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其实不太好意思称自己是记者.别看我在电视台工作了十几年。 写过无数的稿子,但没有一篇是新闻稿;做过无数的节目,但没有一条是新闻;换过许多的岗位,就是没有去过新闻部。记者证随身携带,似乎也只是坐火车才用得上。  相似文献   

2.
其实不太好意思称自己是记者,别看我在电视台工作了十几年.   写过无数的稿子,但没有一篇是新闻稿;做过无数的节目,但没有一条是新闻;换过许多的岗位,就是没有去过新闻部.记者证随身携带,似乎也只是坐火车才用得上.……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刚开始写新闻稿那阵子,虽然“拼命三郎”般地写稿、投稿,但被采用的稿件却寥寥无几.后来我加强理论学习,遇事多动脑分析,突破思维定式,在巧选角度上下工夫,抓住新闻要件,看清其价值所在,有的放矢,新闻稿采用率才直线上升.  相似文献   

4.
《声屏世界》2007,(8):14-14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看国际新闻,因为讨厌那些拗口的国名和人名。但是,工作原因,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了解这些信息。呵,一接触,才发现外面的世界真是太有意思了。在节目里,战争使我担忧,和平使我安宁,趣闻令我开心。有了种种不一样的新闻,我才有了与别人在一起的更多谈资。真的很感谢我从事的新闻工作,它虽然给我的日常作息带来了晨昏颠倒,但它更给了我一个多彩的世界。我很喜欢它,也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看到它更大的进步与变化。  相似文献   

5.
一篇好的新闻稿,吸引不吸引读者,往往在于它的导语写作是否精彩。如果导语写得平直、呆板.无一点灵性和曲折,就会使读者读之无味,更谈不上见报后的效果了。记得以前我开始学写新闻时,不重视新闻稿的导语写作,心想新闻开头,只要把问题交待一下,然后再慢慢叙述,结果,每写一篇新闻送到报社,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杏无音讯。后来,我吸取教训,找原因,发现问题就在于导语的写作上缺“火候”。于是我先学习,从报纸好的新闻稿、尤其名家的新闻稿中找“真金”,仔细阅读,反复咀嚼。并参加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向一些同行请教,将…  相似文献   

6.
朱锡光 《新闻实践》2010,(10):74-75
“新闻通稿”是新闻行业的专业术语,它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活动的主办单位提供给前去采访的新闻记者的基本情况介绍,包括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意义和经过,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有关背景等。它虽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稿,但新闻要素基本完备,记者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采用。另一种也是由活动的主办单位提供,但它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稿,记者不可以随意增删,直接采用就行。  相似文献   

7.
我是当第二年兵的时候认识《新闻与成才》的。凭着以前在家时曾在报纸上发表过几篇散文、小诗,新兵刚下连我就被指导员相中,调到连部当了一名文书。通过看报发现,和我一块当兵的同班同学、后来调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的吕杰经常有新闻稿在《前卫报》上发表。羡慕之余,便萌发了搞新闻的念头。但由于我以前只写过文学稿,对新闻报道接触少,刚开始起步时,那些靠在“黑暗”中摸索的稿件寄出之后便泥牛入海。于是我便去请教吕杰,他向我介绍了《新闻与成才》。看过这本杂志以后,恰如久旱逢甘露,我毫不犹豫地订阅了全年的《新闻与成才》。每…  相似文献   

8.
“新闻稿是用脚写出来的”.这一说法曾对不少青年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突发事件现场去发现、了解新闻事实。起过促进作用。可是联系买际去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一比喻说法的跛足之处。它把“脚”在写新闻稿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  相似文献   

9.
一条新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会有不同价值的新闻稿问世。新闻的切入点选得好,新闻稿的质量就高;切入点选不好,就不可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因此,要想写出上乘的新闻稿,就一定要选择能够体现事物新闻价值的最佳切入点。 记得刚当记者时,第一次外出采访,觉得什么都新鲜,  相似文献   

10.
情系新闻路     
武警海南总队三支队的官兵,大都知道劳家丰是他们支队的“笔杆子”,因为他们在报纸上,常能看到他的名字。劳家丰从事新闻工作6年来,用顽强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换来3本厚厚的见报剪贴,共有1400多篇新闻稿刊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89年3月,劳家丰加入了武警海南总队三支队,走进了娘子军的故乡和素有椰城美誉的热土。有一次,他偶尔在报纸上看到支队新闻干事写的反映支队事迹的新闻稿,也产生了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来变成铅字发表的冲动。最初,他寄给报社100多篇稿件都石沉大海,虽然心情很沉重,但依然没有放弃对新闻…  相似文献   

