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指导研读渑池会见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个小故事,看能不能用几句话说说这个小故事。师:现在谁来说说渑池会见?生: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  相似文献   

2.
《将相和》一文中「渑池会」上秦王与赵王争锋。教参(人教社版)解释为「秦王要赵王为鼓瑟,意思是要同为一国之主的赵王以臣仆身份,奏乐以待秦王,从而贬辱赵玉。而  相似文献   

3.
其一、要根据过渡段表达的目的来 确定。如果表达的目的是侧重于对上文的总结,便可划分为上段;如果表达的目的倾向于对下文的启示,便可划分为下段。如《将相和》的第十五自然段:“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一自然段居“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两个小故事之间,衔接了两者内容。单从文字的表面内容看,是对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战胜秦工的简要总结及  相似文献   

4.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述了“渑池会”的前因后果及全过程。席间有“赵王鼓瑟”、“秦王击瓴”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很值得探究。从当时的背景看,“鼓瑟”“击瓴”绝非“以相娱乐”,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相互嘲弄,当有其特定的隐含之义。笔认为:“赵王鼓瑟”、“秦王击瓴”是“渑池会”秦赵斗智的高潮表现,是通过“鼓瑟”、“击瓴”表达了在外交场合中当说而义不能直陈的内容,是一种外交辞令的委婉暗示和隐谐。  相似文献   

5.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们通常只注意突出强调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而往往忽视糜颇的作用,即重“相”轻“将”。关于廉颇,一般认为,他仅是具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其实,他在保卫赵国的利益以及促蔺相如成功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一时决定不下去还是不去,后来让蔺相如随行,派廉颇带着军队到边境上,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赵王赴约主要仰仗的是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和廉颇的作战本领。二、渑池会上,秦王企图侮辱  相似文献   

6.
《将相和》是十二册(大修订)小语教材的保留篇目。其中“渑池会”上,秦王与蔺相如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秦王哄骗赵王为其鼓瑟并记之,使赵王受辱;而蔺相如立即反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之。这样的结果是“秦王没占到便宜”。对于书中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秦赵斗争,两方平局;二是秦王想占便宜,结果反而“吃亏”了。哪种更妥呢?首先,我们要看“瑟”和“缶”是什么。“缶”起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击缶”的演奏形式。《诗经·陈风》中有“坎其击缶”的记载。“击缶”…  相似文献   

7.
高一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一句中的“间”,文下注:③[间(jiàn)]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课本258面)。“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一句中的“为好”,文下注:④[为好]联欢。(课本259面)这两个注释都不确切。(一) “间”注为“间道”,不仅有增  相似文献   

8.
精讲课文,就是对课文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剖析讲述吗? 答曰:非也.精讲课文应该视教材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确定精讲内容.有时,即使是教材的重点,也不能被精讲,因为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与已获能力即可自行解决.总之,根据笔者教学体会认为这样三点可确定为精讲要点.一、抓住关键性词语. 名家名篇,不乏精采之处,通过这些地方的讲解,使学生在获得享受的同时看到自己的差距,这对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渑池之会"一部分中有这样两句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这里的"令"和"为"两个诃的使用就很精采."令"字不仅祈使的口气.而且比较强硬,在秦赵两王之间,谁都不能用"令",但秦国这位御史却把秦王"请鼓瑟"的"请"字写为"令",这就活画出秦王逞凶逞强、蔑视弱小的嘴脸,揭示出企图称王  相似文献   

9.
完璧归赵     
黄雅萱 《辅导员》2014,(Z1):88-89
正时间:战国时期地点:赵国大殿、秦国大殿人物:赵王、秦王、蔺相如、赵国大臣、秦王仆人第一幕【赵王得了一个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用十五座城交换。赵王害怕上当,又怕若不答应,秦王会派兵进攻,于是召集众臣商议。】赵王:(着急)这可怎么办啊!大臣:大王,听说有位叫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如我们把他请来试试?赵王:(急忙招手)快,快,快把蔺相如请来!  相似文献   

