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州日报前年底改版时,创办了《焦点新闻》后改为《视点新闻》版。当时的考虑是,应当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谈到新闻改革,媒体往往考虑的是可读性。一条有可读性的社会新闻,报纸、广播常常去拼抢,而对于这条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又往往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思考。解析新闻,向深度开拓,应是党报报道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做,也更适合党报读者的阅读需求。 所以,我们把《视点新闻》的内容定为国内外和本地重大事件、热点现象和热门话题的深度报道。同时,我们也强调可读性。任何形式的报道都应该讲究报道艺术。深度也好,思辨也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宣告完成,国人盼这一天盼了15年。无疑,这一事件的报道,是条不同寻常的大新闻。没有想到的是,如此重要的消息,竟会写得这样简短,只有不足900字。不仅精练,而且精彩。无怪乎在今年的中国国际新闻奖评选中,这条新闻获得一等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了。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做新闻也是如此,同题新闻写得如何,编辑处理得好坏,通过同城媒体一比就很容易见分晓。 前不久,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七十老头卖房子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事,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这样的举动,是很稀奇的,也是很值得宣扬的,但在新闻报道时,本报(《海峡都市报》,下同)处理得最差。当天同城媒体头版头条大力宣扬,而本报呢,本人花了半天才找到这条新闻,原来我们只登了一条二三百字的小边栏。我们且不论这新闻记者写得如何,就凭这样的新闻,我们的编辑这样处理也是不应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条根本原则。列宁说:“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这条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实而准确的,对事实的解释必须是实质性的,必须与事实的客观位置和内在含义相一致,不可将主观意图强加给事实。 录音报道是广播中的新闻作品,上述关于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的一系列要求,它都应该完全遵守。 与文字报道相比,录音报道的明显特点是有音响和人物谈话录音。这样,音响和人物谈话录音的真实性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徐迅 《新闻三昧》2004,(8):52-53
展开健康的批评,是新闻的重要功能。笔主张:“批评要抱有善意,避免针对法官个人的品行和学识。”这是媒体案件报道的第九条自律规则。新闻批评应当抱有善意。这一原则不仅限于案件新闻,它还应当适用于所有的批评性报道和评论。  相似文献   

6.
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新闻摄影应当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深化新闻改革当中,更应当把新闻摄影放到重要位置上来。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呢? 这是因为,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的同志把新闻摄影看作新闻报道的一翼,是有见地的。由于新闻照片有着生动的形象优势,所起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是文字报道所不能代替的。而且,一张优秀的新闻照片,往往胜过一篇文字报道。一图胜千言,确实是有道理的。在新闻改革中,我们不是常常说,要把报纸办得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吗?如若我们重视新闻照片的作用,发挥新闻照片的优势,真正使报纸图文并茂,那  相似文献   

7.
现在,我感到在文风上应当避免“十景病”。“十景病”,就是在报道工作中的新成效、新气象、新经验时,列举的不是九条,也不是十一条,而非凑成十条不可。例如,“十件新事”、“十件好事”、“十喜临门”、“十大新闻”,等等。不是说这些新闻的内容不好,也不是说“十景文”的形式不可用,有的还是写得好的,一景是一景,引人入胜。我说的是有的作者不从内容出发,一概都采用开列条条的方法来报道,而且一开就是十条,未免陷入雷同化、  相似文献   

8.
最近从报上看到一条记载 ,觉得很有意思 ,因为是与记者有关的。记载的是曾经任过辽宁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同志的事。任仲夷说 ,他了解情况 ,主要靠两条道 :一是职能部门 ,一是记者。他认为新闻记者反映情况往往比职能部门更敏锐、更真实、更生动。他有时不打招呼就到报社和编辑记者聊天。这样既了解了情况 ,又把自己的宣传意图渗透一些 ;平等讨论 ,不说“必须”如何 ,“应当”如何。这是一位多么通情达理而又具有领导艺术的省委书记啊!像他这样指导新闻工作 ,比宣传部门发几个指示有力量得多。有的领导干部 ,口头上也说重视新闻工作 ,而在行动…  相似文献   

9.
教科书上没有“组合报道”这个词汇,新闻评奖也没有组合报道的奖项。尽管如此,组合报道在当今的电视新闻实践中却有如鱼得水、一发难收之势。大量成功的范例表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报道样式,组合报道所特有的演绎手段正日益显示出它不同凡响的传播效应。 组合报道其实早已有之。例如,在信息类新闻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由一条主新闻和一条新闻背景这样两个报道单体组成的报道。这是组合报道相当常见的一种组合方式。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组合报道并不止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10.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然而,翻阅时下的某些报纸,一些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依然时有所见。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仔细分析,原因大致有这样几条:一是认识不明确。一些新闻写作者尤其是初搞报道者,弄不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以为写报道也可以像写小说一样虚构,结果稀里糊涂地搞了假报道。二是采访不细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一些新闻写作者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并且…  相似文献   

