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小学高年级段"品德与社会"学科在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法要求上与中年级段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表现在教学内容广博、综合程度高,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给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冀人版<品德与社会>五六年级教材为例,介绍了高年级教材的主要特点,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并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出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小学高年级段"品德与社会"学科在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法要求上与中年级段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表现在教学内容广博、综合程度高,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给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冀人版<品德与社会>五六年级教材为例,介绍了高年级教材的主要特点,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并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出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小学高年级段“品德与社会”学科在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法要求上与中年级段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表现在教学内容广博、综合程度高,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给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冀人版《品德与社会》五六年级教材为例,介绍了高年级教材的主要特点,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并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出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如何把握学科特点,有效链接"生活",从而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一、抓住细节,让观察成为习惯纵观品德与社会教材,它设计了大量同生活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高年级品德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历史、地理、社会常识、法律法规等诸多领域。如何用好教材,同时又使其与身边资源运用得相得益彰,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作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弹好品德教学"四重奏"。一、品德教学贵在"返璞归真"——呼唤生活化品德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我们应努力找到文本中抽象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切入口,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搭建教材与生活的互进通道针对传统品德课脱离实际空洞说教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每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前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同时,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区,这也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好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并注意与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以及中学《思想品德》等教材的上下联系,避免了重复和脱节。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把教学作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以及社会性发展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体现儿童文化的特质,使儿童在与之相关联的生活场景中提升生活的品质。然而,审视时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师不乏对教材、对教学内容、对自我表现、对他人评价的敏感,但唯独缺乏对儿童这一道德主体的敏感。没  相似文献   

12.
新教材的“新”,最根本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适应并掌握新教材,成了新课程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新课程标准的江苏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实验发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能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功能;教材文本的对话性,能引领教师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教材结构的开放性,能引领教师在教学即兴中超越。该实践证明:教学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规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大方向。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教材,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相似文献   

13.
品德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应该以教材资源为载体进行二度开发与利用。教师要有"慧眼",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取舍,要把握高度、角度和尺度,有效开发与利用。要高于教材,站准高度;基于学生,选好角度;链接生活,把握尺度,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仔细翻阅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的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社会知识,以丰富学生的阅历,拓宽他们的视野,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必要的基础。但品社这门学科又有其必然的特殊性,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品德性是这门学科的灵魂。当然,品社教材中的社会知识,不论是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文学、地理知识等等,都隐含着一定的道德规范,承载着道德教育的重任。历史赋予我们善与恶的辨识与选择,文学闪烁着人性深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小学品德课堂"假大空"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育者都关心的问题.主题事件赋予了课堂逼真的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过程的真实感.学生通过参与一个完整的事件发生发展的活动过程,获得具体的经验和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相比传统课堂教学,主题事件活动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至少有三点不同: 一、教学内容的不同 传统的品德课堂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主的,即使在品德新课标大力倡导"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的情况下,品德课教师们大多也只是将学生的生活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材料,而非主要材料,课堂教学依旧跳不出教材的话题限制,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主题事件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师完全摆脱了教材的束缚,根据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结合当下学生的实际生活自主研发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一、立足学生生活,还原"真实"的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意思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1.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教材的内容极其丰富,教科书多以图画、真实的照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引领下,遵循生活的逻辑,坚持生命叙事的方式,以儿童为主角,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编写的教学文本。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准确把握教材,合理重构教材,有利于将静态的文本激活,产生出有效的"溢出",让课堂教学更有效。那么教师如何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走进课堂,让教学产生出超越预设的"溢出效应"呢?我想,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文本,解读文本,实现与教材的同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社会)>(以下简称"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为此,教师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灵活处理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围绕着学生的个人生活。以主题构建单元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教材的设计理念、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同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长期以来。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教师习惯于讲教材,面对新教材、新理念,我们又将如何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呢?对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20.
金丽 《辅导员》2013,(18):53-5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活和利用校本教学资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