10.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蔺相如与廉颇身上,对这两个人物作这样那样的分析评价。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有一个人物也应予以重视,他,就是宦者令缪贤。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缪贤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却不可或缺。第一,是缪贤的荐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三个故事都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就“完璧归赵”说,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以分别概括为“秦王以城易璧,赵王一筹莫展”,“缪贤举荐人才,相如奉璧…  相似文献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语一册)有这样一句话:“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课本注“奏瑟”为“弹瑟”,并认为它与下文“鼓瑟”义同。其实,“鼓瑟”确为“弹瑟”,而“奏瑟”当为“进瑟、献瑟。”其一,“奏瑟”作“进瑟、献瑟”解,符合当时外交辞令的风格。渑池之会,尽管剑拔弩张,气氛紧张,秦王即使有意羞辱赵王,其说话也还是委婉含蓄的。因而,秦王表面上并不会直接强令赵王弹瑟,而是十分客气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赵王)献瑟”。蔺相知以牙还牙,先也不直接强令秦王击盆缶,而是说“请(允许我向)您  相似文献   

12.
领悟“只好”的妙用《将相和》一文记叙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分析蔺相如的性格。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含有“只好”的句子:1.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2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3.他(秦王)知道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放赵王回去。找出上述句子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句子中的“只好”一词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原本目中无人、自认为计高一筹的秦王在蔺相如面前却无可奈何、束手无策。这就从侧面体现…  相似文献   

13.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一节里,蔺相如为维护赵国尊严而跪请秦王为赵王击缶,“缶”为何物?教材如是注释:“缶,盛酒浆的瓦器。”笔认为此注不妥,“缶”应是瓦制打击乐器而非盛酒浆的瓦器。其原因有四。一、“缶”在古代汉语里有三种意义:①瓦器。圆腹小口有盖,用以汲水盛流质;②古乐器名。瓦制的打击乐器;③古容量单位。一  相似文献   

14.
谈谈古代的“尚右”和“虚左”陕西商州市中学任俊荣高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蔺相如自完壁归赵、渑池之会以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则不服气地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可见,“右”...  相似文献   

15.
前前后后地听了一些教师讲授《将相和》一文后,我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三个小故事中,对蔺相如人物特点冠以“机智勇敢”一语。我以为颇失侧重。以“完壁归赵”一节为例, 蔺相如这个人物特点重在于智谋超群,为大智(如果说“勇”的话,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才勇冠秦军)。“完璧归赵”的故事开始,先交代强秦要“以城换壁”,赵王及群臣知是秦王设下的一场骗局,就是惶惶然不知如何应付。此时蔺相如出场,只“想了一会儿”。就给了赵王两颗定心九:“如果秦王真拿出15个城来换,  相似文献   

16.
&;lt;将相和&;gt;这一课,在新老教材中都有,我也曾教了几遍,过去总是按照“教参“着重分析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而忽视了赵王.如今,再备课文,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其实,赵王是这篇课文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17.
《将相和》由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组成,一个“和”字贯穿全文,教学时要以“和”为契机,指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品读课文。 一、从文章课题中理解“和”。新课伊始,教师板题并质疑,学生快速通读课文一遍,弄清题中的“将”、“相”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教师设问:将(廉颇)相(蔺相如)是赵王手下得力的武将  相似文献   

18.
[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被文章曲折动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对文中鲜明生动的人物有了深刻的了解。蔺相如、廉颇、秦王、赵王这四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这四位有血有肉的历史英雄都是那么的了不起,那样聪明能干。下面请大家更自由、更大胆地谈谈你喜欢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并说出理由。(学生思考)生: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赵国。还在渑池会上挺身而出,为  相似文献   

19.
《将相和》     
[重点点击]《将相和》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解决方案]《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紧密联系。“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疑点揭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解决方案]本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20.
《同学少年》2008,(1):52-53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他又在渑池相会时,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拜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蔺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儿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到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赤裸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从此结成生死与共的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