11.
陈英 《新闻窗》2012,(4):122-123
创新新闻写作是很有乐趣的。2011年6月,我以新闻素描的写作手法,写了一篇计生民生工程的新闻稿《春意》发表在我们自己的行业杂志上,得到其它媒体记者的好评。因为他们也去采访过,但是没有写出新意。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新闻的定义 拙作第一小节题为《“新闻”一词的三层涵意与新闻的定义》。我说:“‘新闻’一词,古已有之。汉语的‘新闻’是名词,有三个层次的涵意。一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二是指新闻稿,包括口头的、文字的、音响的、图像的报道。……三是指报纸。”然后,我就汉语“新闻”的第一义、第二义分别下了定义:“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新闻稿(包括口头、文字、图片、摄像的报道)的定义:新闻稿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报道。” 姚福申先生的文章不提我所说的“新闻一词的  相似文献   

13.
摆在面前的是一条26年前写的新闻。虽然稿纸已泛黄,但周恩来同志那严谨、雄健的笔迹仍跃然纸上。这份从档案中取出的新闻稿,把我引进了一次难忘的采访回忆中,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 1963年1月28日下午,周恩来同志在上海科学技术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重申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且第一次明确提出实现四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一新的重要提法必须及时向全国报道。新华社杨瑛同志和我急匆匆写好新闻,送给周恩来同志审阅。这样,才使这条一千多字的新闻稿上留下了周恩来同志亲自悉心修改的手迹。例如,原稿在写到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各方面条件时,只写:“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科学研究机关、学校和生产部门的紧密协作;适当改善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条件,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一定可以得到更大更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六年我利用工作之便进行采访,写了新闻稿九十二篇,被县广播站采用四十篇,省、州报刊采用十篇。虽然采用率不算高,可是我不能忘记,这是我的老师——《新闻知识》辅导我而取得的成果。我是已年近花甲、只有高小毕业的文化基础。《新闻知识》创刊后,我一直坚持订阅,将它看成是我身边的辅导老师,认真学习,从  相似文献   

15.
郑理同志是北京日报政法部记者。他的一个突出长处是工作勤奋、新闻敏感性强。他从电台广播中听到赵荣琛教授从美国讲学回来,中途因故在台北机场停留的消息,就立即去采访,当天就写成了《赵荣琛教授台北机场停留记》通讯。第二天就见报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国新闻社都于次日转发。这篇稿子被评为1982年全国新闻稿的得奖作品。  相似文献   

16.
知识林     
新闻稿忌带文件色彩   我时常见到文件式的稿件,开头讲形势、背景,然后是做法一、二、三,经验甲、乙、丙,意义 A、 B、 C,这样的稿件虽业务性较强,棱角分明,但略显生硬,特别是不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文章没有文采,不吸引人。许多来稿虽反映的内容有报道价值,但编辑也只好放弃,这对编辑、作者来说都是很遗憾的。   写新闻稿与写文件是两码事,写文件要符合公文写作的要求,写新闻稿要体现新闻写作的特点,虽说都是写作,但写作方法不一样。   制发文件与撰写新闻稿件的目的、作用不同。发文是为了传达上级意图,贯彻方针…  相似文献   

17.
虎年底,兔年初,笔者回家探亲,因喜爱新闻写作的缘故,特去云梦县委办公室访问了被湖北日报社、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孝感报社等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的陈保忠同志。陈保忠写稿的热情,真是可嘉。1985年和1986年他采写的新闻稿,被中央、省、地报刊和电台采用的就达216篇。我问他是怎样取得这些好成绩的?他告诉我,热心和恒心是他进步的动力。他说,业余通讯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搞报道,而采访又是一件动脑、动嘴、动腿、动手的事情,因此,  相似文献   

18.
某团政治处主任袭样水嘴边常挂着这样一句话:“只要是人才,我们就大胆使用”。不信!请看下面3位报道员喜遇袭主任这位“伯乐”的经历。A1995年元月、一连新战士张军刚入伍,在紧张的训练间隙地舞文弄墨地搞出了几篇“新闻稿”,老战士指点他拿去让袭主任过过目,说只要主任那儿能过关,见报保证没问题。小张果真带着他的几篇‘准作”到了袭主任办公室,袭主任很热情地接待了他。看完稿,爱主任发现,虽然稿件中新闻写作的几个要素还残缺不全,但他文字功底尚可,特别是他对新闻写作的追求更难能可贵。于是,袭主任在鼓励他的同时,心中…  相似文献   

19.
搞了几年的文学创作,觉得单一乏味,又开始学写新闻稿。其实在搞文学创作时,我就对《新闻爱好者》感兴趣,那时还叫《河南日报通讯》。每期来后,我总是一字不漏地读完她,因此,对新闻早想试试写写。1990年元月,我开始写新闻稿,采访了几个人物,可无处下手写,只好从抽屉内拿出《新闻爱好者》,来个比葫芦划瓢。写好寄给我们县广播站,结果不几天广播了,这一下我可喜出望外,也来了劲。3天内,我一下写了十几篇,寄给省以上新闻  相似文献   

20.
1994年7月,从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我在湛江人民广播电台做了12年主持人。2006年8月,我调入岭南师范学院新闻系做教育工作,如今有8个年头了,但并没有带给我“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因为,虽然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新闻宣传相关的工作,但进入新闻单位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成为优秀的新闻人了。这种情况不仅是由于就业形势不理想,还因为学生的职业化程度低,很难成长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