11.
“带响报道也应求短”,这本来是我在《怎样录制好带响报道》一文中想强调而未能谈及的问题,这里不妨简单说说。1988年度京郊好新闻评比中,带响报道较前明显增多,而题材的选择、形式的运用及录制效果等均有长足的进步,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是,也普遍存在着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篇幅过长,大都十几分钟到二十分钟。当然,若题材重大,内容丰富,录制得好,长一点也无可非议。而问题是,不少报道题材显得一般,文字过长过繁,音响选用不精练,无形中影响了节目质量,其宣传效果并不理想。那么,究竟怎样使带响报道短下来?我看是否应注意这样三点: 一、要选准题材。谁都知道,带响报道是广播新闻的一大优势,它以声音为传播媒介,采用录音手段把新闻现场的实况音响或新闻人物的言谈话语  相似文献   

12.
刘雁宾 《新闻窗》2007,(1):36-37
翻开尘封的记忆,打开那些保存多年的作品,一条2003年采写的新闻《一村两校发人深思》使我想到了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为自己能采写这样一条新闻而感到无比的欣慰!这条消息主要是用电视镜头记录了某村公、私两校强烈的场景反差,暴露出我国西部边远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真实现状,是一篇典型的警示性报道。这篇作品先  相似文献   

13.
杨冰漠 《视听界》2002,(3):53-53
假如我们能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工作方式,会发现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走一条弯路,这条弯路的核心是我们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忽视了受众,而受众的感兴趣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衡量一条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美国有一位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就是写人、感染人。他这里说的“感  相似文献   

14.
从一份一份的报纸来看把新闻和宣传对立起来为什么是错误的,前面讲的是从一篇一篇的报道来看。现在再从一份一份的报纸,一个一个的广播节目来看看。有这样一种意见:新闻只应当报道事实,不应当说什么“话”,不应当进行什么宣传。否则,报道的面就会越来越窄,宣传的气味就会越来越浓。这个意见,我以为也有合理的因素。拿我  相似文献   

15.
一篇文章开头的优劣,往往关联着文章的美学价值。如果开头写得过于直露,让人一览无余,没有曲折起伏,就会令人读之索然无味。新闻作品也是这样,如果导语平铺直叙,就不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要把新闻导语写得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讲究视觉美。在这点上,新华社从事卫生方面报道的记者于长洪同志作了可贵的探索。他很注意对新闻事实中视觉形象的描写。在一些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图案,到了他的笔下就化静为动,折射出新闻事实的光亮。这里试举出他的几条导语,以观其特色。  相似文献   

16.
’98亿万军民战洪魔的壮举,应当大书特书!’98抗洪报道的英雄记者,应当大书特书!’98抗洪赈灾新闻报道,三大媒体各显神通,一言以蔽之:大、多、高、长、佳,即前线记者投入量大,数以千计,发稿数量多,报道质士高,持续时间长,一件件新闻抢眼,效果极佳。中国军民大抗洪惊。c动魄的壮举,通过新闻传媒,鼓舞了国人,也震撼了国际,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中国人民大抗洪的壮丽画卷,将载入史册。中国记者与抗洪赈灾报道,也将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98抗洪救灾新闻报道活动,一开始就自然地分为两条战线,一条是组织…  相似文献   

17.
李鸿建 《视听界》2006,(2):17-19
英国《泰晤士报》曾经给新闻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新闻是变迁的记录。”记录变迁,也就是记录历史了,所以就有人形容新闻为历史的秒针,今天的一条条新闻,也就是明天的一页页历史。这也就是说以真实性、即时性为其生命的新闻,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了。既然记录的是变迁,记载的是历史,我们的新闻报道、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自然就得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我们就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到历史的流程中去考察新闻事件与社会现象,高屋建瓴地去挖掘其新闻价值。一、以历史的眼光,去透视新闻现象,观照新闻事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今天的新闻在明天…  相似文献   

18.
1993年2月14日,新疆日报一版头题位置发表《取消一纸签证,开启两扇大门》。这条消息先后获得一连串不同名目的新闻奖,其中包括全国省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条新闻被新闻界看好的理由何在呢? 取消办理出疆物资签证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它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又一道篱笆墙被推倒拆除了。在新疆,这个新闻事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既能给人们带来轻松和振奋的感觉,又能勾起人们沉重和苦涩的回忆——地方保护主义曾多次使新疆自食苦果。报道这样一个时代脉搏跳动、历史意味深长的新闻事件,价值大,震动也大。这就要看记者怎样选择报道的切入口来充分袒露新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提倡短新闻     
近几年来,报纸上的新闻又渐渐变得长了起来。说得严重些,已经形成了一种“长风”。这种长风,突出地表现在国内报道方面。一条报道生产建设的新闻,往往长达两三千字。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像这样的长新闻,要不了几条就被挤满了。国际新闻虽然没有国内新闻那样长,但是严格地说来,也不够精炼。新闻过长、长新闻过多,已经成了通病。长新闻有什么不好呢?除了读起来吃力,看起来沉闷以外,主要是减弱了新闻的战斗性,使报纸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因为:一、新闻长了,占的篇幅多,篇幅占多了,报纸版面上容纳的条数就会少;二、新闻长了,写作过程就长,生产过程长,在时效上自然就要慢;三、新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谈到新闻工作时曾指出:“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作品。”怎么实现江泽民同志这些要求呢?一句话回答:那就是新闻业务要创新。本文只就新闻文体写作的创新,略论—得之见。 新闻文体写作要创新,也是时代的呼唤。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前进的形势日新月异,新闻传播的飞速发展……在这样的新时代,有些实际工作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往往同一些复杂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