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敏  张辰潇 《声屏世界》2011,(11):83-84
东北人都有直爽大方的个性,跟他们交流起来不累,你还会被他们的激情所感染。坐在我们面前的黑龙江电视台广告部主任邢喆就是这样,典型的东北汉子,同时又具备了从事新闻事业20年的老新闻人才有的睿智与激情,刚上任两个月,就对电视广告的一切事情了然于胸。说他是从节目部门直接转到经营部门,估计谁都不会相信。  相似文献   

2.
协调好编辑部门和广告部门的关系,处理好刊物、读者、客户的关系是办好科技期刊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广告部门可以从容户的广告信息中捕捉最新行业动态,对编辑部开辟期刊编辑报道新思路有所贡献:编辑部门可以把从工作中了解到的广告信息反馈给广告部,使其扩大广告来源;双方可以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共谋刊物发展.  相似文献   

3.
"给你我的手 我们小手拉大手 今天加油向昨天挥挥手 我们一直就这样向前走" 梁静茹演唱的一首歌曲<小手拉大手>旋律优美,把恋人之间缠绵和依恋的感觉演绎得惟妙惟肖.其实细细品味这首歌曲,倒是和目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有几分相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融合又各有几分自我……  相似文献   

4.
"编辑是龙头、发行是关键",或许正因为两个部门很重要,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既紧密又神秘不可捉摸.  相似文献   

5.
提及档案部门的"上帝",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档案用户或利用者.诚然,利用者需求决定着档案部门的存在,利用者是档案部门的"上帝","利用者至上,一切为了利用者"是档案部门的服务宗旨,也是档案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6.
根据上海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调研结果,针对上海市科技期刊分散经营、力量薄弱的现状,提出一种全新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淘文网",探讨了这一平台的基本运营模式,并作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这是一个类似"淘宝网"型的开放交易大平台,全国数千家期刊都可在平台上自主建设"期刊店铺",向机构或者个人用户售卖合法的"期刊内容"。该模式通过公开、合理的分成方式来协调平台和编辑部之间的利益分成,既可提高平台运营商的"逐利热情",又能充分调动各编辑部的积极性,实现各期刊的自主经营。"淘文网"平台如果能够运作成功,将会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带来一种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陈尚忠 《今传媒》2007,(1):55-55
新闻贵"新",怎样做才能为了保住新闻的"新",既抢时间又防差错,这是一个不少人看似解决实际并未解决好的问题.近读一篇回忆周恩来总理处理一次新闻事故的文章,从中既看到了在什么情况下因抢时间会产生差错,又明确了怎样做才能既抢时间又防差错.现将其摘要录之于后,以飨未见读者.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期刊群体中,有一种独特的期刊经营模式,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这些期刊虽然有一定的广告或销售收入,但期刊的法人代表或主编日子过得轻松惬意,既不用为期刊的发行量多少而发愁,也不用为期刊的广告额的升降而担忧.原因在于,期刊的发行和业务均由合作办刊的伙伴打理,而且还定期向合作办刊的伙伴收取"管理费",有人把这种基本上不用为期刊的效益操心,而坐收管理费的现象,称之为期刊的房东现象.这些期刊"房东"拿着合作办刊的伙伴交纳的"租金",维持着期刊的"红火"局面.  相似文献   

9.
对于"书",大约没有别的文字会像汉字这样用一"读"字约定得如此准确、有力和明白. 上学,叫"读书".尽管也有叫"念书"的,那原意不过是说"读书"要"念",所谓"书声朗朗"而已.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术期刊的"异化"与"坚守"——从遴选"核心期刊"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诚 《编辑之友》2010,(6):60-62
每当新一轮"核心期刊"遴选结果公布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番热闹的议论景象.譬如,2009年下半年,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还没正式出版,而网络上已是炒得红红火火,有人在网络上煞有介事地纷纷推出"赝品"2008年版.导致<总览>编辑部电话不断,询问网上公布结果的真与假.其"核心期刊"效应,已成为中国学术界(包括学术期刊界)一道亮丽的"学术风景".可见,2008年版<总览>牵动了多少学者和学子之心,也牵动了近2000家将要入选核心期刊的期刊人特别是杂志主编的心.[1]  相似文献   

