻、谩骂、殴打、拘禁的事件屡有发生。为了切实解除记者们的后顾之忧,给新闻工作者的人身安全提供充分全面的保险保障,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正式推出了《新闻工作者团体意外伤害保险》。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体灾难报道的增多,因灾难报道引发对被采访者,受众,采访者的次生伤害也频频发生。这些次生伤害产生的背后有着媒介技术发展,新闻事件选择把关过程的导向性偏差,传播者脱离现实的受众想象等多方面社会诱因。  相似文献   

11.
姜伟超 《新闻世界》2009,(12):125-12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的精彩表现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不少媒体记者对灾难事件报道经验不足,在采访过程中给被采访者和受众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新闻报道中的最小伤害原则应引起媒体从业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天灾人祸,特别是一些自然灾难往往难以预测,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在救灾的过程中,离不开媒体的采访与报道。但一些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却对受灾人进行第二次伤害。本文试图剖析一些因采访引起的二次伤害现象并提出化解途径。  相似文献   

13.
所谓突发新闻的“二次伤害”,主要是指在天灾人祸的报道面前、在重大突发性新闻和灾难事故的报道现场,新闻本身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但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的一些不规范操作,让受害者或者当事人或者受害者的亲属等被新闻报道“二次伤害”。这种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频繁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到媒体公信力,也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痛苦,我们要学会规避突发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5.
趣味驿站     
你爱我吗 妻子突然问丈夫:“你爱我吗?” “爱,当然爱!”丈夫毫不犹豫地回答。 妻子想了想又问:“你是不是怕伤害我才说的?” 丈夫连忙说:“不,我是怕你伤害我才说的。”  相似文献   

16.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9):28-29
你爱我吗 妻子突然问丈夫:“你爱我吗?” “爱,当然爱!”丈夫毫不犹豫地回答。 妻子想了想又问:“你是不是怕伤害我才说的?” 丈夫连忙说:“不,我是怕你伤害我才说的。”  相似文献   

17.
战争带来伤痛,然后是伤害,而当战争持续不绝,伤害不断累积,最终变成的,是冷漠。冷漠使人绝望,也给予了战争和暴力延续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地震伤害主要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由于地震本身使建筑物倒塌,伤及人体为直接伤害。间接伤害包括建筑物内电线短路、煤气管道泄漏发生火灾,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决口造成水灾等。地震伤害以外伤为主。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笔者认为,主要是指引发新闻事件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或公众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而通过新闻的报道又引起或造成当事人或公众物质或精神的再一次伤害。而无意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后果可能比第一次伤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周刊》2004,(39):66-66
隐形眼镜戴久了难免伤害眼睛,但这款隐形眼镜,不仅可以矫正近视,还可以成为用药的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