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梳理不同历史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析各个阶段生态价值观的发展基本状况.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探讨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并探索生态价值观的发展对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是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提出的.  相似文献   

2.
张磊  王鹤  刘志刚 《科教文汇》2008,(15):210-2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这要求人在发展生产和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要注意自然的承受力,既要做到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必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法理与伦理的冲突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法律关系的理论障碍;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使得确立人与自然之间法律关系面临着选择困难;权利同源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法律系关系的价值基础;系统论语境为伦理学指导生态补偿立法提供了新思路,从理论上解决了生态补偿立法的调整对象、调整任务和调整原则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人与自然和谐的超循环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方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循环本质,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上是自然系统的生态循环与生产领域的生产循环以及生活领域的消费循环相耦合的超循环。超循环理当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理想航标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尽管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环境问题并不像今天这样突出,但是马克思还是见微知著、富有前瞻性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协调、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的环境伦理思想。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放到社会历史和生产关系中考察,超越了纯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藩篱,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和谐是指构成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状态,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生态和谐,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形成合理适度的生态消费行为,促进维护生态和谐的生态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生态伦理学就是要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局限,把自然纳入人类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之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伦理学作为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就其理论特点而言是环境伦理学理论的整体主义发展趋向的重要代表。作为自然价值论伦理学建构原则的生态-整体论原则,集中体现了理论的整体主义特征。文章通过对罗氏思想的系统梳理,力图揭示罗氏如何借助生态-整体论原则对内在价值进行生态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价值的等级结构。这在本质上,就使自然价值成为自然价值论伦理学的逻辑基点,由此推导出人类应对自然承担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不断上升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从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多角度作了论述,为我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中,人们所面对的是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问题。生态伦理教育就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而高校德育面临现代化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面临着道德、伦理学领域所发生的新的变化,也必须扩展德育教育的领域,重视生态伦理教育功能的发挥,以培养和塑造具有完善伦理教育的下一代。  相似文献   

11.
王娜 《金秋科苑》2009,(14):17-17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不断上升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就有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马克思也从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多角度作了论述,为我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华传统的自然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对生态整体论、生态价值论和生态道德论的进一步认识,提升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是对生产和消费关系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娜 《今日科苑》2009,(14):17-17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不断上升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就有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马克思也从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多角度作了论述,为我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所提出的新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探析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伦理意义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所提出的新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探析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伦理意义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西方生态思想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国生态思想传统的独特价值和不足之处。作者认为,中国生态思想传统要在现代条件下促进人与自然关系重归和睦,就必须吸收和消化现代西方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系统科学、自组织学说等理论和方法,根据人类生态实践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生态伦理传统进行理性的批判重建。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基于对城市的规划,是人对自然新的认识,按照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任何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想法,生态城市是人们依照生态学构建的自然、经济、社会共同协调的新型关系。提供人们高质量、健康、和谐、稳定的宜居城市,生态城市需要精心设计,需要规划,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现状,阐述了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城市,以求人与自然可持续、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生态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文章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角度,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脉络,回顾了过去的人天依附关系,反思现在的天人对抗关系,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和谐状态。由于当今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已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这一目标和任务的提出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是社会的主体,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当中的社会人,自然界是…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动力。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却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正确认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