11.
注意力"指的是"注意"的程度.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曾经对"注意"有这样的概括:"'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在乎","在乎的程度=注意的程度",这种注意的程度就是注意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就是"注意力经济",报纸办得好,能吸引读者眼球,就能不断赢得财富.注意力是编者与读者之间相互需求的一座桥梁,编者通过不断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换来读者对报纸的不断评价,因此,媒体的公信力也就得以逐步积累,影响力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大.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说过这样一句话:"跟社会需要脱节的生产,最终是会衰退和灭亡的."这里的"生产",既指物质产品的生产,也指精神产品的生产.我们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出版物受到读者的欢迎呢?显然就有一个研究社会需要的问题.什么叫做"需要"?说得通俗一点,是一种不满足的感觉;说得理论化一点,就是某种必须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人们才能产生相应的动机和兴趣,最终转化为行  相似文献   

13.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嫁作人妇的玫子,依然是我们中最 有"职业道德"的一个:姐妹们的聚会她 极少说"不",亦不会扭捏地找照顾家庭 之类的理由迟到早退。就像株反常的木 棉,在别人都趋于黯寂收敛的季节,却还 可以妖娆得更自由。因为她说,婚姻是给 自由买的保险--而当两人感情尚不稳 定时,自由是没有安全感的,分分钟钟成 为感情的裂痕。 所以现在的她,依旧在自己认为合 适、先生又能接受的尺度里,扮演着手举 火炬冰淇淋的角色。 我们有时于心不忍,会关心他先生 在被"抛弃"时的动向,玫子答得干脆: 他也去约会啊。 显然我们都知道,玫子的先生是那 种典型的工科男人,除了工作需要,社交 史几乎一片空白,"约会"二字于他,像 是荡漾在修女黑装上的浓妆艳抹。后来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一词最早由"纪录片教父"约翰·格里尔逊提出,他给出了纪录片第一个定义:对事实(Actuality)的创造性处理.这个定义看似合理全面,却并不具备实践意义.因为从根本上来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小说以及各类影视作品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创造性处理,怎么"处理"以及"创造性"尺度的把握在这个定义里缺乏有效的可执行的标准.格里尔逊也认识到自己提出的这个定义存在不足,在后来的著述中他坦言自己之前对"纪录片"所作出的诠释是"词不达意"或者说"含混不清"的(Clumsy).但是这个定义却给纪录片创作在意识上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同时也让我们对纪录片的记录和真实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考量.如何"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而又不失"创造性",这就必然涉及纪录片创作中有关真实的"再现"和"表现"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与大集中形成对比,IT系统的"联通",是一种"民主集中制"的管理,任何IT系统既拥有了自己的自由,同时又可以满足系统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17.
期刊主题化运作的"优"与"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题化运作方式是国外一些期刊常采用的编辑策略,近年来,国内有些期刊也在积极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扩大期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从2004年第1期起,我刊每期都围绕<本期视点>集中就某一专题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探析(<本期视点>的内容约占全刊版面的1/4).2004年第6期,我们甚至还出版了一期以"教育评价"为主题的专刊.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深感这种方式之"优",也备尝这种方式之"难".在我们看来,要使这种对大多数期刊编辑来说还不十分熟悉的编辑运作方式发挥其最大效益,最为重要的是"边做边思边调整",因为我们在操作中产生的若干个"问号"大多难以在理论书籍上找到答案.换言之,解决这些难题需要的是"实践智慧".在此,笔者愿结合本刊的实践,与大家分享我们对主题化运作方式的阶段性反思成果.  相似文献   

18.
自从"啃老族"出现以后,一些新闻媒体,本来不屑却又不放,嘲而又讽,谴而又责,似乎这些不肖子孙十恶不赦! 我看"啃老族",是基于以下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过剩劳动力,1400万!也就是说,中国1400万有劳动能力者,是铁定的"啃"族.这是个常数,你不"啃",反正得有人"啃".这些你、我、他,是个变数.  相似文献   

19.
"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这样的话在业内流传,透出的是对写稿记者的调侃——收入偏低,地位偏低. 媒体是内容提供商,记者写稿即是为媒体提供内容,服务媒体的核心业务.在媒体这样一个内容提供商里,提供内容的记者却没有能够挣到最多的钱,应该说是一种错位.  相似文献   

20.
2004年至2005年,是文摘期刊市场的大战年,各种期刊纷纷登场,各种理念纷纷迭起,市场竞争极其激烈,整个期刊市场就只有两个词形容:外"热"内"冷".办刊热的背后,是市场血拼的冷酷.冷热之间,最具注意力经济的期刊现象,莫过于<格言>这本新锐期刊的强势崛起.它不但让不少办刊人直接关注"格言人"团队和"格言现象",还让业界开始思考期刊市场化发展的内在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